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的注射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内注射,也就是肌肉注射的方式,并不是皮下注射的方式,应该按照正规的接种方式进行疫苗的接种。那么,新冠疫苗为什么打在胳膊?
新冠疫苗为什么打在胳膊
1、肌肉里有引发免疫反应所必需的细胞——抗原递呈细胞。疫苗注射到肌肉后,它会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疫苗),并将其转移至免疫系统的大型集合点——淋巴结,然后产生抗体。当下次真正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相关的抗体便能帮助免疫系统对抗该病原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2、直接静脉注射,疫苗在被B淋巴细胞识别并产生抗体前,就会先被这些细胞少量清除。这样一来,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就会大大降低,疫苗的效用价值也会极大受损。此外,疫苗打在肌肉里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副作用少。
3、肌肉注射也不是随便哪块肌肉都行,注射部位的解剖结构也会影响疫苗的有效性。臀部的脂肪组织较多,血液循环就会较差,这就影响了疫苗的吸收和免疫效果的发挥,所以疫苗不会打在屁股上。
注射方式有哪些
主要包括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如下图所示:
从左到右依次为: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很容易理解,就是把血液、药液、营养液等液体物质直接注射到静脉中的医疗方法,可分为短暂性和连续性。前者是直接用针筒注射到静脉,如上图,后者一般用来输入量比较大的液体药物,以静脉滴注实施,也就是俗称的“点滴”。
常见的静脉注射部位有肘窝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或手背、足背、踝部等处浅静脉。这种注射方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将药物直接注入循环系统,因此见效最快。
皮下注射就是将药物注射到皮肤和肌肉之间的脂肪层。这里的血管很少,所以用这种方式注射药物是为了让药物缓慢而持续的吸收。
平时熟知的胰岛素采用的就是皮下注射,另外,像单克隆抗体、肝素这类分子量太大的药物,因为无法通过口服被肠道吸收,通常也采用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的常用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前侧、上背部。
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肌肉里的血管比皮下组织大且丰富,注射到这里的药物通常很快就会被血液吸收,所以肌肉注射一般是在不适合静脉注射,但需要比皮下注射更迅速产生疗效的时候使用。
常见的肌肉注射部位包括上臂的三角肌和臀部的臀肌,婴儿常用的是大腿股外侧肌。
为什么不用起效更快的静脉注射
既然在这三类注射方式中,起效最快的是静脉注射,而我们打疫苗的目的,无非就是想要体内尽快产生对抗某种病原体的抗体,以至于日后如果真的遇上这类病原体,身体能够立刻做出反应,消灭病原体,那么,为什么疫苗的接种从不考虑静脉注射呢?
想必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同样困扰吧。其实,这是跟疫苗的作用原理和我们体内存在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有关。
众所周知,疫苗的工作原理是将病原体注入人体,通过激活免疫系统,使其学会如何对抗病原体。
这个原理看似简单,其实中间过程复杂得很,而且过程想要顺利推进,还得有个前提条件,就是确保疫苗不能被我们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清除。一旦清除,疫苗就无法发挥效力。直接静脉注射的弊端,就在于没有了这个前提条件。
大家仔细想一下,无论是活疫苗,还是死疫苗,它总归算是一种抗原吧。要知道,我们的血液中是充满了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的,直接静脉注射,疫苗在被B淋巴细胞识别并产生抗体前,就会先被这些细胞少量清除。这样一来,疫苗产生的免疫应答就会大大降低[5-6],疫苗的效用价值也会极大受损。
而如果将疫苗打在肌肉里,这方面的风险就降低了。肌肉里有引发免疫反应所必需的细胞——抗原递呈细胞。疫苗注射到肌肉后,便会招募树突状细胞过来,这是机体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它会高效地摄取、加工处理和递呈抗原(疫苗),并将其转移至免疫系统的大型集合点——淋巴结。
在那里,由树突状细胞递呈的抗原会遇到帮我们抵御特定病原体的T细胞和B细胞,T细胞主导细胞免疫,而B细胞则发挥体液免疫,产生抗体。
走到这一步,疫苗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发挥了它的价值。这样,当下次真正的病原体入侵人体时,相关的抗体便能帮助免疫系统对抗该病原体,预防疾病的发生。
除了这方面的原因外,疫苗打在肌肉里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副作用少。事实上,大多数疫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主成分抗原,另一部分是辅助成分佐剂。佐剂的存在,对疫苗来说非常重要,它能够诱发机体产生长期、高效的特异性免疫反应,提高机体保护能力,同时又能减少免疫物质的用量,降低疫苗的生产成本。
但绝对安全的佐剂是不存在的,它们也有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可能会导致全身炎症。不过,研究表明,大部分佐剂在肌肉中的副作用是远小于静脉注射的。
