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容易得抑郁症跟什么原因有关?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9个因素

发布时间: 2021-09-18 15:50:42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人们可能习惯性地觉得,孩子还小,天真烂漫,不愁吃不愁住,不需要为生计所迫,不需要处理那么多人际关系,不用想那么多复杂的人和事,不用完成那么多繁忙的工作和家务,没有大人那么多的压力……总之,没有理由出现抑郁呀!

儿童容易得抑郁症跟什么原因有关?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9个因素

然而,大量研究和临床接诊都发现: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比例也很高。儿童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与成人不相上下,在澳大利亚为12.1%,瑞典为11.4%,法国13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0%。整体而言,抑郁障碍的患病率在10%左右。

九大因素孩子易中招

1、13—16岁最常见。

从年龄上来说,青春初期是抑郁的易发阶段,以初一、初二(13—16岁)最常见。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发病早1—2年。在我们儿童青少年心理门诊中,5岁以下的孩子诊断过患有抑郁。

儿童青少年最多见的抑郁症状,是情绪低落、易激惹和精力减退,难以集中注意力或思考问题。13岁以上,出现自责、无价值感的比率也增高。

初中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小学生。但小学生的抑郁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增高,呈上升趋势。这一趋势在女生中尤其明显。

儿童容易得抑郁症跟什么原因有关?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9个因素

2、女生抑郁增长速度快于男生。

在性别上来说,从童年期到青少年期,女生的抑郁水平显著增加。整体而言,在青春期前,男生的抑郁水平高于女生。但在青春期后,这一结果却相反。这与女生在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由之带来的压力等,有关系。也与青春期时,家长常处于“中年危机”有关。中年危机时,父母处于“困难时期”,可能自顾不暇。

所以,如果是家有男孩,从小学五六年级,应该关注其情绪的变化,是否有抑郁可能。如果是女孩,尤其要关注她们生理发育变化阶段的心理健康。

3、家庭内有抑郁病史,后代患病风险增加。

从遗传角度来看,有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未患抑郁的父母表现出严厉惩罚、充满批评、拒绝和敌意,以及过度干涉和保护等,同样将导致或加重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父母要给以孩子更多的关注理解,以及情感上的温暖。如母亲对幼儿敏感性高时,能减轻儿童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或减少患病的概率。

儿童容易得抑郁症跟什么原因有关?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9个因素

4、爸妈教养方式不对,也是问题。

从家庭因素来看,儿童青少年抑郁与母亲关系更大。不过,如果父母心理控制力较差,对孩子的接纳度较低,常常将各种愤怒、不满或抱怨归在孩子身上,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5、好合好散,对儿童青少年影响最小。

如果父母婚姻关系破裂,孩子患抑郁的可能性更大。且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但原本存在严重婚姻冲突的父母,如果离异或分居,反而可能减孩子抑郁的危险性。且分手两年后,这种危险度更为降低。正如很多人所说的,父母双方如果关系破裂,对孩子影响最小的,是父母好合好散;影响最大的,是父母不见又不散。

6、长期寄宿、频繁转学、搬家,增加抑郁几率。

在社会支持方面,当儿童青少年感受到缺乏同伴、老师和朋友支持时,更容易患抑郁。最常见的是缺少朋友、孤独感、在学校里缺少愉快感,和同伴关系差。当特定原因导致生活环境的改变,如寄养、寄宿上学、搬家、转学、住院等,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风险也会增高。

儿童容易得抑郁症跟什么原因有关?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9个因素

医生特别提醒: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我们在临床心理门诊发现,孩子在三岁前和父母分开的常常来看我们的门诊。所以建议,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7、内向自卑,都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在性格因素方面,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更容易患抑郁。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这样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

8、太看重学习,也易抑郁。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和满足感,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也更容易抑郁。

父母本能上都“望子成龙”。但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但TA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这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儿童容易得抑郁症跟什么原因有关?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9个因素

9、体质差,情绪受累。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问题。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的差异。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尤其有些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更容易自卑、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与成人抑郁相比,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出更多的行为紊乱,容易被误诊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儿童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成人以为,给予引导和鼓励,青少年的烦恼期就会过去。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情感障碍(抑郁症、躁郁症和心境恶劣等),其病情较成人严重,病程更长期,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症状缓解期短,对药物疗效更差,自杀率更高,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

