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繁打嗝来试试中医疗法
呃逆以胃气不降,上冲咽喉而致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有声无物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又名哕、发呃。病位主要在中焦,由于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可由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情志不和,肝气犯胃,或正气亏虚,耗伤中气等引起。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1、脾胃阳虚
症状:呃声低长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毗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方药:理中汤。
方中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干姜温中散寒。可加吴茱萸、丁香温胃平呃,内寒重者,可加附子、肉桂。若嗳腐吞酸,夹有食滞者,可加神曲、麦芽;若脘腹胀满,脾虚气滞者,可加香附、木香;若呃声难续,气短乏力,中气大亏者,可用补中益气汤;若病久及肾,肾失摄纳,腰膝酸软,呃声难续者,可分肾阴虚、肾阳虚而用金匮肾气丸、七味都气丸。
2、胃阴不足
症状:呃声短促而不得续,口干咽燥,烦躁不安,不思饮食,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和胃止呃。
方药:益胃汤。
方中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甘寒生津,滋养胃阴。可加炙枇杷叶、柿蒂、刀豆子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神疲乏力,气阴两虚者,可加人参、白术、山药;若咽喉不利,胃火上炎者,可用麦门冬汤;若日久及肾,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肝肾阴虚,相火挟冲气上逆者,可用大补阴丸加减。
3、胃中寒冷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甘草温中散寒。若寒气较重,胸脘胀痛者,加吴莱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槟榔、半夏行气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若气逆较甚,呃逆频作者,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若外寒致呃者,可加紫苏、生姜。
4、胃火上逆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方中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人参(易沙参)、麦冬养胃生津,半夏和胃降逆,粳米,甘草调养胃气。可加竹茹、柿蒂以助降逆止呃之力。若腑气不通,痞满便秘者,可用小承气汤通腑泄热,亦可再加丁香、柿蒂,使腑气通,胃气降,呃逆自止。若胸膈烦热,大便秘结,可用凉膈散。
5、气机郁滞
症状:呃逆连声,常因情志不畅而诱发或加重,胸胁满闷,脘腹胀满,纳减嗳气,肠鸣矢气,苔薄白,脉弦。
治法:顺气解郁,降逆止呃。
方药:五磨饮子。
方中木香、乌药解郁顺气,枳壳、沉香、槟榔宽中行气。可加丁香、代赭石降逆止呃,川栋子、郁金疏肝解郁。若心烦口苦,气郁化热者,加栀子、黄连泄肝和胃;若气逆痰阻,昏眩恶心者,可用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若痰涎壅盛,胸胁满闷,便秘,苔浊腻者,可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若瘀血内结,胸胁刺痛:久呃不止者,可用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
按摩治疗:
1、手部按摩疗法
对应穴位:横隔膜反射区、内关穴。
按摩方法:
1.用拇指指腹推按横隔膜反射区或用手多次搓手背的横隔膜。推按时,掌根或拇指要紧贴皮肤,用力要稳,速度宜缓慢而均匀。
2.打嗝时,用拇指指腹重力按压内关穴5-10分钟,如果依旧打嗝不止,可用牙签刺激或艾灸内关穴6-15次,打嗝自会停止。
2、耳部按摩疗法
对应穴位:耳垂点
按摩方法:用双手的拇指和食指紧紧捏住左右耳垂,两手同时用力将耳垂向下拉,力度以耳垂根受到刺激为宜,动作要缓慢,以免拉伤耳垂。将此动作重复多次后,就可使打嗝停止。
3、头部按摩疗法
对应穴位:天突穴
按摩方法:打嗝时,将右手拇指放置于天突穴处,然后由轻渐重、由重到轻地揉按该穴0.5~1分钟,便可止嗝。
点压两侧翳风穴:术者站在患者后面,双手食指按压患者两侧翳风穴,同时患者屏住呼吸30秒,然后深呼吸,此时呃逆已止。
- 上一篇:中医治疗呕吐方法大全
- 下一篇:高血压并发症是如何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