治疗房颤药有哪些

发布时间: 2017-10-27 10:14:4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治疗房颤药有哪些?房颤是生活中常见的心脏病之一,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据资料显示,人群患病率接近1%,房颤发作时的心率快和节律不整齐可使病人感到“心脏乱跳”。但房颤带来的其它危害不可以小觑,研究表明房颤患者总死亡率是正常人的2倍。那治疗房颤用什么药好呢?

近代将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房颤治疗的目标除了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外,仍为满意控制心室率、恢复窦性心律并防止其复发。用于房颤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两类:

1,转复房颤,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复发的药物,包括IA类(如奎尼丁)、IC类(如普罗帕酮、莫雷西嗪)和III类(胺碘酮、索他洛尔)抗心律失常药物。它们主要作用于心房,以延长心房不应期或减慢心房内传导。

2,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非双氢吡碇类钙拮抗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以及洋地黄类药物。它们作用于房室结,以延长房室结不应期,增加隐匿传导。

过去,曾有些临床医师将减慢心室率的药物误解为有转复房颤为窦性心律或预防房颤复发的功能。如洋地黄类(毛花甙丙、地高辛)、非双氢吡啶类(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和β受体阻滞剂。一些随机双盲的研究表明,毛花甙丙与安慰剂比较,其复律的有效率和恢复窦性心律距开始给药之间无显著差异。奎尼丁曾在我国广泛用于持续性房颠的复律和预防房颤的复发,但临床研究表明,奎尼丁虽可有效治疗房颤,但可能增加病死率。

各种类型房颤的治疗对策:

1.阵发性房颤:在房颤发作时,即可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也可选用复律的药物。对发作频繁者,在其发作的间歇应使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而不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孤立性房颤和高血压或左室肥厚的非冠心病房颤,首选普罗帕酮或莫雷西嗪,如无效,则选索他洛尔,后选胺碘酮。冠心病和心肌梗死后房颤,不用IC类药物。如病人年轻、心功能好,可选用索他洛尔;年龄大、心功能差,选用胺碘酮;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阵发性房颤选用胺碘酮。

2.持续性房颤:其治疗对策包括:1)复律和长期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预防复发。2)减慢心室率和抗凝。如选对策1,应考虑用作用于心房的复律药物,选药原则同阵发性房颤;如选对策2,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

3.永久性房颤:是不可能恢复窦性心律的一类房颤,治疗上应选用减慢心室率的药物和抗凝药物。(1)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同时有正性肌力作用,可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房颤病人。因洋地黄类药物减慢心室率的机制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间接作用于房室结,延长其不应期,增加隐匿传导,所以洋地黄类药物可满意控制睡眠与静息时房颤的心室率。而在活动时交感神经占优势或在肺心病、哮喘、急性左心衰竭、围手术期等危重急症时,交感神经兴奋状况下,洋地黄类药物疗效有限。(2)β受体阻滞剂,可拮抗交感神经活性。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通过阻断钙离子通道而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不但对睡眠或静息状态,而且对运动时的房颤均可有效控制心室率。

对上述危重急症时,毛花甙丙等药物无效时,可选用静脉地尔硫卓。另外,预激综合征合并的房颤,禁用洋地黄、非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也不用β受体阻滞剂。应选用延长房室旁道不应期的药物(如静脉普鲁卡因酰胺、普罗帕酮或胺碘酮)。

房颤的发生是患者的灾难,虽然没有非常高的致死率,但由于其症状表现不容易被发现,即使发现也很少有人会留意,所以就造成很多人即使有房颤症状也不去医院检查,导致很多不必要的后果发生。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
房颤的治疗费用是多少?房颤很多人都不当回事的一种疾病,但是不少的人都会因为房颤导致了其他的疾病发生,所以在出现房颤的情况下要及时的检查治疗才... [查看更多]
房颤虽然是心律失常中较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它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旦发生心力衰竭、栓塞等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即使长期服用抗心律失... [查看更多]
房颤如何快速治疗呢?房产是一种有关于心脏的疾病,严重的会危害到人的生命健康,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起来。那么,房颤如何才能快速的治疗呢?下面就让我... [查看更多]
在临床上,房颤是一种心内科的疾病,这种疾病的症状在心内科的疾病中很普遍,很多疾病都会出现类似的症状,症状类似的疾病在诊断的过程中容易发生错诊...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时常房颤被迫排尿血压低这是咋了

    房颤,心律失常,需要有压制血压,稳定微循环,扩血管,用抗凝的药物,压制好房颤,考量是病情可以逐渐彻底恢复稳定苏醒,预防工作阻塞放柔,尿血考量如何肝肾功能衰竭致使,根据情况做仔细检查遵从面诊医生的建议。对于脑梗严重患者来说,建议尽快就诊,根据医生的意见来尽快救治,不要随意换新药物救治,否则疗效适得其反,以上意见仅供参考。

  • 房颤时心房症状有哪些?