手脚冰凉头上发热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之一,但不能据此确诊,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及发热等,其他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等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建议进行体温测量,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同时多喝热水促进代谢,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变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可能引起咳嗽、发烧的表现。对于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普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会导致咳嗽、发烧等相关的症状,而且上述症状是比较常见的表现。重症的变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能够引起呼吸衰竭、休克等相关并发症,可以危及生命。对于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讲,传播的方式也和普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似,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飞沫气溶胶传播等相关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所以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护,比如需要注意疫情期间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场所,密闭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还需要注意外出时佩戴口罩。接种新冠疫苗对于预防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也是有帮助的。
鼻子不通气不一定是新冠肺炎的征兆,患者出现鼻子不通气有可能是感冒、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等原因引起的,会出现鼻腔内分泌物增多、打喷嚏、头晕头痛、鼻子不通气等症状。在病毒扩散期间出现鼻子不通气,最好到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和鼻腔拍片检查来判断病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治疗,在用药期间最好用生理盐水来清洗。
现在预防新冠病毒较好的方式是佩戴口罩,生活中做到勤洗手,外出返回家中,餐前便后,摸完手机后等情况下,要及时洗手,使用肥皂,或者抑菌洗手液,按照洗手的7大准则进行。有条件的话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不需要过度担心。
2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浑身乏力,鼻塞,流鼻涕,干咳等。大部分感染者发病一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比较严重的感染者,会快速发展为急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脓毒性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 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在整个病程中会出现中低热的症状,甚至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目前儿童病例还比较少,症状也比较轻清,一般一周后都可以恢复。儿童年龄比较小,病情变化快,因此患病后容易症状加重,需要及时就诊和治疗,避免引起并发症。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平时的时候应持续的给吸氧,如果做雾化的话,尽量把氧流量开大。建议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平时尽量外出。为确定原因,最好到正规医院做检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新型肺炎在发病初期,可能会存在腹泻症状,但主要以呼吸道系统症状为主,比如咳嗽、咽痛、发热、呼吸困难等,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腹泻。新型肺炎在感染之后,如果身体抵抗力比较强,只会出现轻微的乏力、发热现象,并没有明显肺炎的症状。 如果患者身体虚弱,抵抗能力低,并伴有基础性疾病,在发病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时会出现脓毒症性休克,对身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此次新冠肺炎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它的症状是有剧烈的干咳,发热,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皆是从确诊病例中总结得知。该病毒是人类流行病学史上的第7种冠状病毒。需要做好的防护主要是有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有条件的话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不需要过度担心。
新冠病毒抗体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出结果,但是,根据每一个医院试剂的不同,检测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区别,一般在24小时之内,都会出结果。 还要结合患者的核酸检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来综合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如果患者14天之内,到过疫区或者和诊断了新冠肺炎的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喘,抗体是阳性,就可以诊断感染了新冠肺炎。
目前没有哪一种疫苗能够治疗新型肺炎的,而且对于新型肺炎也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所以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只能够进行对症治疗和隔离,如果病情不是特别的严重,一般也是可以治疗好的,但情况严重的患者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尽量不要与他人过多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