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脾胃病之中医大法
由于脾胃病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脾胃病又有特殊的治则。从事消化内科近50年,对脾胃病、肝胆疾病等有深入研究的名中医余绍源认为:脾胃同治,兼顾肝肾,辨证论治。从而确立了“健脾补虚、清热祛湿、阴阳兼顾”的脾胃病之大法。另外,他还强调,祛除病因是治疗和预防脾胃病的上策。脾胃病人尤当善于 ,忌恼怒,勿忧思;饮食宜定时,有规律,食物易清淡素净易消化。
(1)重视脾胃———治病以健脾为先
《素问》言:脾胃者,仓廪之官 ,五味出焉。“胃主司纳,脾主消导,脾主生化,其用在于无形,胃主收纳,其贵下行,一升一降,则养生有道。”
所以,中医治病,注重脾胃,“治病以健脾为先”。 余老称,健脾是补法之一,亦称补脾、益脾,是治疗脾虚的方法。主要用于面色萎黄 、疲倦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弱等脾气虚弱证候。常用药如党参、莲子、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在临床上,余老运用健脾养胃之道,重视调以甘味之药调其脾气。
(2)清热利湿———岭南地域特色疗法
广东地理气候炎热潮湿,人们往往贪凉饮冷,或过食生冷瓜果,都会导致寒湿停于中焦;或因冒雨涉水,居住潮湿,使寒湿内侵;或内湿素盛,中阳被困,以致寒湿内生。这三种情况在广东都十分常见。
“水湿困脾”的患者常表现为脘腹胀闷,不思纳食,泛恶欲呕,口淡不渴,腹痛溏泄,身重或肿,面色黄晦,舌胖苔白腻,治疗时多以健脾祛湿为主。
而对于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或者脾胃湿困日久,郁而化热,造成慢性胃炎湿热证 的,比如胃痛,呈灼痛,伴有舌红苔黄腻,则以清热化湿 、理气和胃为主,多用清中汤、藿朴夏苓汤。用药则多可用蒲公英、黄连、黄芩等药清热,同时,用藿香、法半夏、芦根、苡仁、蔻仁(少量3-6克)化湿。
(3)补益脾胃———阴阳兼顾
“脾为脏属阴,胃为腑属阳”,湿为阴邪易伤脾阳,燥为阳邪易伤胃阴。所以在治法上,温脾与养胃、燥湿与清热要阴阳兼顾。而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亦为脾胃病的治则。
在治病时不仅不可克伐胃气,而且要时时顾其胃气。因此,有损胃气的方药,除非必要,不宜多用。此外,在治疗各种慢性脾胃病时,不论攻泻还是补益,如果要较长时间服用中药,必须加入和胃之品,以保护胃气。
虽有“脾得温则健,胃得凉则安”的说法,但治脾亦不宜大温大热。若热之太过,势必损伤脾阴;治胃亦不宜大凉大寒,如寒之太过,势必损及胃阳,应做到寒温相适,治脾兼顾胃,疗胃不伤脾。
余老说,补益脾胃法包含补脾益胃、温中散寒,甘味、辛温药同用以补益脾胃。所以,补脾时强调补脾气,同时兼顾脾阴。党参、黄芪、白术、扁豆、茯苓等补脾气,北沙参、玉竹、石斛、淮山等养脾阴。
- 上一篇:王少华治疗脾胃病经验撷萃
- 下一篇:养生堂视频:功能性胃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