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面食易患糖尿病 糖友吃馒头更健康

发布时间: 2024-07-12 08:03:30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很多人有早餐吃馒头和面包的习惯,糖尿病人也不例外。馒头和面包对血糖升高指数有何不同呢?那么,糖尿病人早餐吃馒头好还是面包好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馒头好还是面包好?

我们知道在日常饮食中,碳酸化合物虽然是糖尿病患者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但是对血糖长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患者一定要注意,选择科学合理的饮食,糖尿病患者应该要有自知之明,馒头和面包都是面食,但是专家表示馒头要比面包对糖尿病患者更有利。

面包不利糖友健康

面包为了追求口感,往往在加工制作过程中要比馒头程序更多。在制作面包时,往往会加入少量的盐、糖和脂肪,这样做可以有效的改善面包的口感,让面包更香、更有韧性,不少面包往往都会添加黄油、肉松等配料,这些配料都有助于增进食欲。或许,对于普通健康人来说,通过这些加工手段确实可以让吃面包更具乐趣,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却并非好事。这些添加物含有高热量、高油脂,不但会是血糖升高,摄入过多还会引发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饮食禁忌,糖尿病人应该要避免。

那有的人就要说了,那我吃咸面包不就好了,这样就没有糖了啊。其实,咸面包也不可以多吃。仔细阅读咸面包的配料表,您就会很快找到白砂糖,并且排名还在较前的位置,说明白砂糖的用量不少(一般配料是按用量的多少来排序的)。所以咸面包里面不光放了食盐,也放了容易引起血糖升高的白砂糖,因为只有添加了白砂糖的面粉发酵起来才更快更好,所以面包师傅都知道制作面包时常添加白糖。当然咸面包里同样放了较多的植物油或动物油,也只有添加了油脂的面包才会更香软更受欢迎。所以,咸面包不光含较多的食盐也是含糖含油的主食,跟我们蒸制的馒头或玉米是不一样的。

再者,用来制作面包的都是精白面粉,其升糖指数比全麦面粉高许多的,加上面粉经过发酵后,容易消化吸收,咸面包也是一种较易引起餐后血糖升高的食物。需要提醒的是,市面上所谓的全麦面包或燕麦面包其实是在精白面粉里加入了少量的麦麸或燕麦片,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麦或燕麦打粉制作,因为真正的粗粮口感欠佳,不受欢迎而卖不了好价钱。爱吃面食易患糖尿病糖友吃馒头更健康对于那些本来血糖较高或控制不太好的人,还是建议暂时不食用购买的咸面包,如果实在喜欢吃面包,可以自己在家用全麦面粉制作,少放油盐不放糖的健康面包。

吃馒头更健康

馒头在加工过程中,仅需要发酵的过程,并不会放盐,也不会放糖,更不会添加各种配料,相比起面包,更容易控制进食量。同等量的面粉分别做成馒头和面包,馒头的热量会低于面包,而营养价值则要高于面包。如果是使用全麦面粉制作的馒头,更是含有多种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富含膳食纤维,对糖尿病患者更有好处。为更好地控制血糖、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糖友应该选择馒头而不是面包。

爱吃面食的人易患糖尿病:

无论从外表的颜色,还是从口感来讲,用白面粉做的食品都很诱人。但是,澳大利亚科学家最近所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喜爱吃白面食品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研究人员介绍说,除了像白面包这样的白面食品外,那些富含淀粉的食物,如糕点和饼干等,也因易导致人体体内的血糖升高,而容易诱发糖尿病的发生。那些希望避免糖尿病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人应尽可能少吃会引起血糖升高的食品,而多吃一些对血糖没有多大影响的食品,如蔬菜、水果和杂面食品等。

为了研究食物对血糖水平的影响,澳大利亚研究人员采用了一种叫做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的标准来检查这种影响。一般来讲,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高的食物容易引起血糖的大幅度上升,而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低的食物对血糖的影响则不大。

为了进一步验证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与患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36787位年龄在40至69岁之间的无糖尿病人员进行了长达4年的跟踪研究。在这4年期间,其中大约有400人患上了糖尿病。

研究人员发现,那些喜欢吃白面包(每周至少吃17次)的人中间,患2型糖尿病的危险较那些吃白面包不多的人要高出30%。那些喜欢吃淀粉类食品(这类食品的肝抗胰岛素物质指数也很高)的人,也容易患上糖尿病。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
3岁儿童患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如果出现明显的高血糖状态,则可能会累及多个器官、组织,从而引起... [查看更多]
糖尿病一直是会给吧少的家庭带来伤害的,患上了糖尿病患者是要注意这种病的检查的方法的,注意合理的检查对患者的病情是有不小的帮助的,糖尿病患者是...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糖尿病血糖15.9怎么办

