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注意:千万不能让婴儿在襁褓中窒息

|复禾健康
分享到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几多期盼。新生命在众多关切的目光中顺利降生,给家庭带来喜悦的同时,养育的重任也随之开始。然而,初为父母者,虽然在小生命出世之前,可能会学习许多育儿的知识,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育子经验,或从长辈那儿沿袭许多传统的育儿方法,使之在婴幼儿的护理过程中出现许多不适当的作法。这些作法轻者会让小生命感觉不适而哭闹,也可能会由于婴儿太小而不表现出明显的反应,但更为严重的是甚至对小生命构成致命性的影响。另外,这些不适当的护理方式可能不仅局限在婴儿的父母亲,孩子的奶奶或婆婆更有可能成为这种行为的执行者。

  这些不适当的养护方式可见于:婴儿衣被包裹绑缚不当导致皮肤或肢体损害、不适当的时机喂食不当的食物使异物误入气道而导致呼吸道异物、不适当的喂奶姿式引进咽鼓管堵塞诱发中耳炎症或呕吐等,这些行为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明显的可见损害。但另有一些行为却不被引起重视,比如:在婴儿睡眠或外出旅行的过程中,许多父母或婆婆奶奶,常喜欢将婴儿包裹得严严实实,并且还在头上加盖一块纱巾,总担心小生命受到光线或冷风的惊扰。殊不知这种作法却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阻碍或抑制婴幼儿脆弱的呼吸,引起二氧化碳蓄积和缺氧,时间过长势必导致脑及其它器官功能损害的可能。

  我们从医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种情况的危害:

  机体呼吸时,每次吸入的气体,一部分停留在从上呼吸道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前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气体不参与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解剖无效腔或死腔。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也可因血流在肺内分布不均使部分气体不能与血液进行交换,这一部分肺泡容量称为肺泡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一起合称生理无效腔。健康人平卧时的生理无效腔等于或接近于解剖无效腔。婴幼儿的呼吸频率(20-30次)较成人快,潮气量较小(6-8ml/kg),生理无效腔约占潮气量的30%左右,任何因素导致的无效腔增加对小儿的呼吸影响都很大。病理情况下,无效腔所占的比例会明显增加,机体每次呼气时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就会过多的停留在无效腔中,当吸气时这部分气体又会首先被吸入肺内,而产生“重复吸入”现象。因“重复吸入”的气体是机体自己呼出的气体,其中二氧化碳含量高、氧含量低,因此一旦时间过长而得不到纠正,必然会导致缺氧和二氧化碳蓄积的危险。早期二氧化碳蓄积时,婴儿会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血管扩张导致颜面潮红,肌张力增强,脑血流量增加致脑压升高。严重的二氧化碳蓄积会使婴幼儿陷于二氧化碳麻痹,而出现反射迟钝、表情淡漠、肌肉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和危险。

  生活中,特别是在婴幼儿睡觉的时候,疼爱孙子的婆婆奶奶等亲人总怕小生命“伤风着凉”, 中国民间还有一个传统的认识就是小婴儿的头顶(囟门)一定要捂住不能受了风寒,因此常常是严严实实地用被子或毯子将婴儿包裹住,只在口鼻的上方露一个小口,有时还在这个小口的上面用纱巾罩着,如果是在室内,还会强调要把小床置于没有空气对流的空间中,这些作法会在婴儿的呼吸道上方人为地增加一个如“漏斗状”的机械无效腔,二氧化碳本来就比空气重,无效腔增加再加上二氧化碳堆积,又缺少空气对流,这样一来,婴幼儿头面部空间内二氧化碳蓄积和重复吸入的危险性必然会大大增加。当你见到小生命从熟睡中慢慢醒来,颜面红扑扑的样子时,在感受小生命带给你天伦之乐的同时,你可知道那粉红色的假象极有可能是二氧化碳蓄积的美丽掩饰?

相关推荐 最新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