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结肠癌早期症状有哪些?结肠癌能治愈吗能活多久?

发布时间: 2022-09-21 06:22:5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Scan me!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Scan me!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胃肠道肿瘤的第二位。好发部位为直肠及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占60%,发病多在40岁以后,男女之比为2:1。结肠癌发病的主要与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有关。结肠的慢性炎症使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有结肠息肉者,结肠癌发生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癌变的发生率更高。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病。结肠癌早期症状明显,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肿瘤溃烂、失血、毒素吸收后,常出现贫血、低热、乏力、消瘦下肢水肿等症状。结肠癌中早期可进行手术切除,但是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因此结肠癌中早期中西医结合治疗是最好的方法,手术切除肿瘤病灶,中医整体治疗可以清除残存的癌细胞,防止复发和转移,对于中晚期不能手术或者年龄较大身体虚弱的患者,则以中医中药治疗为主,控制疾病发展,循序渐进的治疗,最终实现带瘤生存的目的。一、病史及症状排便习惯或粪便性状的改变,多数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或稀便,大便带血及粘液,有时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大便变细,中下腹部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胀痛,右半结肠癌患者常发现腹部肿块,注意有无贪血,消瘦,乏力,水肿,低蛋白血症等全身症状,肿瘤坏死或继发感染时,患者常有发热。二、体检发现可扪及腹部包块或指肠指诊时发现包块,包块多质硬伴有压痛,形态不规则,贫血,消瘦,恶病质,伴淋巴转移者压迫静脉回流可引起腹水,下肢水肿,黄疸等。结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30~69岁占绝大多数,男性多于女性,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中晚期病人常见的症状有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所致症状及肠梗阻,肠穿孔等。1、症状(1)腹痛及消化道激惹症状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及腹部不适,如腹部隐痛,右侧腹饱胀,恶心,呕吐及食欲不振等,进食后症状常加重,有时伴有间歇性腹泻或便秘,易与右下腹常见的慢性阑尾炎,回盲部结核,回盲部节段性肠炎或淋巴肿瘤相混淆,结肠肝曲癌可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类似慢性胆囊炎,一般认为,右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上部;左半结肠癌疼痛常反射至脐下部,如癌瘤穿透肠壁引起局部炎性粘连,或在慢性穿孔之后形成局部脓肿时,疼痛部位即为癌肿所在的部位。(2)腹部肿块一般形状不规则,质地较硬,表面呈结节状,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早期有一定的活动度及轻压痛,升,降结肠癌如已穿透肠壁与周围脏器粘连,慢性穿孔形成脓肿或穿破邻近脏器形成内瘘时,肿块多固定不动,边缘不清楚,压痛明显。(3)排便习惯及粪便性状改变为癌肿坏死形成溃疡及继发感染的结果,因毒素刺激结肠产生排便习惯改变,排便次数增加或减少,有时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排便前可有腹部绞痛,便后缓解,如癌肿位置较低或位于直肠,可有肛门坠痛,排便不畅或里急后重等直肠刺激症状,粪便常不成形,混有黏液,脓血,有时含血量较大常被误诊为痢疾,肠炎,痔出血等。(4)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症状癌肿表面坏死形成溃疡可有持续性小量渗血,血与粪便混合不易引起病人注意,但可因慢性失血,毒素吸收及营养不良而出现贫血,消瘦,无力及体重减轻,晚期病人有水肿,肝大,腹水,低蛋白血症,恶病质等现象,如癌肿穿透胃,膀胱形成内瘘也可出现相应的症状。