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该检查什么呢?因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这种疾病的出现以儿童比较常见,所以家中有孩子的家庭一定要做注意对这种疾病的预防,特更需要多了解一些相关的内容,那么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应该检查什么呢?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检查项目:脑脊液常规检验、脑脊液细胞计数、肝功能检查、胸部平片、四肢的骨和关节平片、腹部CT、B型超声波检查、染色体、血象、凝血四项
1.外周血象白细胞的改变是本病的特点。白细胞总数可高于100×109/L,约百分之三十在5×109/L以下。低增生性ALL时白细胞数可很低,外周血象类似再生障碍性贫血,三系均降低,也未见幼稚细胞。高增生性时可高至数十万,较多患儿外周血中可见到幼稚细胞。未成熟淋巴细胞在分类中的比例可因诊断早晚和分型而不同。多数超过百分之二十,亦有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者。少数病人在早期不存在未成熟淋巴细胞,此类白血病分类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外周血象红系、髓系和巨核系中常有≥2系的异常变化,多数患儿有贫血。贫血一般为正细胞正色素性。但严重者,其MCV可能增高,可能由于骨髓红细胞生成障碍所致。网织红细胞正常或低下。贫血程度轻重不一,发病急者,贫血程度较轻。血小板大多减少,约25%在正常范围。少数患儿可因外周血变化不明显或基本正常而被忽略并延误诊断。外周血的异常变化不能作为白血病的诊断依据,当临床怀疑白血病时,需及时作骨髓穿刺涂片以明确诊断。
2.骨髓象(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检查是确立诊断和评定疗效的重要依据。绝大多数白血病骨髓涂片表现为有核细胞增生活跃、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百分之五的急性白血病骨髓增生低下,称之为低增生性白血病。诊断ALL的主要依据是骨髓有核细胞中原始和幼稚淋巴细胞总和≥百分之三十,多超过百分之五十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有的骨髓几乎全部被白血病细胞所占据,此时正常的红系、巨核细胞系、粒系常明显受抑甚至消失。除了白血病细胞明显增生外,有时可伴有不同程度的骨髓纤维组织增生,此时抽取骨髓液较为困难,称之为“干抽”现象。ALL骨髓涂片组织化学染色的典型表现为糖原呈阳性或强阳性,过氧化物酶阴性,非特异性酯酶呈阴性。根据法国、美国和英国(FAB)形态学分类,ALL分为L1、L2、L3型,百分之九十儿童ALL形态分型为L1,细胞形态较小;L3型肿瘤细胞的形态与Burkitt淋巴瘤细胞相似;L2细胞大小不均,介于L1和L3之间。仅依靠骨髓细胞形态学不能鉴别ALL还是非霍奇金淋巴瘤骨髓浸润。
3.免疫分型根据单克隆抗体(McAb)对白血病细胞表面分化抗原、胞浆免疫球蛋白链的反应,可将ALL分为T、B二大系列。(1)T系淋巴细胞型(T-ALL):约占儿童ALL百分之十,常表达T淋巴细胞分化抗原标志,如CD1、CD2、CD3、CD4、CD5、CD7、CD8以及TdT等。临床上可伴有纵隔增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高。(2)B系淋巴细胞型(B-ALL):约占儿童ALL百分之八十,可大致分为未成熟型(以发育成熟过程依次包括B淋巴祖细胞性、早期前B淋巴细胞性和前B淋巴细胞型)和相对成熟型。胞浆免疫球蛋白(CyIg)从无到有,继之细胞膜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的出现反映了B细胞向成熟方向发育的过程。SmIg阳性常提示为相对成熟型。B系淋巴细胞其他常用的分化抗原标记有TdT、HLA-DR、CD19、CD22、CD10、CD20以及CD24,其中CD20、CD10出现较晚,至前B淋巴细胞型才出现。成熟B淋巴细胞白血病和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一样常表达smIg。
4.细胞遗传学检查(1)染色体数量异常:染色体数<46条时称为低二倍体,当染色体<40>46条时称为超二倍体,而>50条的超二倍体者预后较好。(2)染色体结构异常:常见的相对成熟B细胞型ALL染色体异常有t(8;14)、t(2;8)、t(8;22),与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同。B系未成熟型ALL常见的染色体结构异常有t(11;v)、t(9;22)、t(1;19)、t(4;11)、t(12;21)等。常见的T-ALL染色体结构异常有t(11;14)、t(8;14)、t(10;14)、t(1;14)t(4;11)等。现代白血病诊断应包含形态学(Morphology,M)、免疫学(Immunology,I)和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C)即MIC综合诊断。ALL还应作出临床危险型诊断,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5.脑脊液检查ALL应常规作脑脊液检查,包括脑脊液常规细胞计数及分类、生化、离心甩片找肿瘤细胞。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儿童ALL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诊断标准见表6。6.临床危险程度分型小儿ALL有明显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
(1)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109/L。
(2)年龄1岁或>12岁。
(3)诊断时有CNSL。
(4)染色体核型为t(9;22)或t(4;11)异常者。
(5)泼尼松诱导试验60mg/(m2·d)×7天,第8天外周血白血病细胞≥1×109/L(1000/μl),或治疗15~19天时骨髓幼稚淋巴细胞比例仍大于百分之二十。具备上述危险因素≥1项者为高危ALL(HR-ALL),提示预后较差,需较强烈的治疗方案;不存在其中任何一项者为标危ALL(SR-ALL),提示预后较好,在合理治疗下,长期无病生存率可达百分之七十。
