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结合治疗骨折是祖国医学的正骨原则之一,良好的固定应与适时的功能锻炼相结合。中西医结合开展骨折治疗以来,动静结合已为广大同道所认可。然而对动静结合的确切认识尚存分歧,影响了科研临床的进展。
1.动静结合的辩证法依据
在骨折的治疗中时刻体现着“动”与“静”的矛盾。固定是保持骨折断端稳定的必要条件,而固定又将限制全身及局部的运动、活动肢体功能,加速骨折愈合的重要因素。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骨折治疗中的动与静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其相反方向转化,即向着对立面转化。因此,在弄清两者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及相互依赖的必要条件后,根据不同类型骨折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固定形式,配合合理的功能练习方法,就可以恰当地解决动与静的矛盾。所以,“全身、患肢关节和骨折端都要有动静结合,鼓励有利的动,加强有利的静,避免不利的静,根据二者的情况适当地相互结合。”这样把动与静的有利方向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把其不利方面控制在最低限度,促进骨折的愈合。
2.动静结合治疗骨折的实验研究
赵光复等采用自制的弹簧外固定支架及骨折循环应力治疗仪对家兔桡骨骨折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循环应力能刺激骨痂大量生成,促进骨痂成熟,从而提高骨的材料特性和结构特性,达到加速骨折愈合的作用。运用脉冲电或振动使家兔股骨断端产生细微运动,实验表明骨折断端产生细微运动组较对照组(断端无运动组)肢体血流量、骨折愈合性质、外骨痂数量、骨痂钙含量、生物力学检测、组织观察、骨痂矿物元素检测等指标观察,前者均明显优于后者。说明骨折段细微运动能刺激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增加强度和刚度。刘焕义等对兔胫骨干骨折经钢板螺钉内固定后,在用0.5Hz功率诱发骨折段细微运动,观察结果显示:骨折肢体血流量、骨痂生长均较对照组丰富,骨折愈合快,血清及骨蛋白提取液中AKF、β-2m、GH定量均较对照组有意义的升高,说明骨断端的细微运动能增加软骨形成的诱导作用
3.动静结合治疗骨折的生物力学基础
在离体培养骨组织水平对动静结合骨折治疗新原则的确实行了生物力学研究,运用能实现间断和持续纵向加压的机械装置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培养的经半截断处理的骨组织实施不同力度的加压,生成离体培养骨组织骨折愈合生物力学的模型,运用电子计算机对不脱钙组织切片进行分析、定量地对比加压高力组与低力组,持续加压高力组与低力组、以及对照组间,包括总骨小梁体积、类骨质体积等14组指标参数的均数。结果表明,间断加压对骨折愈合有肯定的作用,尤以间断加压变力组对骨折修复和作用最为明显,从而得出在生理范围内,力值较高且压应力不断反复者,较力值低或压应力恒定无变化者,对骨折修复诱导作用强,有压应力者较无压应力者,其骨折修复更快、更好。
4.对动静结合内涵的认识
方先之认为:“全身、患肢和骨折断端都要动静结合,鼓励有利的动,限制不利的动,根据具体的情况二者适当地互相结合。”在骨折治疗中,全身、肢体、骨折局部都要动,这是动的绝对性,而在断端对位准确、固定牢靠而又能接受应力刺激正是绝对运动中的相对静止。全身动,一方面可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各系统的调节,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使组织修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另一方面通过运动缓解患者精神压力,使睡眠、饮食好转,有利于骨的愈合。
骨折肢体的早期运动,可加速蛋白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骨折分解产物的排泄,又可防止相邻关节的僵硬,肌肉的萎缩、骨质疏松等骨折局部的动是动静结合的关键点,有人认为骨折局部应绝对地静,如AO学派提出的“解剖对位、广泛坚强固定、完全休息”观点。但试验证明加压钢板固定等内固定延迟了骨折愈合。造成了应力遮挡,引起骨皮质的变薄。而临床发现的钢板扭曲变形也证实了骨断端存在运动,完全固定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静。王以进通过对长骨状骨的弹性性质研究,认为骨折间隙在生理范围内的运动会加速骨小梁、骨痂的发育和愈合速度。而细微运动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可能与细微运动能促进骨膜骨痂生长,增加骨折区的创伤反应,支配骨折修复的最佳热能、化学和电的环境,促进前列腺E2释放量。
5.动静结合的治疗分期和动的量值问题
骨折的治疗是一个复杂的矛盾运动过程。动与静是其中主要矛盾,而不同阶段二者有不同的表现,我们把贯串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动静结合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静为主的动静结合,其动以准确对位、稳定固定为前提。从肢体和全身来看,动的幅度、次数、频数都较小。从骨折局部看,动只允许压拉力作用,实验表明:骨折愈合早期,纵向载荷产生剪切力,易造成骨断端动态磨擦,对形成的毛细血管和骨痂有很大伤害作用。第二阶段,动静平衡的动静结合,这时静的作用在于保证不错位,动则除了有压张力之外,还须加入旋转和剪切力,另一方面增加动的量,逐渐增强生理应力刺激促进功能的恢复。第三阶段,以动为主的动静结合,这阶段静已经转化为骨质自身稳定,因而可以承受更大程度和更多种类的运动。骨折愈合中后期,各种应力对骨痂形成或改造均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于动静结合治疗过程每一阶段动的量值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孟和采用生物信息反馈系统来测定,即以动的量不使病人疼为限,但这一指标具有模糊性,Egger推测,间断纵压对骨愈合的最适值应是该部生理状态所受的肌力。赵勇通过实验证明这一点,并认为间断纵压对骨折愈合促进作用存在一定区间的最优值。刘献祥等对家兔胫骨骨折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压力兔重的3~4倍效率最好。由此得出加压最佳适应值Q=3.45MPa。但以上研究局限于动物,对人体研究较少,且因动物种类、属别、条件不同而存差异,所以对动静结合治疗中每一阶段动的量值确定其值域尚需巨大工作。但可以肯定,无论哪种方法,其值域的确定必须因人而异,即病人性别、年龄、体质等,因伤而异如新陈伤、伤部位、性质等,因法而异,固定方法不同,治疗效果而定。