(5)肠梗阻和肠穿孔因肠腔内肿块填塞,肠管本身绞窄或肠腔外粘连,压迫所致,多表现为进展缓慢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梗阻的早期病人可有慢性腹痛伴腹胀,便秘,但仍能进食,食后症状较重,经泻药,洗肠,中药等治疗后症状多能缓解,经过较长时间的反复发作之后梗阻渐趋于完全性,有些病人以急性肠梗阻的形式出现,在老年人的急性结肠梗阻中约半数以上由结肠癌所引起,当结肠发生完全性梗阻时,因回盲瓣阻挡结肠内容物逆流至回肠而形成闭袢性肠梗阻,从盲肠至梗阻部位的结肠可以极度膨胀,肠腔内压不断增高,迅速发展为绞窄性肠梗阻,甚至肠坏死穿孔,引起继发性腹膜炎,有些患者既往症状不典型,很难在术前明确诊断,位于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的癌肿在肠蠕动剧烈时可导致肠套叠。结肠癌病人不一定具备上述典型症状,其临床表现与癌肿部位,病理类型及病程长短有一定关系,以结肠脾曲为界可将结肠分为左,右两半部,两半部无论从胚胎起源,血液供应,解剖生理功能,肠内容物性状及常见癌肿类型均有所不同,故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手术方法及预后均有明显差异。右半结肠胚胎起源于中肠,肠腔较大,肠内容物呈液态,主要功能之一为吸收水分,癌肿多为肿块型或溃疡型,表面易出血,继发感染产生的毒素易被吸收,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右侧腹前及消化道激惹症状,腹部肿块,贫血及慢性毒素吸收后的表现,而出现肠梗阻的机会较少。左半结肠胚胎起源于后肠,肠腔较细,肠内容物呈固态,主要功能为贮存及排出粪便,癌肿多属浸润型易致肠腔环形绞窄,常见的3种主要症状为排便习惯改变,血性便及肠梗阻,肠梗阻可表现为突然发作的急性完全性梗阻,但多数为慢性不完全性梗阻,腹胀很明显,大便变细形似铅笔,症状进行性加重最终发展为完全性梗阻,当然,这种区分并非绝对,有时仅有1~2种临床表现。2、体征体格检查所见可因病程不同而异,早期病人可无阳性体征;病程较长者腹部可触及肿块,也可有消瘦,贫血,肠梗阻的体征,如患者间断出现腹部“气串样”肿块,同时伴有绞痛和肠鸣音亢进,应考虑到结肠癌引起成人肠套叠的可能性,如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肝大,腹水,黄疸或盆腔内肿块多属晚期表现,肝,肺,骨的转移局部均有压痛。直肠指诊为不可忽略的检查方法,一般能了解距肛门8cm范围内有无息肉,肿块,溃疡,低位乙状结肠癌可经腹部,直肠双合诊触及,同时应注意盆腔内有无转移性肿块,女病人可行腹部,直肠,阴道三合诊。结肠癌治疗的基本前提就是有一个全面的,正确的肿瘤诊断,肿瘤的诊断是在综合病史,体检,相关器械检查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一般术前诊断主要包括肿瘤情况和全身其他情况。危险因素临床发现某些因素可能大大增加发病的危险性,它们包括:1、发病年龄,大多数病人在50岁以后发病。2、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级亲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直肠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险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大约四分之一的新发病人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3、结肠疾病史:某些结肠疾病如克隆氏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他们结肠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0倍。4、息肉:大部分结直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它们被称为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样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恶变得机会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5、基因特征:一些家族性肿瘤综合症,如遗传性非息肉病结肠癌,可明显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而且发病时间更为年轻。一些结肠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社会发展状况、生活方式及膳食结构与结肠癌密切相关,并有现象提示影响不同部位、不同年龄组结肠癌发病的环境、遗传因素可能存在差异。环境(尤其是饮食)、遗传、体力活动、职业等,是影响结肠癌发病的可能病因因素。饮食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70%~90%的肿瘤发病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有关,而其中40%~60%的环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与饮食、营养相关联,故在肿瘤发病中饮食因素被看作是极为重要的因素。1、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的作用机制:可归纳如下:①影响肠道脂质代谢,高脂饮食使7a-脱羟基化酶活性增高,导致次级胆酸形成增多,而纤维素的作用正相反,并通过抑制重吸收、稀释及吸附、螯合作用,降低肠道的脱氧胆汁酸浓度增加粪便中固相物质,促进排出;一些饮食因素(如钙离子)可降低肠道离子化脂肪酸和游离胆汁酸的水平,这两种物质均对肠道上皮有损伤作用;抑制肠道胆固醇的降解。