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的治疗

发布时间: 2011-06-13 10:32:5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胆囊息肉又可以叫做胆囊肿瘤。这种病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亲切非结石性病变。对于胆囊息肉的治疗一般都是以手术为主,非手术治疗都是起辅助作用的。

胆囊息肉的治疗

胆囊息肉:是指各种胆囊粘膜良性隆起的简称。常常造成患者延误.目前西医针对胆囊息肉的处理方式主要是手术治疗。但手术治疗一则会出现如血管损伤、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无论是哪一种并发症,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再则是治标而非治本,因为手术针对的只是病灶,而没有针对致病因素,所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胆囊息肉的治疗机理

一、矫正形成息肉胆汁,阻止息肉的生长与再生成。

二、改变病灶局部微环境,切断息肉营养供给,使瘤体从根部干枯、萎缩坏死“瘤亡蒂落”,通过体腔随大便排出体外。

三、活性成份附着瘤体表面,浸入息肉组织体内直接杀灭细胞,使其失活,不得复生。化腐生肌,修复基底组织,恢复胃、肠功能。

四、全面调整人体免疫功能,纠正机体失衡状态,通过激活和增强人体的免疫系统(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使其增加体液免疫对致息因子的监控,促进淋巴细胞、单核吞噬和巨噬细胞对息肉组织的吞噬作用,纠正胆囊致息内环境调节,调整致息与抑息基因至正常平衡状态,从而治愈胆囊息肉。该疗法以调整、逆转患者整体病态因素、平衡阴阳入手,可从根本上使胆囊息肉逐渐缩小、吸收,最终完全消失,从而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临床经数万例观察,疗效显著,一般1—3个月可痊愈。

治疗方法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6)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胆囊息肉治疗的历史进程阶段一:胆囊切除术

这是目前一些医院采取的主要方法,理由是当胆囊息肉大于或等于1cm后,息肉有可能恶变。其实这里有两大误区,一是没有看到息肉是哪种类型;二是没有病理化验证据。唯一证据是术前超声检查,然而既不是实际看到的,更没有病理结果。因此,结论是“有可能”恶变。用循证医学来讲,切胆证据不足。

阶段二:微创纤维胆道镜保胆取息肉术

这是胆囊息肉治疗的一大突破,由原来超声下所见变成了胆道镜直视所见,且放大了6倍以上,如同胃镜、结肠镜检查一样。常见胆囊息肉有三种类型,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和瘤样息肉。

前两种为良性,后一种约10~15%为恶性,因此术中病理化验成为了一个诊断息肉良恶性的重要依据;因此,胆道镜加病理化验是诊断息肉的金标准。但缺点是因纤维胆道镜弯曲,导致处理一些小的息肉较困难,如胆囊颈部有1~2mm小的息肉,用此方法受限制。若术中诊断息肉为恶性,行胆囊癌根治术。

阶段三:胆道硬镜保胆取息肉

此技术的应用为又一大突破,因所用的胆道镜由软镜变成硬(直)镜,可以切除0.1mm的息肉,使胆囊息肉的治疗上一个新台阶,解决了纤维胆道镜不能解决的问题。

胆囊息肉必须做手术吗?

如果果是由慢性炎症造成的息肉,叫做炎症息肉,还有跟胆囊有关系的息肉,如果是炎性息肉,如果是这一方面的病人可以通过药物来治疗,中西医结合就非常好。通过药物治疗胆囊炎的同时就能够治疗胆囊息肉,或者至少可以延缓胆囊息肉的再发和进一步发展。

如果是肿瘤性息肉,又有炎症刺激,双重的作用检查它有一定的癌变,癌变通常在短期内长得比较大或者是个头已经比较大,直径超过一个厘米的时候就主张做胆囊摘除,以避免它发展成胆囊癌症。

最近还有一些技术,就是通过腹腔镜技术,用内镜开一个小口深入到胆囊壁里面,单纯进行胆囊壁息肉的摘除,但也不是所有的胆囊壁都可以做,息肉有蒂的才可以做。

胆囊息肉的治疗

腹腔镜的方法是在病人的腹壁上做四个小切口,然后放入穿刺器械,通过从肚脐放入的腹腔镜可以观察得一目了然,可以进行很好的切除工作。如果在有经验的医生操作下,则创伤小、恢复快。

微创保胆取息肉

胆囊息肉手术的标准,目前无特定标准,有的人恐惧息肉癌变,认为只要发现息肉就要手术,这是不对的,一般胆囊息肉大部是胆固醇息肉,很少癌变,不必紧张。一般认为,以1cm为大致界限,不过更重视增大的趋势。1cm以下则严密观察。决定是否胆囊切除,主要是术中即刻送病理,如是恶性则胆囊切除,反之,则保留胆囊。目前内镜保胆取息肉术,是高科技新技术新概念,是目前最科学的方法。