出血时间延长可能由于血小板质与量异常所致。白血病发病时可造成凝血酶原和纤维蛋白原减少,从而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出血肝功能检查SAST。轻度或中度升高。由于骨髓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致使LDH增高。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恶性血液疾病,早期症状包括疲劳、发热、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化疗、靶向治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1、症状表现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症状通常与骨髓功能受损和白血病细胞浸润有关。常见症状包括: - 疲劳和乏力:由于红细胞减少,患者常感到极度疲劳。 - 发热和感染:白细胞功能异常导致免疫力下降,易发生反复感染。 - 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或鼻出血。 - 淋巴结肿大:白血病细胞浸润淋巴结,导致颈部、腋下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 骨痛或关节痛: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可能引起骨骼疼痛。 2、病因分析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复杂,涉及多种因素: -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环境因素:长期接触苯等化学物质或电离辐射可能诱发白血病。 - 生理因素: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病毒感染(如EB病毒)可能参与疾病发生。 - 病理因素:骨髓中未成熟的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抑制正常造血功能。 3、治疗方法 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需根据患者年龄、病情分期和基因特征制定个性化方案: - 化疗: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和阿糖胞苷,旨在杀死白血病细胞。 -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如伊马替尼,可精准抑制白血病细胞生长。 -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高危或复发患者,移植健康的造血干细胞可重建正常造血功能。 -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全面检查。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许多患者能够获得长期缓解甚至治愈。
幼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贫血、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可能与感染或其他疾病相似,需通过血液检查和骨髓穿刺确诊。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干细胞移植等。 1、发热 幼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可能与白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免疫力下降有关。发热通常持续且不易退烧,需及时就医排查。 2、乏力和贫血 由于白血病细胞抑制正常造血功能,患儿可能出现贫血,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贫血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需通过输血或药物治疗改善。 3、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是白血病的常见表现,患儿可能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轻微碰撞也可能导致出血,需注意避免外伤。 4、淋巴结肿大 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淋巴结,导致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通常无痛,但需通过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认。 5、骨痛或关节痛 白血病细胞可能侵犯骨骼,导致骨痛或关节痛,尤其在夜间或活动后加重。这种疼痛可能与生长痛混淆,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治疗方法 1、化疗 化疗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泼尼松和阿糖胞苷等。化疗方案需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制定。 2、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可有效抑制白血病细胞增殖,减少副作用。 3、干细胞移植 对于高危或复发患儿,干细胞移植可能是治愈的选择。移植前需进行配型和预处理,术后需密切监测排斥反应。 日常护理建议 - 饮食上,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增强免疫力。 -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出血或骨折,可选择散步、瑜伽等轻度活动。 - 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骨髓穿刺,监测病情变化。 幼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多数患儿可获得良好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儿童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苍白、淋巴结肿大等。若宝宝出现这些症状,需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1、发热 发热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常见早期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白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宝宝可能反复发热,且退烧药效果不佳。建议家长注意观察宝宝的体温变化,若持续发热超过3天,应及时就医,进行血常规检查。 2、乏力和皮肤苍白 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增殖,正常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宝宝可能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乏力、皮肤苍白、食欲下降等。若宝宝活动量明显减少,面色苍白,建议尽快到医院进行血液检查,明确是否存在贫血或白血病。 3、淋巴结肿大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可能导致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区域。家长可以轻轻触摸这些部位,若发现肿块或硬结,需警惕白血病的可能性。