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地讲,中医食疗学是以传统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为依据,指导如何进食从而达到治病养生保健的学科。我国自古就有“寓医于食”、“医食同源”之说,食疗,即食物疗法或称饮食疗法,它与药物疗法、针灸、推拿、气功等一样,都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然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就不等同于现代营养学,就有其鲜明的特色。所涉及的中医学理论主要有整体观念、辨证食疗、因人而异、阴阳五行、四气五味、归经理论等等。
而现代营养学呢?是研究人体营养过程、需要和来源,以及营养与健康的科学。通俗地讲,营养学讲究的是食物中人体需要的具体营养物质,一般来说,分为六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类、糖类(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虽然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是根本不同的两码事儿,但却不是矛盾的,相反,如果能合理结合,食物养生的效果将会比其任何一种来的更好更快。就是运用中医食疗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理论结合起来,双重筛选,双保险,对食物保健和食物治疗应该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单纯的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都有其长处也有其缺点,如果不结合,只考虑一种理论,都是不够理想的,有时候甚至闹笑话。
先说中医食疗,以痛风为例,一个阴虚的人,如果只按照中医食疗学理论,我们将会提供给患者养阴清热的食物配方,那么,由于没有考虑到哪些食品中有丰富的嘌呤患者不应该食用,从而会犯下推荐的食物中有可能含有丰富嘌呤的低级错误,会被同行甚至病人笑话。
这时,只根据中医食疗学理论,不结合现代营养学理论,是不够科学的,甚至被患者怀疑、耻笑,因为“久病成医”,患者从营养学角度对自己的病情不应该吃什么、应该吃什么基本都有较为熟悉的知识。
那么,只依靠营养学就高明吗?仍以痛风为例,按照营养学理论,玉米、红薯、赤小豆等不含或极少含有嘌呤物,应该作为痛风患者的常用主食。粳米、小麦等也可以经常食用。蔬菜类,除菠菜以外,一般绿叶蔬菜和根茎类蔬菜含嘌呤物均较少,又利于排泄尿酸物质,因此,可放心食用。但是,如果撇开中医理论,不论体质虚实寒热,一概推荐以上食谱,则有失偏颇。
比如痛风患者的主食可以吃红小豆,但中医认为红小豆性平,味甘酸,功能健脾止泻,利水消肿,适于痰湿体质人服用,利湿之品,不可久服,否则容易伤正,如《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其性下行,久服则降令太过,津液渗泄,所以令肌瘦身重也”。至于阴虚体质,即使是痛风患者,也不能长期吃赤小豆呀,否则,虚的更虚了。小麦性凉,味甘,功能养心神,敛虚汗,适于虚证。如果实证患者长期服用,虽然不敢说能引起多大的副作用,但毕竟与其体质不符而对健康不利。主食是如此,其它蔬菜、果类、饮品等也是如此,食物也有性味归经,有的尽管是食品,但其性味还很明显,可见,仅仅按照营养学理论推荐食物干预指导方案,有时难免与中医理论相矛盾,不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
医疗早就开始中西医结合了,为民众的身体健康起着重大的作用,也解决了不少单纯依靠中医或者西医解决不了的问题。同样,从有利于民众身体健康的角度、从多学科合作创立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食疗学理论来看,现代营养学也亟待与中医食疗学结合。
食疗双重干预方法亟待建立
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有各自的优势,虽然它们是两门不同的学科,但毕竟都是关于通过合理进食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保持身体健康,甚至把食物疗法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来帮助减轻病痛早日恢复的学科。建立中医食疗学理论和现代营养学理论相结合的食疗双重干预方法迫在眉睫,又有诸多益处:
首先,可以结合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理论的优势,为人们提供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食疗指导方案,同时,还可以避免中医食疗学和现代营养学出现相互矛盾的尴尬局面。
其次,临床是错综复杂的,同一个患者可以同时患多种疾病,这时,无论从中医还是西医角度提供有效的食疗配方都是较为烦琐和困难的,借助食疗双重干预方法的帮助,可以快速有效地为患者提供最适合其个体的食疗配方,体现中医个体化辨证食疗的特色。
针对营养不良导致月经不来的情况,首先应调整饮食习惯,多摄入营养丰富的食物,如优质蛋白和新鲜蔬果,以改善营养不良的状况。同时,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慢跑、打羽毛球等,以促进新陈代谢和增强免疫力。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未缓解,需及时就诊并遵医嘱治疗。可服用戊酸雌二醇片和黄体酮胶囊等药物,以补血并调理月经。保持作息规律,充足睡眠,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长期熬夜和情绪波动,对月经的正常来临至关重要。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患肺部感染,导致呼吸困难并加重心脏负荷,引发心力衰竭。胃肠道功能减弱可能导致消化道出血,出现恶心呕吐和腹痛。患者若不注意日常护理,还容易骨折。其他可能的并发症包括肺炎、肾炎和肝硬化等。为缓解病情,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少吃辛辣油腻食品。保持心情愉悦,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若症状严重或加重,应立即就医诊治。
产后营养不良引起的关节痛,主要可以通过增加营养摄入、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接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来缓解症状。当关节疼痛严重时,应先就医进行专业诊断,再进行治疗。增加营养是关键,如食用高蛋白食物和新鲜水果蔬菜,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缓解营养不良带来的疼痛。同时,进行适度的关节锻炼,如瑜伽和慢走,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体质。若疼痛严重,可借助针灸、按摩和红外线照射等物理疗法。如疼痛难以忍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痛药物,但需暂停母乳喂养,以免药物影响宝宝健康。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和保暖,避免关节受凉加重不适。
