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要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善等。针对细菌感染需根除幽门螺杆菌,症状明显可配合胃黏膜保护剂或酸抑制剂。日常应避免刺激性饮食,戒烟戒酒,同时定期复查胃镜评估病情。
1、药物治疗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通常会使用“三联”或“四联”治疗法,具体为一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两个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疗程为10-14天。
胃酸抑制治疗:对于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可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泮托拉唑、兰索拉唑或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减少胃酸分泌,缓解胃部不适。
胃黏膜保护剂:如铋剂如枸橼酸铋钾或磷酸铝凝胶,有助于减少胃黏膜损伤并促进自我修复。
2、饮食调整
建议采取清淡、易消化的饮食习惯,避免辛辣、油腻、烧烤、腌制类食物,这些容易刺激胃黏膜,引发症状加重。
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果和优质蛋白如鱼、蛋、豆制品摄入,提供胃黏膜恢复所需营养,同时增强身体免疫力。
避免饮用咖啡、浓茶、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食物以低温温热为宜,避免过冷过热引发胃部刺激。
3、生活方式改善
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和饮食间隔,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这些习惯不仅伤胃,也会影响身体免疫功能。
管理情绪:研究表明长期压力和负面情绪也会加重胃炎,应尝试通过冥想、瑜伽等放松方式缓解压力。
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是胃黏膜损伤的重要因素,戒除后胃部不适通常会明显缓解。
中度慢性非萎缩性胃炎需要及早干预,以免进展为萎缩性胃炎甚至胃癌。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复查胃镜并随诊管理。在生活习惯良好、治疗规范的情况下,患者多数能够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