胫腓骨骨干骨折的主要症状包括剧烈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畸形,严重时需立即就医。骨折后可能出现局部压痛、皮肤瘀斑、无法负重等症状,需通过X光或CT确诊,治疗包括固定、手术和康复训练。 1、剧烈疼痛和肿胀。胫腓骨骨干骨折后,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疼痛,尤其在活动或触碰时加重。局部肿胀是由于骨折导致软组织损伤和出血引起。建议立即冰敷患处,减少肿胀,并避免移动骨折部位。 2、活动受限和畸形。骨折后,患肢无法正常活动,可能出现明显的畸形,如肢体缩短或弯曲。此时需尽快就医,通过X光或CT检查明确骨折类型和程度。治疗方法包括石膏固定、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手术,具体根据骨折情况选择。 3、局部压痛和皮肤瘀斑。骨折部位常有明显压痛,皮肤可能出现瘀斑,这是由于骨折导致的皮下出血。建议避免按压患处,保持患肢抬高,促进血液循环,减少肿胀和疼痛。 4、无法负重。胫腓骨骨干骨折后,患肢无法承受重量,行走困难。治疗期间需严格卧床休息,避免负重,防止骨折移位。康复阶段可进行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电疗等,促进骨折愈合。 5、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后,需进行康复训练,恢复患肢功能。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练习、肌肉力量训练和步态训练。建议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二次损伤。 胫腓骨骨干骨折需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选择合适治疗方法。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过早负重,防止骨折移位。康复阶段需进行系统训练,恢复患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骨折一个月后仍出现肿胀可能与血液循环不畅、炎症未完全消退或康复不当有关。解决方法包括适当抬高患肢、进行康复锻炼以及使用药物辅助消肿。 1、血液循环不畅:骨折后局部血液循环可能受到影响,导致肿胀持续。抬高患肢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少肿胀。例如,卧床时将患肢垫高,或坐立时使用枕头支撑。 2、炎症未完全消退:骨折后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导致肿胀。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和疼痛。局部冷敷或热敷也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使用。 3、康复不当:过早或过度的活动可能加重肿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肉力量训练等,有助于恢复功能并减少肿胀。避免剧烈运动或负重,确保骨折部位充分愈合。 骨折一个月后肿胀仍未消退时,建议及时就医,排除感染、血栓等严重并发症。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如进行影像学检查、调整药物或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遵循医嘱,合理护理和康复,有助于加速恢复并减少肿胀。
右眼眶上壁骨折需要及时就医,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具体取决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症状。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骨折,手术治疗则针对严重骨折或伴有并发症的情况。 1、保守治疗 对于无明显移位或症状较轻的右眼眶上壁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患者需避免剧烈活动,减少眼部压力,同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见的药物包括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克肟,以及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冷敷可以帮助减轻肿胀,建议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2-3次。 2、手术治疗 当骨折导致眼球移位、视力受损或眼眶结构严重破坏时,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内固定术、眼眶重建术和视神经减压术。内固定术通过钛板或螺钉固定骨折部位,恢复眼眶结构;眼眶重建术用于修复严重损伤的眼眶壁;视神经减压术则针对视神经受压的情况,缓解视力问题。术后需定期复查,确保恢复效果。 3、康复与护理 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康复期间都需注意眼部护理。避免揉眼、用力擤鼻等动作,防止二次损伤。饮食上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类和新鲜蔬菜,促进骨骼愈合。适当进行眼部按摩和热敷,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加速恢复。 右眼眶上壁骨折的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及时就医是关键。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骨折,手术治疗则针对严重病例。康复期间需注意护理和饮食,定期复查以确保恢复效果。如有视力下降、剧烈疼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脚骨折打了钢针后,通常需要6-8周才能下地活动,具体时间需根据骨折类型、愈合情况及医生建议决定。康复期间需遵循医嘱,避免过早负重,配合康复训练促进恢复。 1、骨折愈合时间因人而异,与骨折类型、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相关。钢针固定后,初期需严格制动,避免对骨折部位造成二次伤害。通常在术后6-8周,骨折线开始模糊,骨痂形成,此时可尝试部分负重活动。医生会根据X光片检查结果评估愈合情况,决定是否允许下地。 