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触诊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认。 4、骨痛或关节痛 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骨骼,导致宝宝出现骨痛或关节痛,尤其是下肢和背部。若宝宝抱怨疼痛或不愿活动,家长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X光或骨髓穿刺检查明确病因。 5、出血倾向 由于血小板减少,宝宝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或鼻出血等症状。若发现宝宝皮肤上有不明原因的瘀斑或出血点,需尽快就医,进行血常规和凝血功能检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化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和泼尼松。靶向治疗适用于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如伊马替尼。造血干细胞移植适用于高危或复发患者。饮食上,建议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和新鲜蔬果,避免生冷食物。运动方面,宝宝在治疗期间应适度活动,避免剧烈运动。 若宝宝出现上述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同时,家长需保持积极心态,配合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帮助宝宝战胜疾病。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癌症,主要由于骨髓中淋巴细胞异常增殖引起。其病因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理等多方面因素。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靶向治疗和干细胞移植。 1、遗传因素 部分儿童携带与白血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如ETV6-RUNX1融合基因或TP53突变,这些基因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增殖失控。家族中有白血病病史的儿童患病风险较高。建议有家族史的儿童定期进行血液检查,早期发现异常。 2、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如苯)或某些病毒感染(如EB病毒)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孕期母亲接触有害物质也可能影响胎儿健康。避免儿童接触有害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化学物质暴露。 3、生理因素 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淋巴细胞异常增殖。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较弱,患病风险较高。增强儿童免疫力,通过均衡饮食和适量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4、外伤与感染 严重外伤或反复感染可能诱发免疫系统紊乱,增加白血病风险。注意儿童日常安全,避免外伤,及时治疗感染性疾病。 5、病理因素 某些疾病如唐氏综合征或范可尼贫血与白血病密切相关。这些疾病患者需定期监测血液指标,及时发现异常。 治疗方法 1、化疗 化疗是ALL的主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泼尼松和阿糖胞苷。化疗分为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需根据病情调整方案。 2、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可精准抑制癌细胞生长,减少副作用。靶向治疗适用于特定基因异常的患儿。 3、干细胞移植 对于高危或复发患儿,干细胞移植是重要选择。通过移植健康造血干细胞,重建正常造血功能。移植前需进行严格的配型和预处理。 饮食与运动建议 1、饮食 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如橙子、菠菜,增强免疫力。避免高糖、高脂肪饮食,减少炎症风险。 2、运动 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感染。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复杂,治疗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方案。通过早期发现、科学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患儿预后可显著改善。家长应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定期体检,及时就医。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皮肤苍白、淋巴结肿大等,需及时就医确诊。治疗以化疗为主,辅以靶向治疗和骨髓移植,早期发现和干预对预后至关重要。 1、早期症状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常见表现包括: - 发热:持续或反复发热,可能与感染或白血病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有关。 - 乏力:孩子容易疲倦,活动量明显减少,可能与贫血有关。 - 皮肤苍白:由于红细胞减少,孩子可能出现面色苍白或皮肤无血色。 - 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且无痛。 - 骨痛或关节痛: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骼,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骨痛或关节痛,尤其在夜间加重。 - 出血倾向: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或鼻出血,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有关。 2、病因分析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 遗传因素:某些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异常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如唐氏综合征患儿发病率较高。 - 环境因素:接触电离辐射、化学物质(如苯)或病毒感染可能诱发白血病。 -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功能低下或紊乱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3、治疗方法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以化疗为主,具体方案根据病情分期和患儿年龄制定: - 化疗:分为诱导缓解、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泼尼松、阿糖胞苷等。 - 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药物,如伊马替尼,可提高治疗效果。 - 骨髓移植:对于高危或复发病例,骨髓移植可能是根治手段。 - 支持治疗:包括输血、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帮助患儿度过治疗期。 4、日常护理与预防 - 饮食调理: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增强免疫力。 - 避免感染:保持室内清洁,避免接触感染源,定期接种疫苗。 - 心理支持:家长应给予患儿充分关爱,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虽然病情凶险,但通过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治愈率较高。家长需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同时配合医生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帮助孩子恢复健康。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型(B-ALL)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白血病类型,通过规范治疗,治愈率较高,5年无病生存率可达80%-90%。治疗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情况制定。 1、化疗 化疗是B-ALL的主要治疗手段,分为诱导缓解、巩固强化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常用药物包括长春新碱、泼尼松、阿糖胞苷等。化疗的目标是清除白血病细胞,恢复正常造血功能。治疗过程中需密切监测副作用,如感染、贫血等,并及时处理。 2、靶向治疗 对于部分高危或复发患者,靶向药物如伊马替尼、利妥昔单抗等可提高治疗效果。这些药物通过特异性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分子靶点,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靶向治疗通常与化疗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3、造血干细胞移植 对于化疗效果不佳或复发的高危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移植前需进行高强度化疗或放疗,以清除体内残留的白血病细胞。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4、支持治疗 治疗期间,支持治疗至关重要。包括预防感染、输血支持、营养补充等。家长需注意患儿的饮食均衡,增加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果等。同时,适当运动如散步、轻度活动有助于增强体质。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型虽然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大多数患儿能够获得长期生存甚至治愈。家长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提供全面的支持与关爱。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包括发热、乏力、贫血、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等。这些症状可能与感染、免疫系统异常或骨髓功能受损有关。早期发现并及时就医是关键,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骨髓移植等。 1、发热 发热是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常见早期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性低热。这是由于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大量增殖,抑制了正常免疫细胞的功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体温变化,若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2、乏力和贫血 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过度增殖会抑制正常红细胞的生成,导致贫血。贫血的表现包括面色苍白、乏力、食欲不振等。孩子可能表现出活动量减少、容易疲劳,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和体力变化,必要时进行血常规检查。 3、出血倾向 由于白血病细胞影响血小板的生成,患儿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轻微的碰撞或摩擦可能导致皮肤出现青紫斑块。家长应注意观察孩子的皮肤和黏膜是否有异常出血现象,尤其是无明显外伤的情况下。 4、淋巴结肿大 白血病细胞可能浸润淋巴结,导致颈部、腋下或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通常无痛,但可能伴有压迫感。家长在给孩子洗澡或穿衣时,可以留意是否有异常的肿块。 5、骨骼疼痛 白血病细胞在骨髓中增殖可能导致骨骼疼痛,尤其是四肢长骨和脊柱。孩子可能表现为夜间疼痛加重、行走困难或拒绝活动。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疼痛部位和程度,及时就医排查原因。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多样且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应提高警惕,若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尤其是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治疗方法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骨髓移植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儿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