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轻视肠息肉,发现这种息肉必须切,否则可能会癌变
在之前的科普内容中,我们讲到过肠息肉的危害以及多种类型,由于息肉的发生我们无法自行判断,只能从某些异常症状进行猜测,必须通过正规医疗检查也就是肠镜检查才能确诊。在临床诊断中,有些肠息肉患者运气比较好,提早发现并及时切除,防止息肉继续恶化、发展。但是也有些患者轻视肠息肉的危害,拖延病情,导致息肉恶化、癌变。今天分享一个具体案例,希望能提高大家对肠息肉的关注度,不要出现病情拖延情况。
案例:45岁的张先生是生意人,经常应酬,三年前因经常便秘、腹痛到医院做过一次肠镜检查,结果显示他患有多发性结肠息肉,大约在4毫米-6毫米。但是由于他当时忙于事业,只是常规肠镜检查,没有做具体的病理检查,也没有做内镜息肉切除。三年后,也就到了去年年中,张先生腹痛、便秘症状加剧,甚至排出的粪便颜色发深、发红,于是来到我院再次做肠镜,这次还做了病理检验。结果是:多发性结肠息肉较三年前明显增多,并且有三枚亚蒂息肉达到1.5×1.0厘米的大小,属于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于是,我们对张先生的病情采取内镜下治疗以及金属夹钳夹止血,治疗后息肉基底切缘未见肿瘤累及。
除去三枚较大息肉后,其他多发性息肉建议观察治疗,这种息肉一次性难以根除,需要多次治疗。可喜的是,张先生的腺瘤性息肉还处于发展期,此次治疗控制了恶化趋势。肠息肉有哪些症状?肠息肉属于肠粘膜局部增生长出的赘生物,具有单发和多发性,结直肠等肠道区域都可能发病,尤其中老年人属于好发群体。从案例上来看,张先生发现自己排便习惯异常后,就到医院做检查,说明他对疾病的防范意识比较高。肠息肉的症状隐藏较深,有时候可能没有症状,而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以前不便秘,突然在某段时间内频繁出现便秘,伴有腹痛或便血,那么很可能是肠道病变引起的,肠息肉的概率较大。目前,肠镜检查是很准确的方法,在做肠镜的同时也要进行病理检测。
哪类肠息肉容易癌变良性肠息肉:淋巴性息肉,具有单发、多发的特征,好发群体为20-40岁人群,大多出现在直肠和直肠下段,癌变率低。炎性息肉是由于慢性炎症刺激引发的,通常为多发性,大小在1厘米以下,当炎性疾病得到控制甚至治愈时,息肉有可能随之消失,癌变率低。增生性息肉多在远侧结肠处出现,基本在1厘米以下,基底比较宽,多发性比较常见,癌变率低。恶性肠息肉:腺瘤性息肉,也叫做肿瘤性息肉。根据组织学可分为三种结构类型:1.管状腺瘤;2.绒毛状腺瘤;3.混合型腺瘤(包含前两种)。这种息肉癌变率高,是罹患肠癌的因素之一。当然,并非良性息肉肯定不癌变,只是相对来说恶性程度低。如果良性息肉逐渐发展,就像案例中张先生起初只是多发性息肉,拖延病情没有进行正规治疗,在息肉逐渐增生、发展的过程中,很可能转变为易癌变的息肉。所以,及时检查并治疗肠息肉很关键。
肠息肉的检查及治疗根据近几年我国大肠癌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建议35-40岁的人群在体检中加入肠镜项目。如果其他人群出现肠道、消化系统异常,也要进行内镜筛查。通常情况,较小且恶化几率低的单发性息肉,可以在肠镜检查中切除;多发性需分批清除;较大的息肉要在病理检查结果后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另外,肠息肉具有复发性,尤其是多发性息肉的再生率较高,所以患者除了积极治疗,还要在医生的安排下调整生活饮食方式,降低息肉复发率,同时定期要进行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