一、胆囊息肉保胆取石手术的手术适应症

1、经b超或其他影像检查,确诊为胆囊息肉直径大于8mm者或胆囊多发息肉者。

2、经te99ect或口服胆囊造影胆囊显影,胆囊功能正常者。

3、虽te99ect或口服胆囊造影胆囊不显影,但术中证实胆囊管通畅者。

4、合并有胆囊结石者参照胆囊结石处理。

二、胆囊息肉保胆手术的手术禁忌症

1、术中病理证实息肉为恶性者。

2、息肉广基,无法切除者。

3、息肉切除后创面出血,止血无效者。

“保胆取息肉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是现代高科技与传统外科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避免了因传统开刀手术切口带来的种种损伤和不适。保胆取息肉手术,在为胆息肉患者保留健康胆囊的前提下,一次性取出息肉,保护人体贮存胆汁场所。无须开刀手术,通过1个0.5-2厘米的皮肤切口即可轻松取息肉。手术过程可视、安全、快捷,且术后不易复发。

术后恢复快创伤极小,术后1天即可下地活动、进食,住院3-5天就能出院,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同时也能降低治疗费用。由于是微创手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痛苦小,患者自己可以看到整个手术治疗过程和结果。

胆囊息肉的治疗机理有哪些

(一)抑制息肉新生血管增长.使息肉缩小、消失。

(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逐步萎缩消除息肉细胞

(三)使息肉细胞坏死,钙化或液化。

(四)促使息肉细胞周围组织纤维化,阻断生长。

胆囊息肉手术的适应症

胆囊息肉是因为胆汁分泌多,胆囊营养不足,所以当胆汁成分发生改变,胆囊过度浓缩胆汁的时候,胆囊就被腐蚀坏了,出现炎症,也就是胆囊炎,久之胆囊壁不能愈合,就形成息肉。

患了“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取决于下列情况:年龄、病变大小、数量、部位、形状,有否临床症状或合并胆囊结石,能否排除胆囊恶性肿瘤可能。因此,当B型超声检查发现有息肉样病变时,治疗要在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上作出决择,手术适应症一般为:

1、合并胆囊疾病,如胆囊结石、急性或慢性胆囊炎,并有明显临床症状者,均应施行胆囊切除术。

2、无明显症状的5mm左右的多发性息肉,不需手术,可继续观察。

3、大小在10mm以下无临床症状的单发息肉,应定期观察(3个月),若病变有增大趋向,应行手术。

4、大小在10mm以上的单发息肉或位于胆囊颈部,不论有否临床症状,均应手术。

5、疑有早期胆囊癌可能,也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治疗胆囊息肉的几种偏方:

1、双花连胆汤

一、方剂:

胆囊息肉的治疗

自拟双花连胆汤处方:金银花、野菊花各,柴胡、白芍、厚朴、青皮、制香附、元胡、茯苓、茵陈各,黄连、龙胆草、甘草各。每天1剂,分3次服(早八点左右,下午两点左右,晚十点左右,没时间的话,就一天分2次服吧),疗程为30天。服药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禁食肥猪肉及蛋类食品等。

二、适应症状:

胆囊息肉,它是长在胆囊壁上的肿物,绝大多数是良性,仅极少数为恶性,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三、治疗原理: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肝郁气滞,疏泄失常,气血运行不畅,久郁成瘀而致;二是因肠胃积滞,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蕴而化热,上蒸肝胆,使肝失疏泄,久郁成瘀而致。肝胆经络循行两胁,肝失疏泄,气滞不行故两胁胀痛;木郁克土使脾胃气滞故脘腹胀满或疼痛;湿热内蕴,肝胆气逆故见口苦咽干、烧心。舌苔黄腻乃肝脾湿热上蒸所致。

胆囊息肉的治疗原则应以疏肝利胆、清热泻火、健脾祛湿为主。双花连胆汤方中金银花、野菊花、黄连、龙胆草清热泻火;柴胡、制香附、青皮疏肝利胆;厚朴、前胡、白芍、甘草理气行滞、解痉止痛;茯苓、茵陈清热利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疏肝利胆、健脾祛湿之功效。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
很多人虽然听说过胆囊息肉,但是对胆囊息肉症状却一点都不了解,这也是很多人不能在第一时间发现胆囊息肉的主要原因。胆囊息肉是对健康伤害非常大的疾...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怎么控制胆囊息肉不长大

    控制胆囊息肉不长大的方法为:需要多注意调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还需要减少含有胆固醇食物的摄入。一些辛辣、难以消化、过于油腻、烧烤类的食物,也需要避免。还需要养成规律的饮食习惯,戒除烟、酒,注意规律的生活,每天喝充足的水分,促进身体内的新陈代谢。胆囊息肉发生,多是由于反复的炎症刺激所造成的。如果胆囊息肉在1cm以下时,可以观察。如果胆囊息肉逐渐增大,需要及时的进行手术摘除,摘除以后送病理化验,确定息肉性质。