牛奶、乳糖、半乳糖具有抑制胆烷氧化还原作用。②纤维素还具有改变肠道菌群,影响肠黏膜结构和功能的作用,并影响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速度,调解肠道酸碱度,以及通过黏蛋白加强黏膜屏障作用,减少肠内有毒物质对肠上皮的侵害;③高脂肪及部分碳水化合物能增加肠道细胞酶的活性(如葡萄糖醛酸酶、鸟氨酸脱羟酶、硝基还原酶、偶氮氧化酶、脂氧酶、环氧酶),促进致癌物、辅癌物的产生。④生物大分子活性的影响。当胞浆酸化时,DNA合成受抑,细胞周期延长。2、维生素:病例对照研究表明胡萝卜素、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E均与降低结肠癌发病相对危险度有关,并呈剂量反应关系。维生素D和钙具有保护作用。3、葱蒜类:葱蒜类食品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已受到广泛的重视,并在实验中多次证实了该类食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大蒜油能明显减少用二甲基胆蒽引起的结肠黏膜细胞损伤,并能使小鼠结肠癌诱发率降低75%。病例对照研究结果,高摄入蒜类食品者结肠癌的发病危险是低摄入组的74%。4、食盐和腌制食品:食盐量与胃癌、结肠癌、直肠癌之间的关系,研究高盐摄入量组,3种癌症的相对危险度均增高,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提示每周摄取3次以上腌制食品发生结肠癌的超额危险度是不足1次者的2.2倍(P55岁组的6倍。对于有结肠癌家族史的家族成员(一级亲属),尤其是对结肠癌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者的家族成员,应给予高度重视。疾病因素1、肠道炎症与息肉:肠道慢性炎症和息肉、腺瘤及患广泛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有严重不典型增生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演变为结肠癌的机会约为50%,显然,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要高。我国的资料提示发病5年以上者患结肠癌的风险性较一般人群高2.6倍,而与直肠癌的关系不密切。对于病变局限且间歇性发作者,患结肠癌的危险性较小。Crohn病亦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多侵犯小肠,有时也累及结肠。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rohn病与结肠和小肠腺癌的发生有关,但其程度不及溃疡性结肠炎。2、血吸虫病:根据1974~1976年浙江省肿瘤死亡回顾调查和1975~1978年中国恶性肿瘤调查资料以及中华血吸虫病地图集,探讨了血吸虫病流行区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之间的相关性。我国南方12个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嘉兴地区10个县的血吸虫病发病率与结肠癌病死率之间具有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提示在我国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地区,血吸虫病可能与结肠癌高发有关。但从流行病学研究所得的关于结肠癌与血吸虫病相关的证据很少。如目前在血吸虫病日渐控制的浙江嘉善县,该地区结肠癌病死率与血吸虫病发病率均曾为我国最高的地区,血吸虫病感染率明显下降。然而,根据近年来调查结果表明,结肠息肉癌变的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研究报告也认为,息肉癌变与息肉中血吸虫虫卵的存在与否无关。此外,在上述两地区进行的人群结肠癌普查结果也不支持血吸虫病是结肠癌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未发现血吸虫病史与结肠癌发病存在相关性。3、胆囊切除术:近年来我国大约有20篇以上的文献论及胆囊切除术与结肠癌发病的关系。其中一些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后可以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尤其是近端结肠癌。男性在做胆囊切除术后患结肠癌的危险性增加;与之相反的是女性在做该手术以后患直肠癌的危险性反而下降了。也有观点认为胆囊切除后对女性结肠癌的影响比男性大。目前普遍认为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结肠癌也不例外。结肠癌作为一种与西方社会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在其病因上也与之紧密相关,并认为饮食因素的作用最为重要。目前仍以“高脂、高蛋白、高热量及缺乏纤维素摄入”的病因模式占主导地位,多数研究结果与此模式相吻合。其他一些致癌因素相对作用较弱,如疾病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因素等。