营养不良可能引起心脏供血不足,从而诱发心绞痛,尤其是当患者经常摄入高油脂食物或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易导致脂肪堆积和血液粘稠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加剧心脏供血不足,甚至出现胸闷等症状。若心绞痛患者未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冠状动脉管腔可能变窄,影响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应调整饮食,多摄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苹果等,并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补充多种营养元素,同时定期复查,关注身体状况,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
治疗进展性肌营养不良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和康复训练。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肌肉松弛剂如肉毒杆菌毒素、利多卡因和溴化乙酰胆碱等缓解症状,但无法根治疾病。物理疗法包括按摩、热敷、冷敷、电疗和水疗等,帮助改善运动功能和保持身体灵活性,增强肌肉力量,减少疼痛和痉挛。康复训练则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学习使用轮椅或行走辅助工具,进行呼吸练习和口腔肌肉锻炼,目标是实现独立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定期随访医生指导,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最大化发挥其潜力。
改善小孩挑食、厌食和营养不良的方法包括调整饮食结构、改变喂养方式和补充微量元素。调整饮食结构时,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如苹果和菠菜,促进胃肠道蠕动。改变喂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容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胃肠负担,同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若因体内缺乏锌元素引起,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或甘草锌颗粒等补锌药物。若上述方法无效,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进行针对性治疗。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也很重要。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常用免疫抑制剂和激素类药物,可减轻疼痛、改善运动功能并延缓病情进展,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注意可能的副作用。康复训练通过物理、语言和职业疗法等方法维持肌肉力量和灵活性,提高生活质量,应在专业康复师或理疗师指导下进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来缓解呼吸困难等症状,但手术治疗仅适用于少数病例,并需评估个体情况。综合考虑患者年龄、症状严重程度及身体状况,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专业医师的指导。
便秘、口臭、营养不良可能由饮食不当、胃肠功能紊乱、胃炎等引起。饮食不当可导致上述症状,应调整饮食,多吃水果和蔬菜。胃肠功能紊乱通常因精神压力或熬夜引起,可服用多潘立酮片、益生菌制剂等药物治疗。胃炎多因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需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等药物治疗。肝胆疾病也会影响消化吸收,导致便秘和口臭,需及时就医治疗。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包括假肥大型、面肩肱型、肢带型和眼肌型等类型,不同类型的症状各异。假肥大型患者在1岁左右出现行走困难、跛行、易疲劳、肌肉无力等症状,病情进展后可出现上楼困难、蹲起困难、不能站立等严重情况;面肩肱型通常在出生后不久出现面部表情减少、眼睛无法完全闭合、吞咽困难等症状,伴有手部肌肉萎缩;肢带型常于婴儿期发病,主要表现为四肢近端肌肉无力、肢体缩短、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心脏传导阻滞;眼肌型通常在儿童时期发病,主要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斜视等症状,同时伴有视力下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对症治疗,日常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心态。
先天性肌营养不良是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病,根据发病年龄和症状可分为婴儿型、中间型、少年型及成年型。婴儿型包括假肥大型、肢带型和面肩肱型,症状有喂养困难、肌肉萎缩、肢体无力和面部不对称等。中间型通常在儿童或青春期出现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主要影响四肢和躯干肌肉。少年型在青少年期起病,表现为缓慢进展的双侧对称性肌肉无力和萎缩,骨盆带和股四头肌受影响最明显。成年型发病较晚,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肉无力和萎缩,从骨盆带肌肉开始扩散,严重时可累及呼吸肌。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肌损害,如心脏扩大和心律失常。怀疑患病时应及时就医,完善检查并积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