2、康复期间,患者需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避免剧烈运动或过度负重。早期可进行非负重活动,如踝关节的被动活动、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以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随着愈合进展,逐渐增加负重训练,如扶拐行走、踩地练习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饮食对骨折愈合有重要影响。建议多摄入富含钙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豆制品等,促进骨痂形成。同时补充维生素D,帮助钙质吸收。避免吸烟、饮酒,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4、心理调节在康复过程中同样重要。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或焦虑,患者需保持积极心态,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加速康复进程。 5、定期复查是确保康复顺利进行的关键。术后需按时进行X光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如有异常疼痛、肿胀或活动受限,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 脚骨折打了钢针后,下地时间需根据个体情况决定,不可盲目过早活动。遵循医嘱,科学康复,结合饮食调理和心理调节,有助于加速愈合,恢复功能。定期复查,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是确保顺利康复的重要保障。患者需保持耐心,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恢复正常生活。
小孩腿骨折后,饮食应以促进骨骼愈合、增强体质为主,重点补充钙、蛋白质、维生素D等营养素。合理的饮食搭配有助于加速恢复,减少并发症。 1、补充钙质 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骨折后需增加钙的摄入。牛奶、酸奶、奶酪等乳制品是优质钙源。豆制品如豆腐、豆浆也富含钙。绿叶蔬菜如菠菜、油菜以及坚果如杏仁、核桃也能提供丰富的钙质。 2、增加蛋白质摄入 蛋白质是修复组织的重要物质,骨折后需要更多蛋白质支持愈合。鸡蛋、瘦肉、鱼类、禽类都是优质蛋白质来源。植物性蛋白质如豆类、藜麦也能满足需求。 3、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有助于钙的吸收,促进骨骼健康。阳光是维生素D的重要来源,适当晒太阳有益。食物中,富含维生素D的有鱼肝油、三文鱼、蛋黄等。 4、摄入维生素C 维生素C有助于胶原蛋白的合成,对骨折愈合至关重要。柑橘类水果如橙子、柠檬,以及草莓、猕猴桃、西红柿等都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 5、避免高糖、高盐食物 高糖食物可能影响钙的吸收,高盐食物会增加钙的流失。骨折期间应减少糖果、甜饮料、腌制食品的摄入,以免影响恢复。 6、适量补充锌和镁 锌和镁对骨骼健康也有重要作用。锌存在于牛肉、贝类、南瓜子中,镁则富含于全谷物、坚果、绿叶蔬菜中。 小孩腿骨折后,饮食调理是恢复的重要环节。通过合理搭配食物,补充必要的营养素,可以加速骨骼愈合,促进身体康复。同时,避免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确保营养均衡,为恢复提供坚实基础。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结构,必要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骨折处有针扎的感觉通常与神经损伤、局部炎症或愈合过程中的神经再生有关。这种情况可能由骨折时的神经受压、炎症刺激或愈合过程中神经纤维重新生长引起。处理方式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神经损伤。骨折时,骨骼碎片可能压迫或损伤周围的神经,导致针扎感。神经损伤的程度不同,症状也会有所差异。轻微的神经损伤可能在愈合过程中逐渐恢复,严重的损伤可能需要医疗干预。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6、B12,或通过手术修复受损神经。 2、局部炎症。骨折后,局部组织会发生炎症反应,炎症介质可能刺激神经末梢,产生针扎感。炎症是身体对损伤的自然反应,但过度的炎症可能延缓愈合。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可以帮助缓解炎症和疼痛。冷敷和抬高患肢也能减轻肿胀和不适。 3、神经再生。骨折愈合过程中,受损的神经纤维会尝试重新生长,这一过程可能伴随针扎感。神经再生是身体修复的一部分,但可能带来不适。物理治疗如电刺激疗法、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保持患肢的适当活动和避免过度负重也有助于神经恢复。 骨折处有针扎的感觉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神经损伤、局部炎症和神经再生。针对不同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药物治疗如神经营养药物和抗炎药物,物理治疗如电刺激和超声波治疗,以及生活方式调整如适当活动和避免过度负重,都是重要的处理方式。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除其他潜在问题。
脚内踝骨折的严重程度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位置,以及是否伴随其他损伤。早期诊断和适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避免长期并发症。 1、骨折类型:脚内踝骨折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不完全骨折仅涉及部分骨结构,而完全骨折则导致骨头完全断裂。完全骨折通常更为严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2、治疗方案:对于不完全骨折,通常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和物理治疗。完全骨折则可能需要手术,如内固定术使用钢板和螺钉或外固定术使用外部支架。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以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3、康复与预防:康复期间,应避免负重活动,逐步进行关节活动度和力量训练。长期保持良好的姿势和适当的运动习惯,可以减少再次骨折的风险。 脚内踝骨折的严重性不容忽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恢复的关键。通过专业的医疗指导和个人的积极配合,可以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正常的日常生活。
