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岁的金大爷患有高血压和高血脂病,所以他每天都要吃好几处药。4个月前,金大爷开始出现发热、嗜睡、瘙痒、口腔血泡等症状,他以为是自己没休息好上火导致的,可是有一天,金大爷突然发现自己有皮下出血现象了。
不知所措的金大爷赶紧来到医院检查,生怕自己患上什么绝症。经过化验检查,金大爷的血小板计数只有60×109/L,他被诊断为药物性血小板减少。金大爷不解地问医生,我吃药是为了治病,怎么还能生出其他病呢?
医生耐心地向金大爷解释了药物所致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全面抑制骨髓造血功能;选择性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药物相关抗体,药物抗体复合物附着血小板膜上与补体结合,使血小板聚集破坏;药物直接破坏损伤血小板这几种。金大爷每天吃的阿司匹林就是一种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它就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祸首。
金大爷又着急地问医生该怎么办,医生一边安慰他一边解释,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一般为轻中度减少,血小板计数在(50-80)×109/L,这时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停用可疑药物,一般在2周内血小板计数可自行恢复。另外,给您同时服用维生素C,可以帮助提升血小板数量。
听了医生的解释,金大爷放心多了,他暂停了导致血小板减少的阿司匹林后,出血症状很快消失了,2周之后再次检查血小板,已经升至150×109/L。医生又给金大爷作了平时服用药物的调整,既能控制血压和血脂,又不影响血小板的数量。金大爷也不再纠结,高高兴兴地生活着。
Tips: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抗肿瘤化疗药:都可以引起血小板减少,常用的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5-氟尿嘧啶、阿糖胞苷、依托泊苷等。
抗生素:头孢菌素、新生霉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利福平、红霉素。
解热镇痛药:氨基比林、保泰松、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
磺胺衍生物:乙酰唑胺、氯磺丙脲、甲磺丙脲。
镇静、安眠、抗惊厥药: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安宁。
其他:氯喹、地高辛、异烟肼、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氯噻嗪,氯磺丙脲、甲苯磺丁脲等抗糖尿病类药物,奎宁、奎尼丁等金鸡纳生物碱类。
吃中药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但并非所有中药都会产生这种副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药物成分、个体差异或用药不当有关。若出现血小板减少,需及时就医并调整用药方案。 1、药物成分影响 部分中药含有可能影响血小板生成的成分。例如,雷公藤、大黄、丹参等中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些成分可能通过干扰血小板的生成或加速其破坏,从而引发问题。 2、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成分敏感,即使正常剂量也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因药物代谢障碍而出现副作用。 3、用药不当 长期或过量服用中药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例如,未经专业医生指导自行搭配中药,或超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药物毒性累积,影响血小板生成。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时,也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风险。 4、处理方法 若怀疑中药导致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评估血小板数量。治疗方面,轻度血小板减少可通过调整用药或补充营养改善,如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中度或重度减少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波帕)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可考虑中药替代方案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吃中药需谨慎,尤其是长期服用或联合用药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中药处方,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