儿童容易得抑郁症跟什么原因有关?容易引发儿童抑郁症的9个因素

所以,一方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总之,人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特别是生活中重要人物的爱与肯定,这通常包括父母、师长。个人在人格成长中得到爱与肯定越多,其人格冲突便越少,自信心越强,罹患抑郁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假如一个人从小严重缺乏母爱,也没有来自其他亲近的人与母爱同等的温暖和关怀,这个人就会产生“被爱的渴求”。

同时,由于缺乏爱,他将很难学会积极的社会交往。因此,父母要从小了解孩子的内心需要,要倾听孩子说话。如果父母只顾自己的感情需要,而不顾及孩子的心理需要,孩子会感到很孤独。父母认真倾听孩子的诉说,并回答孩子的问题,可以加深亲子关系,给孩子以安全感。父母还应注意孩子讲话的内容,并表达父母的理解和同情,不要对孩子的感情或意见武断地表示否定的态度。

给孩子以公正的评价非常重要,有一些父母喜欢这样说——“你总是忘记……”其实,所有的孩子都希望父母不要总是讲缺点,这样会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确实要受到批评,也要私下悄悄地进行。父母要花精力去了解孩子对爱、尊重和安全感的需要,这样才能有效地与孩子进行思想、感情、生活体验等方面的沟通。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

精彩问答

  • 小孩为什么会患抑郁症

    感谢您对北京德胜门中医院的支持与信任!性格原因会导致小孩子患上抑郁症。如内向、孤僻、自卑、敏感多疑、胆小、看问题消极、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等等。遗传因素也会引起抑郁症的产生,此外人际交往、学习压力、家庭矛盾等等诸如此类的社会心理因素都是导致小孩患上抑郁症的原因。温馨提示: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工作多忙,家长都应该多抽出时间陪陪自己的孩子,进行感情上的沟通,更有利于小孩子的成长。

  • 治疗焦虑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在情绪低落时,我们可以尝试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找一些朋友出去散步旅游,放松一下心情,我们的情绪也会随之变好。有时候某种压力会让我们透不过气,这时候不妨去尝试勇敢的宣泄一下,再者就是心理治疗要求患者有一定的理解领悟能力,能够持之以恒,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忍受治疗过程中症状带来的痛苦。适当的实物也能帮助我们降低患上抑郁症的几率,饮食一般以清淡为主,多吃水果蔬菜,祝您早日康复!

  • 在北京看抑郁症的医院哪个更好一些

    轻度抑郁症的治疗方法是讲究有规律的生活方式,确保休息、睡眠时间,以维持自律神经的平衡。加强体育运动,增进食欲、增强精神上的勤奋向上意识。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有规律的一日三餐,保持精力充沛。聆听舒缓音乐,临床心理学上,有一种音乐疗法,能够很好地缓解抑郁的症状。

  • 抑郁症哭出来是好事吗

    哭是发泄情绪的一种方式,哭泣也是抑郁症的临床表现之一。哭泣对抑郁症患者是一件比较好的事情,通过哭泣可以宣泄不良情绪,缓解抑郁症的症状。建议在平时生活中,家人和朋友要给予抑郁症患者有力的支持和陪伴,不要让患者长期处在情绪低落的状态当中,多鼓励患者出门进行一些户外运动,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或者养宠物,这样能够很好的缓解抑郁症的症状。如果抑郁症的症状比较严重,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的方式治疗。

  • 厌食症患者都有抑郁症吗

    厌食症伴有抑郁症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并不是所有的厌食症都有抑郁症,大多数厌食症的患者都是因为心理方面因素导致的,这些人会为了维持自己的体重而过少的摄入食物或者是在摄入食物后通过呕吐将食物排出。厌食症在患病后大多数患者都会伴随有食欲减退,并且与外界环境的沟通也会相应的减少,随着病情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会因此存在有抑郁症表现。对于厌食症的患者,家属需要经常与患者做好心理方面的沟通,这样不仅对厌食症有促进恢复的作用,同时也能够减少抑郁症的发病。

  • 为什么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责

    因为抑郁症患者会对生活失去兴趣,害怕和别人交谈,对自己的认知不平衡,所以会出现自责。是由于生活压力太大,悲观情绪得不到缓解引起的。轻微的患者只是会有情绪低落、自卑等现象,重度的会出现幻想、自伤和伤害别人等现象。建议患者进行药物和心理的同时治疗,帮助患者进行有效的缓解,在治疗的同时可以做一些运动,能很好的整理自己的情绪和释放压力。

  • 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怎么办

    出现认知功能减退说明抑郁症相对来说还是比较严重的,建议及早就医,可以通过积极服用抗抑郁类的药物以及心理治疗的方式来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另外对于病情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患者,有可能需要长期的服用药物,在此期间一定注意不能够自行停药,容易造成抑郁症反复甚至是抑郁症进一步加重的现象,非常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