    房颤的症状也受患者感知症状的敏感性及耐受性的影响,有的患者刚发生房颤时,可有明显的症状,随着病程的延长,有的患者可逐渐适应,症状可能减轻甚至消失。通常出现心房纤颤的情况下,就可以说明新房本身有不断的电路还,而这些电动还就造成您的这个放电出现异常,这个时候就会有心慌的情况,严重的时候会出现胸闷气短,提不上来气的情况。如果没有其它心脏病,房颤时心室率基本正常,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如果有其它的心脏病,就会加重心脏病的症状,尤其会加重心力衰竭。

  • 房颤频繁发作怎么回事

    房颤频繁发作很可能是药物治疗效果差所致,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术来治疗房颤,可有效避免房颤频繁发作的情况。射频消融术属于微创手术,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存在药物治疗效果差的情况,选择射频消融术往往能有效控制病情,不过射频消融术并不是百分百有效,因为有一小部分房颤患者在经过射频消融术治疗后,也不能明显改善病情。房颤患者在治疗期间,宜保持清淡饮食,尽量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浓茶和咖啡也要尽量避免饮用,另外要多休息,避免劳累。

  • 怀疑得了房颤要怎么确诊呢

    房颤的诊断主要还是依据心电图。心电图的典型表现是窦性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规则的锯齿状的小f波,心室率极度不规则,就是R-R间期绝对不等。但是也有一些患者在发作房颤时因为时间比较短,不能抓住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所以就没法确诊房颤,这时候需要做24小时动态心电图或者更长程的动态心电图检查。只有抓到发作时心电图典型房颤的变化,才能明确诊断,因为根据发作时的症状,比如心慌、胸闷、全身乏力等是没法诊断房颤的,也可能是其它类型的心律失常或者是心绞痛。

  • 房颤的诊断标准有哪些

    房颤的诊断标准主要是通过心电图检查来明确的。房颤发作时进行心电图检查,可以看到心电图上表示心房激动的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形态和振幅变化都极其不规律的F波,频率大约有350~600次每分。房颤发作时,进行心脏听诊也可以听到心音的变化,表现为第一心音强弱不一,摸患者的脉搏时,也可以感受到患者的脉搏短促。同时房颤发作多见于一些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比如合并有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或者是肺源性心脏病等的患者。所以综合心电图表现、心脏听诊以及患者的病史,便可以确诊房颤。

  • 房颤去医院需要做哪些检查

    房颤需要去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检查以下方面:1.抽血化验:抽血化验甲功三项和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凝血功能,可以看看有没有甲亢引起房颤,同时为治疗提供参考。2.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可以评估是阵发性房颤还是持续性房颤。3.心脏彩超:可以判断有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比如心脏瓣膜病引起房颤。

  • 房颤一定要吃利伐沙班片吗

    房颤通常不一定要吃利伐沙班片,也可以服用抗血凝药。利伐沙班片的作用是预防血栓的形成,相对于传统的抗凝药,利伐沙班片的抗凝效果比较稳定,不但可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危险,而且还能防止患者在治疗期间反复检查血凝状态。但是,因为并非只有这一种抗凝药,像达比加群酯、阿哌沙班等新型抗凝药,也可以服用。因为心房颤动会导致血栓栓塞、脑卒中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对于心房颤动的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等方法治疗后,也要服用抗凝血药,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患者可以选择低盐低脂的饮食,少吃蛋糕、红烧肉等高油高糖的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水果,以保证营养平衡。

  • 房颤需要做定期的体检吗

    房颤需要定期体检,定期体检做以下方面的检查:1.抽血化验血脂血糖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尤其是服用华法林治疗,更需要定期化验凝血功能,同时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血脂血糖是否有问题,及时干预。2.心脏彩超,看看有没有房颤引起心脏泵血功能损害,如果有,及时调整药物治疗。3.动态心电图和心电图,可以看看房颤是不是变成了慢性房颤。

  • 心房房颤有什么症状?

    房颤的症状:阵发性房颤:开始突然,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及忧虑不安。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不一,短者仅数秒,可频频发作,长者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持续性房颤:主要与心室率有关,表现为:心悸、气短,尤其是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时更明显,持续性房颤者易于发生心力衰竭。房颤时因心房无收缩力,血流动力学紊乱,易发生附壁血栓,导致体、肺循环栓塞,以脑栓塞和肢体动脉栓塞为多见。上述情况一定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以及情绪激动等,最好根据检查结果以及临床症状针对性的进行治疗,切勿延误病情。

  • 房颤频繁发作会出现什么现象

    房颤频发的病人叫阵发性房颤,它往往表现症状比较严重,并且发作的心室率比较快。即使缓解过来病人往往是心慌、气短、出汗等心功能下降的一些表现。如果发作的频繁,可能会引起心脏扩大,引发心动过速性心肌病。另外也预示着病人可能将转变成一个持续性房颤。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