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梅尼埃病通过什么能检查出来

发布时间: 2017-04-24 14:22:5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梅尼埃病通过什么检查出来呢?梅尼埃病可能对于很多人都是比较陌生的,其实这种疾病目前还是很常见的,受这种疾病困扰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注意对这种疾病有一些了解,那么梅尼埃病通过什么检查出来的呢?

1.听力学检查

(1)纯音测听可了解听力是否下降,听力下降的程度和性质。早期多为低频感音神经性聋,听力曲线呈轻度上升型。多次发作后,高频听力下降,听力曲线可呈平坦型或下降型。纯音测听还可以动态观察患者听力连续改变的情况。

(2)耳蜗电图该检查可客观了解膜迷路中是否存在积水。-SP/AP振幅比值>0.37具有诊断意义,可间接表明有膜迷路积水存在。

(3)耳声发射可首先反映早期梅尼埃病患者的耳蜗功能状况,当本病早期纯音测听未发现异常时,瞬态耳声发射可减弱或引不出。

2.眼震电图

发作高潮期,可见自发性眼震,可观察到或用眼震电图记录到节律整齐、强度不同、初向患侧继而转向健侧的水平性自发眼震和位置性眼震,在恢复期眼震转向健侧。间歇期自发性眼震及各种诱发实验结果可能正常。

3.甘油实验

主要用于判断是否有膜迷路积水。因甘油渗透压高,且分子直径小于细胞质浆膜小孔直径,可弥散到内耳边缘细胞,增加了细胞内渗透压,使内淋巴液中的水分经细胞通路进入血管纹的血管中,达到减压作用。

4.前庭功能实验

(1)冷热试验早期患侧前庭功能可正常或轻度减退,多次发作后可出现健侧的优势偏向,晚期出现半规管轻瘫或功能丧失。

(2)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可出现振幅、阈值异常。

(3)Hennebert征镫骨足板与膨胀的球囊粘连时,增减外耳道气压时可诱发眩晕与眼震。梅尼埃病患者Henenbert征可出现阳性。

5.影像学检查

颞骨CT检查可显示前庭水管狭窄。特殊造影下的内耳膜迷路MRI可显示部分患者内淋巴管变细。

6.免疫学检查

部分患者有HSP70抗体和68kD抗原抗体。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梅尼埃病的检查项目有哪些呢?如果出现了梅尼埃病的一些疑似症状,而想要诊断出是否患上了梅尼埃病,那么就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查才行,因为只有检查的结...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头孢地尼和阿托伐他丁隔开多长时间

    头孢地尼和阿托伐他丁隔开多长时间 阿托伐他丁一般指阿托伐他汀,头孢地尼和阿托伐他汀通常间隔30分钟到1小时左右,但不能一概而论。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药物的吸收也不同,所以间隔也不同。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不要自己用药,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 吃舒尼替尼后会得痔疮吗

    吃舒尼替尼一般不会导致痔疮,因为其主要作用是抗肿瘤,治疗甲状腺癌和胃癌等疾病,不会引起肛垫下移或静脉曲张。痔疮通常由肛垫下移、静脉曲张及不良生活习惯引起。若患者出现痔疮,应就医检查并接受规范治疗,如使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肛泰栓等药物,或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手术治疗,如痔疮切除术、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等。同时,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 阴囊碰到梅毒血液

    阴囊碰到梅毒血液可能引起感染,因为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血液传播。梅毒患者常出现硬下疳,表现为无痛性溃疡,伴有淋巴结肿大。治疗时应遵医嘱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如对青霉素过敏则使用头孢曲松钠或盐酸多西环素。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勤换洗内裤并消毒。日常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换内衣,适当摄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增强体质。

  • 吃了酵素梅后消化不良

    吃了酵素梅后出现消化不良,可能是因为酵素梅中的酵素、番泻叶等成分过量刺激胃肠道,加快蠕动,导致营养物质无法正常吸收,也可能与自身胃肠道疾病有关。酵素梅含有多种活性成分,适量食用有助于消化和清理肠道,但过量食用易引发不适。若出现消化不良,可适当喝温开水促进肠胃蠕动,症状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多潘立酮片增加胃动力。对于已有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患者,食用酵素梅可能加重病情,需及时就医治疗,避免大量食用酵素梅以防潜在风险。

  • 阴茎梅毒水泡痒痒吗

    阴茎梅毒水泡通常不伴有明显瘙痒,但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瘙痒。梅毒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血液等方式传播。初期表现为硬下疳、硬化性淋巴结炎等,晚期可侵犯皮肤黏膜外的组织器官。患者若存在不洁性生活,易感染梅毒螺旋体,导致阴茎部位出现水疱,但通常无明显瘙痒。若病情严重且未及时治疗,可能会出现溃疡、坏死甚至疼痛。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并辅以利福平胶囊、盐酸多西环素片等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个人卫生,勤换内裤并暴晒处理,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辛辣刺激及油腻食物。

