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
陈某,女,30岁,陕西第一毛纺厂工人。1992年7月5日初诊:左下腹隐隐作痛,腹泻3年,加重2月。3年多来,经常腹痛、腹泻,大便时干时稀,小腹疼痛且胀,食后胀甚,纳差,有时恶心欲吐,身困乏力。查胃脘部、右胁下右下腹部压痛,肠鸣音亢进。曾按“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论治,并服“结肠炎丸”无效。近一个半月来,腹痛肠鸣加重,大便呈水样,严重时每日大便7~8次,伴纳差、疲乏困倦、自汗、精神差、头晕眼花、心慌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虚湿盛。治法:健脾渗湿。处方:太子参12 g,茯苓30 g,白术15 g,扁豆10 g,陈皮10 g,山药30 g,莲子15g,砂仁6 g,苡仁15 g,焦山楂30 g,肉豆蔻10 g(去油),沙参12 g,6付,水煎服。
1992年7月11日二诊:服上方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日行一次,尚不成形,心慌气短减轻,纳食增加,精神较前为佳,右少腹仍隐痛,伴泛酸嗳气,舌略红,舌根苔黄,脉沉弦。仍用上方,加荔枝核15 g,6付。1992年7月23日三诊:服上方后,已不腹泻,腹部微胀、微痛,白带多,纳食可,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数。继续服用上方,稍事加减。服药近3个月,自觉症状消失,临床治愈。(《疑难病证治》1996,205)
【按语】本案溃疡性结肠炎,病机为脾虚湿盛。溃疡性结肠炎表现形式多样,常有脾胃阴虚、肝胃不和、肝脾不和、寒热错杂、脾湿肝郁、脾肾两虚、中气下陷、热毒血瘀等多种证型,辨证似无一定规律,主要根据病人当时的症候体征辨证论治。此例得病时间已久,久治未果,泄泻无度,正气大虚,湿邪下注,伤及气阴,故用参苓白术散为主化裁。方中重用白术、茯苓、山药、苡仁健脾渗湿止泻,焦楂、沙参消食养阴,肉豆蔻收涩止泻止痛。不用木香、枳实等耗气之品,皆因正气大虚,不耐攻伐,而重在甘淡渗湿,甘平健脾,以图恢复其运化、分利之职,故用后效果较佳。
- 上一篇:霉菌性肠炎
- 下一篇:如何预防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