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是厌奶期?总结这3种情况教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复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特别对于宝妈而言,每天都会关注孩子一举一动,随着孩子越来越,发现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比如到了4个月以上的时候会发现孩子不怎么喜欢喝奶,其实这就到了宝宝厌奶期,这种现象非常常见,绝大多数宝宝都会有,大家就不用担心了,如何判断是否是厌奶期?又该如何应对宝宝放入厌奶期?下面小编到大家一起穷寻找答案吧!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是厌奶期?总结这3种情况教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厌奶期的宝宝奶量会骤减,脾气急躁的宝宝哭闹也会增加,甚至出现拒奶的情况。不过,这个生理性厌奶对宝宝的健康是没有影响的,也是宝宝发育成熟必须经历的阶段。时候宝妈需要做的两件事:一是排除病理性厌奶;二是拿出足够的耐心。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是厌奶期,这3种情况教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1、看宝宝状态:这个时期的宝宝,平时精神状态良好,排便、排尿次数正常,睡眠也和平时一样。甚至虽然只摄入了基础奶量,体重没有减少,反而正常增加。

2、看时间:宝宝生理性厌奶会自行好转,大多数宝宝生理性厌奶会持续一周,有的宝宝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不过,建议,如果宝宝厌奶超过半个月最好找专业医生咨询一下。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是厌奶期?总结这3种情况教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3、看月龄:宝宝有两个时期出现生理性厌奶的概率比较高,一个是2-3个月的时候,一个是4-6个月的时候。

2-3个月厌奶原因:宝宝在2-3个月前吸奶是种反射动作,也就是本能反应,只要给予奶水就喝,这个时期也是最容易出现过度喂养的状况的。那怎么办呢?随着宝宝长大,宝儿就会按身体实际需要和食欲来调整奶量,使肝脏和肾脏得到充分休息并恢复功能,所以食量可能会变少。这个时期的厌奶你可以理解为,宝宝身体发育越来越好了,在开启对自身的保护机制呢。

宝宝表现:奶量会减很多,是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是三分之一。宝宝不吃不会觉得饿,但是你要是硬喂,宝宝会挣扎打挺,或者哭闹。

4-6个月厌奶原因:这个时候宝宝脱离母体的时间已经比较久了,跟外界接触的这段时间开始有了好奇心,有了自己的小主意。面对吃奶这么单一而又枯燥的事情,既没有了热情也没有了耐心,开始挂心吃奶以外的事情了。尤其是尝过其他食物味道的宝宝会抗议:怎么又是这个味,我不要!我不要!我不要!我要换!我要换!我要换!

宝宝表现:吃奶的时候东张西望,有点声音就会停止吃奶,或者咬着玩,看着好像是在吃,实际没有吞咽的动作。吃一会就够了,再给,宝宝会发脾气,乱蹬乱踹!

宝宝厌奶期的应对方法,轻松有效缓解宝宝的厌奶期

首先要明白厌奶期的时间周长,一般是几天,最长是一个月,如果超出这个范围之内,就说明宝宝不是厌奶期,我们要及时的就医去咨询。

1、应对方法一:换一种喂养方式

我们喂奶大多数是抱着孩子直接喂奶,这个时候孩子是直接把所有的奶喝进肚子里,而且是平躺着的方式去喝,这样的方式可能导致孩子的胃部没有那么快的消化,那么我们可以换一种喂养方式,比如把奶挤在奶瓶里,让孩子坐在小车车里吸奶。

直立的方式吸奶会让奶水更快地消化。

2、应对方法二:增加宝宝的运动量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是厌奶期?总结这3种情况教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宝宝在厌奶期的时候基本上都会爬,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适当地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加快他的消化能力,孩子消化得越快,那么他的厌奶期的时间也就越短,适量的运动会让宝宝的这个过程缩短,所以我们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的增加宝宝的运动量,帮助宝宝体外进行消化。

3、应对方法三:适当的减少喂奶的次数

我们知道整个时期到底是为什么产生的,所以针对原因去下手,知道宝宝肚子里积压了太多的食物,我们就要适当的减少喂奶的次数,确保宝宝肚子里没有太多的食物堆积,也能确保宝宝能够得到足够的营养供给,所以在平时的基础上,可以适当的去减少自己喂奶的次数,也能让宝宝得到一个比较舒缓的过程。

4、应对方法四:长时间不能解决时,建议去医院咨询医生

当我们使用以上的几种方法都没有办法缓解宝宝本身的情况,那么这个时候就要去医院咨询医生,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如果医生建议我们可以开一些健胃消食的药品给孩子,我们也可以这样去做,帮助宝宝更快地通过这个时期,让他的身体没那么难受。如果医生建议没必要这样做,可能就是我们太过担心了,按照医生的叮嘱去做。

总结:

如何判断宝宝是否是厌奶期?宝宝厌奶期在每个阶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阶段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有效解决根本问题。另外,面对宝宝厌奶期正确掌握应对措施,爸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在不断学习,总结经验,从而面对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各种疑难杂症。但如果宝宝的厌奶期超过一个月,爸妈们就要引起重视了,这种情况已经不是厌奶期了,建议及时去专业医院咨询就诊!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