    糖尿病血糖15.9mmol/L,可以进行药物治疗。确诊为糖尿病以后,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的使用降糖类的药物进行治疗,例如二甲双胍缓释片等药物。如果口服药物的治疗效果不是很好时,也可以注射胰岛素进行控制,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在平时还要注意饮食健康,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糖分含量高的食物。

  • 糖尿病早期有些什么症状?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它的再次发生是由于胰腺功能差致使的血糖升高。主要的症状表现出为多饮、多食、消瘦、多尿等,目前的情况需要有考虑低血糖表现出。对于患者是需要有去医院进行血糖的检查了解情况,如果有问题需要有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查,而且要多行活动、按时用餐稳定。

  • 糖尿病患者能吃藕粉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食用莲藕淀食用莲藕不会引致或缓解糖尿病。莲藕味性质温具备清热润肺、散结生肌的功效。对胃、脾、血和恶心呕吐有益。肺热咳嗽、烦躁口渴、食欲不振及各种血液疾病。它还能凉血敷药。它除了通便的作用。可以消化营养。藕粉所含淀淀粉分解代谢就会成血而已很好炼短时间内血糖就会下降。可以吃点黄西红柿。定餐定吃干一点儿食不要喝米粥。多活动。

  • 老年人患有糖尿病还有引发其他疾病吗

    糖尿病可以引发很多的糖尿病的急性或者慢性并发症。对于老年人,有年龄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的并发症更容易出现。比如糖尿病可以引起的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包括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大血管的并发症包括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等等。老年的糖尿病患者还常常容易办法很多疾病,比如高血压、高血脂等等。所以也就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更容易发生,或者也就更严重。有可能会导致出现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肾功能衰竭,还容易出现糖尿病足等这些疾病。

  • 糖尿病是低血糖还是高血糖?

    糖尿病是有高血糖的表现出,平时饮食方面需要有留意,不要吃含糖量高的食物。糖尿病不严重的时候,压制饮食就可以压制血糖,如果糖尿病比较严重的时候,那在压制饮食的同时还需要有用降糖的药物压制血糖,才可以超越正常的数值。平时还需要有足量的举办体育锻炼。需求注意不要熬夜和过于的劳累,多吃蔬菜和水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增加身体免疫力。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平车入院严重吗?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属于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引来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内分泌失调致使高血酮,尿酮,失水等救治不及时会致使濒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会再次出现头疼恶心,食欲不振,患者再次出现烦躁,严重致使晕迷。糖尿病患者再次出现上述症状及时就诊重新调整血糖,补液,改正电解质紊乱等救治。需求注意调整饮食以适应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和寒冷的食物。

  • 糖尿病引起中风怎么办

    糖尿病导致中风以后应该及时地住院。如果导致了脑梗塞,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血栓通以及银杏达莫等药物进行输液治疗,也可以用脑蛋白水解物等有营养脑细胞作用的药物。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或者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积极地控制血糖。糖尿病的病人因为容易导致血管硬化,所以有诱发中风的可能性。如果诱发了脑出血,应该及时地应用止血药和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的药物治疗。如果出血量比较大也可以手术治疗,要注意观察病人生命体征的变化,做好护理。平时一定要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

  • 糖尿病引起的眼底出血有什么症状

    糖尿病是常见疾病,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糖尿病是可以引起眼部并发症的,被称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时候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需要通过每年的定期查体,做眼部检查来发现。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眼底出血、黄斑水肿的时候,就会造成视力下降,看东西变形等症状。此时在医院的眼科检查眼底时,医生可以用眼底镜看到视网膜上的小片状出血,以及大量的渗出。黄斑区反光消失,并且有硬性渗出、增殖膜等形成,做oct检查可以发现黄斑水肿的严重程度。此时通常需要做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来了解视网膜有无无灌注区。如果有的话,需要做眼底激光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当眼底出现大量出血无法吸收,甚至新生血管形成有可能发生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时候,就需要通过手术来治疗了。

  • 糖尿病得抑郁症不是在等死吗

    糖尿病是可以引起神经精神类疾病的,如抑郁症,精神病等,建议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糖尿病,放松心情,现在医学技术发展很快,二型糖尿病目前能通过胃转流手术治愈,还会有更多的治疗方案的,祝您健康!

  • 糖尿病病人一般寿命多久

    糖尿病是目前较为常见的病,又称"富贵病"。糖尿病需要有长期服药,压制血糖。用药及时,互相配合救治可以长期生活。日常中要谨遵医嘱,严格忌嘴,切勿食含糖量过高的食物,尽量少吃多餐。血糖压制不佳容易引起并发症,并发症有可能干扰生命安全。具体的存货多长时间是没办法定性的,根据个人病情体质而定。留意定期检查,积极救治。特别声明可以吃更多的水果和蔬菜来补充维生素。

精编文章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