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溶血性疾病,临床上通常指的是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各类溶血性疾病所导致的黄疸的总称。因大量红细胞破坏,红细胞里的大量非结合胆红素释放到血液中,超过肝脏的代谢能力,在血液中潴留,超过正常水平,进而出现黄疸。根据病程的长短,溶血性黄疸可以分为急性溶血性黄疸和慢性溶血性黄疸。急性溶血性黄疸常见于不同血型输血后引发的溶血。起病快,短期内大量溶血,可以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血红蛋白尿,甚至可出现休克。溶血反应严重的时候,可能引起肾血流量减少而继发少尿、无尿和急性肾衰竭。慢性溶血性黄疸起病缓慢,症状相对比较轻,常有贫血、脾肿大,和黄疸一起组成慢性溶血性黄疸的三大特征。患者由于长期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同时发生胆石症和肝功能损害。患者若存在溶血性黄疸,建议及时入院,遵医嘱治疗,避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