  • 为什么普通人会对抑郁症患者有误解

    因为抑郁症是一种精神障碍疾病,所以普通人会对抑郁症有误解。抑郁症是一种慢性心理精神上的疾病。主要是心情低落,压力得不到很好的缓解造成的,是和生活和社交有关系的,轻度的患者只是出现自卑各种症状发生,但严重的患者会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甚至有可能产生自杀的倾向,对身体造成伤害。因为抑郁症的表现形式特殊,所以普通人会对抑郁症患者有所误解。

  • 出现幻觉是抑郁症引起的吗

    出现了幻觉一般不是抑郁症引起来的,只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或者合并有精神疾病的抑郁症才会出现幻觉。幻觉包括视幻觉或听幻觉等,是大脑产生了错误的感觉和认识,误认为自己听到、看到某些并不存在或没有发生的事物。幻觉大多是发生了严重的精神类疾病,比如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或者是脑部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脑出血、脑肿瘤、脑梗死、肝性脑病、肺型脑病。一些有毒物质的中毒或者某些特殊的药物,也可能会导致幻觉。抑郁症主要的表现是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甚至有言语和动作的缓慢。但是幻觉,尤其是轻、中度的抑郁症,并不是最主要的导致幻觉的病因。

  • 出去旅游可以缓解抑郁症吗

    出去旅游可以缓解抑郁症。经常做户外活动和旅行能大幅度消除抑郁症带来的压抑悲观心理,但是毕竟这只是外因,创造一个好的治疗环境。想要痊愈还是得靠她自己战胜自己。对她自己的能力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生活的目标要切合实际。培养一个爱好,分散注意力。必须强迫走出去,多接触朋友,尽管开始内心会很痛苦,但是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负面的情绪感受就会被外部环境慢慢消融,自信心就会重燃起来。

  • 为什么抑郁症的人看起来很正常

    因为有很大一部分抑郁症患者的社交功能是没有受到影响的,当在家人、朋友和同事面前,就是一个正常人的样子,不会有什么奇怪的表现,所以看起来会很正常。但是当抑郁症患者独处的时候,患者就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如胸闷、气短、情绪低落等,有的患者还会出现便秘、腹泻、口干等症状。建议抑郁症患者尽早到医院进行积极治疗,防止出现严重后果。

  • 分娩后都会得抑郁症吗

    分娩后的产妇容易患上产后抑郁,但并不是分娩后都会得抑郁症。由于产妇在分娩以后生活方式突然改变,加上要经常喂奶休息不好,宝宝如果还经常生病就特别消耗体力和精力,如果这些重担不能有人替产妇分担,同时还不能得到家人的理解,夫妻两人也不能经常谈心,这时候就非常有可能患上产后抑郁症。一旦患上产后抑郁将会影响到整个家庭,所以要积极做好产后抑郁的预防。从怀孕起孕妇就要做好各项心理准备来迎接宝宝的到来,分娩后要做好自我心理调节,家里要多关心产妇,尤其是配偶不能因为只关心宝宝冷落了产妇。

  • 吵架刺激会让人抑郁症复发么

    吵架刺激是有可能会让抑郁症出现复发的,这种情况的复发概率也是比较高的。抑郁症患者在平时最好不要受到精神方面的刺激,必须有个积极乐观的心态,精神方面一定要平和,尤其是处于恢复期的抑郁症患者更加要注意。抑郁症患者在平时生活中要多注意休息,避免劳累过度,合理安排好个人的生活作息,在饮食上尽量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可以适当的进行一些简单的运动。家人和朋友要多关心和支持抑郁症患者,给郁症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定期带患者去医院进行复查。

  • 出现幻听是抑郁症的表现吗

    出现幻听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抑郁症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长时间情绪低落、失眠、精神状态比较差,甚至会有自杀的想法。一旦出现抑郁症的症状需要及时去医院精神科或者是心理科做检查,确定是抑郁症之后,可以根据医嘱使用抗抑郁的药物来进行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自我调节,避免有过大的精神压力,平时要多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

  • 怀疑自己是不是有抑郁症?

    可以进一步去临床心理门诊或者是精神科进一步的评价焦虑抑郁的情况,可以通过量表的方式来判断是否有焦虑症和抑郁症,所以不要胡思乱想,在生活中要保持乐观的心情,保证充足的睡眠,要相信自己有解决的方法,遇到事情不要钻牛角尖儿

精编文章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