右桡骨小头骨折后疼痛需及时就医,通过固定、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缓解症状并促进恢复。骨折后疼痛可能由骨折本身、软组织损伤或炎症引起,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 1、固定与制动。骨折后首要任务是固定患处,避免进一步损伤。可使用石膏、夹板或支具固定桡骨小头,减少活动对骨折部位的刺激。固定时间通常为4-6周,具体时长根据骨折类型和恢复情况而定。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良好。 2、药物治疗。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钠等缓解疼痛和炎症。对于疼痛较重者,可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如曲马多。钙剂和维生素D有助于促进骨折愈合,可适当补充。 3、康复训练。骨折愈合后,需进行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功能。早期可进行被动活动,如轻柔的屈伸和旋转练习,避免关节僵硬。中期可加入主动活动,如握力训练和腕关节活动度练习。后期可进行力量训练,如哑铃练习和抗阻训练,逐步恢复肌肉力量和关节稳定性。 4、物理治疗。热敷、冷敷、超声波和电疗等物理治疗方法可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加速组织修复。热敷适用于慢性疼痛,冷敷适用于急性期肿胀和疼痛。超声波和电疗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5、饮食调理。骨折恢复期间,需摄入富含蛋白质、钙和维生素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类和绿叶蔬菜。避免高糖、高脂肪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愈合。适当补充胶原蛋白和维生素C,有助于骨骼和软组织修复。 右桡骨小头骨折后疼痛需综合治疗,固定、药物、康复训练和物理治疗相结合,才能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恢复。定期复查和科学护理是确保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的关键。
骨折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感染、关节僵硬和深静脉血栓,这些并发症不仅影响康复进程,还可能带来长期的身体健康问题。 1、感染:骨折后,尤其是开放性骨折,皮肤破损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途径。感染可能发生在骨折部位,也可能引发全身性感染,如败血症。预防措施包括及时清创、使用抗生素以及保持伤口清洁干燥。 2、关节僵硬:长时间固定不动会导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影响关节活动度。为预防关节僵硬,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如轻柔的关节活动和肌肉收缩练习。 3、深静脉血栓:骨折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液流动,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预防措施包括定期改变体位、使用抗凝药物以及进行下肢肌肉按摩。 骨折后的护理和治疗至关重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习惯,以确保康复效果最佳。
孟氏骨折的治疗需要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采取复位、固定和康复训练的综合方法。治疗方法包括闭合复位、手术治疗和功能锻炼,具体方案需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1、闭合复位 闭合复位是孟氏骨折的常见治疗方法,适用于骨折移位不严重的患者。医生通过手法将骨折端复位,随后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石膏固定通常需要6-8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光片,确保骨折愈合良好。闭合复位的优势在于创伤小,恢复快,但需注意固定期间避免过度活动,以免影响愈合。 2、手术治疗 对于骨折移位严重或闭合复位失败的患者,需采取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钢板螺钉固定、髓内钉固定和外固定架固定。钢板螺钉固定适用于骨折端稳定性较差的情况,髓内钉固定常用于长骨骨折,外固定架则用于开放性骨折或软组织损伤严重的患者。手术后需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根据医生建议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3、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是孟氏骨折治疗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恢复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早期可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如手指屈伸和腕关节旋转,避免关节僵硬。中期可加入主动活动,如握力训练和轻度抗阻练习。后期可进行功能性训练,如抓握物品和日常活动模拟。康复训练需在医生或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负荷导致二次损伤。 孟氏骨折的治疗需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干预和科学康复是恢复的关键。患者应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确保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