  • 隐性梅毒性脊髓炎

    隐性梅毒性脊髓炎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脊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具有传染性,主要表现为下肢无力、瘫痪、感觉障碍和膀胱功能障碍。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青霉素类药物,如苄星青霉素,夫妻双方应同时治疗,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检查包括脑脊液和血清学检查以发现梅毒阳性。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起不可逆的脊髓损伤,此时建议手术修复。患者需加强营养、充分休息、避免劳累,若出现大小便障碍,需使用导尿管或腹膜透析等方式治疗。

  • 阴茎有梅毒血液也有吗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感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等方式传染。感染后,人体内会产生特异性抗体和非特异性抗体,其中特异性抗体是诊断梅毒的主要依据。感染初期,血液中会出现大量梅毒螺旋体,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染给他人。尽管阴茎部位通常没有梅毒螺旋体,但性接触等行为可能导致阴茎部位感染。对于疑似感染梅毒的人,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确诊后需积极接受抗病毒治疗,如使用苄星青霉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并在治疗期间避免性生活以防传染他人。

  • 口腔里有疑似梅毒症状

    如果您在口腔内发现了疑似梅毒的症状,这可能意味着您正在经历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感染。梅毒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传播。口腔梅毒的症状可能会让人感到困扰,但了解这些症状并及时就医是非常重要的。 1、无痛溃疡:在口腔内,您可能会发现一些无痛的溃疡,它们通常出现在舌头、牙龈或其他口腔黏膜上。这些溃疡可能会持续数天到几周不愈合。如果您注意到这种情况,尽快咨询医生是明智的选择。 2、疣状病变:这些病变可能表现为单个或多个小结节,颜色可能是红色或肉色。通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虽然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口腔问题相似,但如果有疑虑,专业的医疗评估是必要的。 3、牙齿问题:梅毒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牙齿,导致松动、脱落或变形。尤其是在婴儿期,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如果您发现牙齿出现异常,特别是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及时就医可以帮助确定问题的根源。 4、咀嚼困难:由于口腔内的溃疡和病变,咀嚼食物可能会变得困难。这种不适不仅影响日常饮食,还可能对整体健康产生影响。通过专业的医疗咨询,可以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如果您怀疑自己可能患有口腔梅毒,尽快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清学检查来确定是否感染了梅毒螺旋体。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和其他药物,具体方案会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个人情况进行调整。 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不要忽视任何与口腔相关的异常症状,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是关键。通过积极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您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

  • 印度帕尔梅毒气泄漏

    印度帕尔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或输血传播。印度帕尔梅毒气泄漏通常指梅毒患者咳嗽或大笑时产生的气溶胶,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导致全身性症状如头痛、发热、鼻塞、乏力、肌肉酸痛、恶心等,以及局部皮肤、黏膜红斑、丘疹、肉芽肿、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治疗方面,轻症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片,首选青霉素类药物如注射用苄星青霉素或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多西环素片;若感染侵袭骨骼或神经,需手术清除病灶;气道堵塞则通过气管切开术等方法处理。治疗期间应避免饮酒和辛辣食物,增加饮水量,以促进康复。

  • 有梅毒症状,擦酒精有用吗

    如果你怀疑自己有梅毒症状,直接用酒精擦拭是没有效果的。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酒精虽然有消毒作用,但在梅毒的治疗中并不起决定性作用。最明智的做法是尽快去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1、局部消毒的作用:酒精确实可以用于皮肤和黏膜的消毒,尤其是在皮肤有轻微破损和少量出血的情况下。此时,酒精能有效避免细菌感染。但这并不意味着酒精能治愈梅毒,只是起到辅助的局部消毒作用。 2、止痒的缓解:梅毒感染后,可能会引起瘙痒等不适症状。酒精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能在短时间内缓解瘙痒。但这种缓解是暂时的,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不适合的情况:如果已经确诊为梅毒,尤其是在症状明显的发病期间,使用酒精可能会加重局部刺激,不利于病情恢复。梅毒的标准治疗方法是使用抗生素,如苄星青霉素等,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是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勤换洗内衣,并定期暴晒处理,可以减少细菌滋生。饮食上,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新鲜蔬果,如鸡蛋、牛奶、苹果、菠菜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健康。 面对梅毒,及时就医和科学治疗是最有效的方式。不要依赖酒精这类简单的处理方式,专业的医疗指导才是康复的保障。希望大家重视健康,采取正确的措施来应对疾病。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