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治愈经历

发布时间: 2012-05-18 10:30:02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9岁的媛媛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因为有她的欢声笑语,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然而,去年入冬后不久,媛媛被班上的同学传染得了病毒性感冒,治疗休息1周后回到学校。2天后,细心的妈妈在帮媛媛洗澡的时候发现她的腿上有好几处针尖大的出血点,经过了解媛媛在学校也没发生磕碰摔倒的事情,妈妈觉得事情不对,赶紧带媛媛到医院检查。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治愈经历

检查与治疗

媛媛经过验血检查血小板数量为30×109/L,被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根据媛媛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医生采用了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的方法。皮质激素可以防止血小板在脾窦阻留,从而减少血小板破坏;还能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减轻出血;并能刺激骨髓造血。媛媛的治疗剂量为每天每千克体重1-2毫克,3周后她的血小板升到50×109/L以上,维持治疗2个月后,媛媛的血小板数量已经升至110×109/L,达到了正常水平。

生活中的注意

医生叮嘱媛媛的妈妈,虽然她的血小板恢复了正常,但是在平常生活中也有一些注意事项,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1.活动中做好安全防护,避免跌倒和磕碰伤,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治愈经历

2.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易消化半流质食物,禁食辛辣粗糙的食物。

3.保持居住房间的清洁舒适,经常通风,定期消毒,传染病流行期间少去公共场所。

4.预防感染,及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大便通畅。

5.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丰富生活,放松心情。

6.穿宽松柔软的纯棉衣裤,经常检查皮肤是否有出血点或瘀斑。

媛媛的健康生活

在家人细心照顾下,媛媛逐渐恢复了健康,发病6个月后,再次到医院检查,她的血小板计数已经达到200×109/L,看到孩子欢快的神情,妈妈掉下了激动的泪水。

Tips: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症状

紫癜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主要特征。出血可发生在患者任何部位及脏器,但以皮肤黏膜为主。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治愈经历出血点大小不一,多为针尖样,少数为大片淤斑,扁平,按压不褪色,患者四肢较多见。患儿可有齿龈出血与鼻衄,便血及血尿。口腔黏膜血泡常提示血小板严重减少。

检查多数患儿脾脏不大或轻度肿大。

70%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病例为急性型,秋冬季发病最多。患儿起病前1-3周常有呼吸道或其他系统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部分患儿可有畏寒寒战、发热,突然发生广泛而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或血肿,病程约数天至数月,少数可转慢性。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它其实是指一种血液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是我们身体里负责止血的小细胞,当它们的数...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吃中药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吗

    吃中药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但并非所有中药都会产生这种副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药物成分、个体差异或用药不当有关。若出现血小板减少,需及时就医并调整用药方案。 1、药物成分影响 部分中药含有可能影响血小板生成的成分。例如,雷公藤、大黄、丹参等中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些成分可能通过干扰血小板的生成或加速其破坏,从而引发问题。 2、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成分敏感,即使正常剂量也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因药物代谢障碍而出现副作用。 3、用药不当 长期或过量服用中药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例如,未经专业医生指导自行搭配中药,或超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药物毒性累积,影响血小板生成。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时,也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风险。 4、处理方法 若怀疑中药导致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评估血小板数量。治疗方面,轻度血小板减少可通过调整用药或补充营养改善,如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中度或重度减少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波帕)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可考虑中药替代方案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吃中药需谨慎,尤其是长期服用或联合用药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中药处方,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是关键。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