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禾健康,欢迎您!
首页
资讯
疾病
医院
育儿
减肥
保健
美容
科普
视频
语音
文章
生活百科
中医
心理
男性
体检
亲子
运动
养生
女人
医药知识
搜索
找医院
搜疾病
问医生
查症状
问答首页
内科
保健科
不孕不育
儿科
妇产科
肝病科
感染科
骨科
急诊科
减肥
康复科
更多
麻醉科
男科
皮肤性病科
全科
体检科
外科
五官科
心理科
药剂科
整形美容科
中医科
肿瘤科
医院
首页
>
儿科
>
小儿外科
孩子出生后检查发现动脉导管未闭怎么办?
提问时间:2024-03-06 06:57
|
1人回答
问题描述:
孩子出生后检查发现动脉导管未闭怎么办?
全部回答
共
1
条回答
武恩翠
临汾市人民医院
主任技师
回答时间:2024-03-06 07:38
动脉导管是胚胎时期的特殊循环方式所必需的,出生后,肺膨胀,并承担气体交换功能,肺循环和体循环各司其职,不久导管因废用即自选闭合,如持续不闭合就形成了动脉导管未闭。早产儿因动脉导管未闭引起呼吸窘迫综合征者,可以先采用药物治疗,如效果不佳,可主张手术治疗,中断其血流。可让心外科的主治医师通过血管进行动脉导管封堵手术治疗。动脉导管闭合手术一般在学龄前施行为宜。如遇分流量较大、症状较严重的情况,应该提早手术。年龄过大,发生肺动脉高压后,手术危险性会增大,且疗效差。
向Ta提问
上一个:
梅毒初期症状有哪些?
下一个:
喝苦荞茶能把偏高的血糖降下来吗
相关问题
梅毒治愈后孩子出生是否需要治疗和检查
梅毒是一种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垂直或血液途径传染。孕妇感染梅毒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导致先天性梅毒。如果母亲在...
武恩翠
主任技师
临汾市人民医院
营养科
梅毒治愈后孩子出生是否需要治疗和检查
2024-11-26 20:43
梅毒孕妇出生的孩子需要马上检查吗
2024-01-09 08:24
轮状胎盘的孩子出生后正常吗
2023-12-04 15:51
出生时发现唇裂怎么办
2024-04-16 15:00
检查视力发现孩子弱视怎么办
2024-05-13 14:09
早产儿出生后需要检查身体吗
2024-05-26 14:33
纹眉后发现怀孕了孩子能要吗
2024-07-05 15:33
宝宝出生后发现右手大拇指根部没有骨头
2023-11-14 05:39
最新问答
推荐
一个止汗的千古名方自汗盗汗都可用
2025-02-09 21:34
自汗和盗汗是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扰,尤其是在夜间或天气炎热时。这类出汗问题可以通过一些传统的中药方进行缓解,例如黄芪、浮小麦、煅牡蛎、麻黄根和五味子等。这些中药材经过合理的搭配和使用,能够有效地帮助控制出汗现象。接下来,我们来详细了解这些中药的作用及其使用方法。
1、黄芪
黄芪是一种广泛使用的中药,具有补气固表的作用。它能够增强机体的抗敏能力,从而减少出汗现象。黄芪常被用于自汗和乏力等因气血不足引起的症状。使用时,可以将黄芪研磨成粉末,适量冲服,以帮助缓解出汗问题。
2、浮小麦
浮小麦是一种能够敛汗的中药材。它通过抑制汗腺的分泌来达到止汗的效果。浮小麦可以用纱布包裹煎汤内服或者直接煮水饮用,特别适合用于治疗因阴虚火旺导致的心悸失眠及盗汗。
3、煅牡蛎
煅牡蛎具有收敛固涩的功效,能够有效地控制出汗现象。它可以作为散剂服用或者与其他中药一起煎煮。对于那些夜间多梦、易醒且心神不宁的人,煅牡蛎尤为适宜。
4、麻黄根
麻黄根能够敛肺平喘,使肺气得以肃降,从而起到止汗的作用。它通常通过水煎后口服,适合肺肾两虚所致的咳逆上气、遗尿等症状的人群。
5、五味子
五味子酸甘入肝经,具有滋补肝肾、收敛固涩的作用。它还能益气生津,有助于改善自汗、盗汗等问题。五味子可以制成丸剂或片剂服用,常用于因久病体虚引起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等症。
在使用这些中药之前,务必咨询专业医生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另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缓解不适症状的重要方式。规律作息、清淡饮食和适当锻炼都有助于改善出汗问题。通过这些综合措施,您可以更好地管理自汗和盗汗的困扰。
产后阳虚的症状有哪些
2025-02-09 21:44
吃了花生酱反胃呕吐拉肚子
2025-02-09 21:17
补牙补血的正确方法
2025-02-09 22:02
拔罐出来黄水是咋回事
2025-02-09 21:26
初次检查出来尿酸比正常高出10
2025-02-09 21:12
上睑下垂手术有几种做法
2025-02-09 21:24
超皮秒祛斑效果好吗
2025-02-09 21:02
蛋皮下面长了个小疙瘩肉芽
2025-02-09 20:40
肠胃消化不良有寒气怎么办
2025-02-09 20:36
软下疳是什么原因形成的
2025-02-09 20:53
推荐频道
小儿皮肤科
骨关节科
针灸科
整形美容科
脊柱外科
呼吸内科
中医科
心血管内科
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