  • 胆囊息肉能做保胆手术吗

    据磁共振仔细检查囊腔内近胆囊颈部见直径3毫米的疏松关团,不快速移动,无声影,未见异常回音。病情推测考虑为胆囊息肉,低于1厘米下单发胆囊息肉可保守治疗仔细观察。暂不考虑手术。建议忌辛辣刺激,高脂高胆固醇及煎炸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第二级神经元炎症疼痛不适时可运用舒胆合剂及消炎利胆片治疗。6月-1年不定期复检,若息肉减小迅速或反反复复第二级神经元胆囊炎症或胆管炎建议微创手术治疗。

  • 按压肚子疼是胆囊息肉吗

    按压肚子疼不一定是胆囊息肉,腹部按压疼痛也可能是其它疾病导致的。大部分胆囊息肉的患者不会有明显的症状,如果胆囊息肉合并感染的时候,患者是可以出现局部按压疼痛的。对于有些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的患者,也是可以出现按压疼痛的。按压肚子疼也可以是其它腹部疾病导致的,比如肝脏疾病、胃部疾病都可以出现腹部按压疼痛。胃溃疡患者可以出现剑突下的按压疼痛;肝癌的患者也可以出现右腹部的按压疼痛;对于一些腹膜炎的患者可以出现按压疼痛以及反跳痛。所以按压肚子疼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不是胆囊息肉导致的。

  • 去医院做胆囊息肉手术怎么样?

    按照您的叙述考虑通常情况下三甲及以上医院对这种手术的效果都是很好的。所以建议您们不要过度紧张,积极互相配合医生治疗。胆囊息肉手术后,要进行病理确诊,根据确诊结果考虑下一步治疗方案。如果是恶性的,还需要有进一步进行放化疗。术后要注意恰当膳食,不能够吃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

  • 胆囊息肉如何区分良性

    按照您所描述的这种现状,胆囊息肉绝大部分都是良性的,要想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不能单纯的从外观上就可以明确,主要还是要通过息肉的病理检查进行明确诊断,建议您可以去当地正规医院做个检查,进行核磁共振的检查,并结合肿瘤因子等方面的化验检查结果来明确病因,如果出现小的息肉,主要是慢性的炎症反复刺激导致。综合您的病情,建议手术摘除胆囊的,最好采用腹腔镜做手术治疗为佳。胆囊摘除后对身体影响不大,这种手术成功现在是很成熟的,不会给生命带来危险的。

  • 有胆囊息肉可以当兵吗?

    按照您的叙述考量正常情况下如果未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是可以当兵的。不过胆囊息肉要根据大小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果息肉比较小,患者没明显的不适症状,建议可以密切仔细观察,平时吃比较容易吸收的食物,不吃油炸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说息肉大于一厘米,或者是患者的症状非常明显,建议应尽快按排手术救治。

  • 按摩穴位对胆囊息肉有什么作用

    按摩对于胆囊息肉病没有什么作用,胆囊息肉是身体的一个良性病变,没有什么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胆囊息肉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这个时候应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切除和治疗,药物治疗和其他物理治疗对于这种疾病并没有什么良好的效果,平时不吃油腻食物,以免刺激胆汁分泌增多,应细嚼慢咽,忌暴饮暴食.避免饮酽茶,烈酒,浓咖啡和进食辛辣,过冷,过热和粗糙食物.去除某些加重病情的因素,避免情绪紧张和不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按时去医院检查复诊。

  • 慢性胆囊炎胆囊息肉严重吗?

    慢性胆囊炎是临床诊断上比较常见的疾病,慢性胆囊炎主要表现出为持续性,右上腹疼痛或者不适感又恶心,嗳气反酸腹痛,或者胃部灼热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排便高脂或者油腻食物后症状严重。胆囊息肉,如果体积比较小,问题不大,如果体积大,建议理应考量做手术救治。需要声明注意建议放松您的心情,多食瓜果蔬菜,平时避免着凉。

  • 胆囊息肉和胆囊炎区别

    慢性胆囊炎和胆囊息肉是临床上常见的两种胆囊疾病,大约90%的慢性胆囊炎患者,都是由于胆囊结石所导致的,所以慢性胆囊炎大多合并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是一种局部粘膜隆起为主要表现,而慢性胆囊炎粘膜是一种弥漫性的病变,早期可以表现为粘膜充血水肿,随病情进展可以出现黏膜增厚,重的可以出现胆囊萎缩。几乎没有任何症状,慢性胆囊炎可以表现为右上腹部疼痛不适,在急性发作时还可以出现黄疸等表现。两者的主要区别还是在临床表现上,胆囊息肉通常临床症状不明显,尤其是较小的息肉。

  • 右下腹痛跟胆囊息肉有关系吗

    右下腹痛和胆囊息肉基本没有关系,右下腹痛这种症状多表现为右下腹脏器的病变,而胆囊息肉主要是右上腹的病变造成一些症状,包括右上腹痛,有些患者甚至由后背放射痛。右下腹痛基本主要涉及阑尾、泌尿系统、肠道、妇科疾病这要根据患者症状,以及既往病史,影响血等来明确诊断,胆息肉主要进行B超检查,来确定病变。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