可以这样认为:结肠癌的致癌过程是以饮食因素的作用为主的,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的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病因学研究的深入与多学科的渗透,目前已在病因假设对结肠癌的致癌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就流行病学领域而言,更为广泛地应用现代科技,对一些以往的结果不太一致的因素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对流行病学的结果所提示的可能病因将会进一步阐明。根据癌变过程的多阶段理论。结肠癌的发生也经过启动(initiation)、促癌(promotion)和进展(progression)3个阶段。在形态上则表现为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浸润转移。如以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癌变为模型,结肠癌的自然史可长达10~35年。这就为结肠癌的预防提供了极有利的机会。根据结肠癌自然史的各个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我国制定出以下预防策略。1、一级预防在肿瘤发生之前,消除或减少大肠黏膜对致癌剂的暴露,抑制或阻断上皮细胞的癌变过程,从而防止肿瘤的发生。这些措施包括饮食干预、化学预防和治疗癌前病变。(1)饮食干预英国学者Burkitt早就指出结肠癌是一种“现代病”,与现代生活方式和饮食类型有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特别是移民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肠癌的发病与能量摄入过多、肥胖、过多饱和脂肪酸摄入、体力活动减少,膳食纤维和微营养素(维生素A、E、C,微量元素硒和钙)摄入不足有关。在饮食干预方面,对膳食纤维的研究最多。早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Burkitt发现结肠癌在非洲黑人中十分罕见,而非洲原著民的饮食中含有大量食物纤维,于是他提出高纤维饮食是结肠癌保护因子的假设。其后大量研究认为膳食纤维可以稀释或吸收粪便中的致癌物,加快食物残渣在肠道的通过时问,从而减少了肠黏膜对食物中致癌物的暴露。同时膳食纤维还可通过改变胆酸的代谢,降低结肠的pH值,并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生,从而起到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早期的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均显示,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膳食纤维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也相应增强。如Howe汇集了总数为5287例患者和10470名对照的13个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发现其中12个研究均支持膳食纤维摄入与结肠癌发病的负相关;同时还发现经调整混杂因素后维生素C和β胡萝卜素的摄入与结肠癌发病只有很小的负相关性。鉴于前瞻性临床干预试验中,如以结肠癌的发生作为“终点指标”(end-point)则需长期随访才能得出明确结论,故有人主张用癌前病变-腺瘤的发生(或复发)作为结肠癌危险度的评价指标,而近年来更提倡用一些“中间指标”(intermediatemarkers)来评价干预的效果,以期大大缩短干预试验所需的时间。最常用的中期指标为直肠黏膜隐窝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HTdR)掺入指数(LI),该指数反映了细胞的增殖状态,研究证实LI与结肠癌危险性相关,已广泛用于饮食干预试验的评价。近年来又建立了检测溴化脱氧尿嘧啶核苷(Br-UdR)掺入率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免疫组化试验,这些试验无需用放射性核素同样可反映细胞的增殖状况。其他一些用于评价的中间指标包括镜检发现异常隐窝和微腺瘤以及蛋白激酶C(PKC)和鸟氨酸脱羧酶(ODC)活性等。如Alberts等对1组17名结肠癌手术后无瘤患者在饮食中添加13.5g/d麦麸纤维,以直肠隐窝LI为指标,观察到LI高的8例中有6例LI明显下降,全组总下降率为22%(P11g/d麦麸)可减少腺瘤的复发,而维生素C(4g/d)和维生素E(400mg/d)则无此作用。但是近年来完成的大样本前瞻性试验未能证实膳食纤维的保护作用。Schatzkin等报道,对2079名有结肠癌病史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一组予以饮食咨询并接受低脂高纤维膳食,另一组保持常规饮食也不予以咨询,1~4年后结肠镜发现2组患者的结肠腺癌复发率无差异。Albert等近期在美国Arizona完成的1项随机对照研究显示,1429名有大肠腺瘤史的患者分别给予低纤维(添加2.0g麦麸/d)和高纤维(添加13.5g麦麸/d)饮食,而2组患者的大肠腺瘤复发率相同。Fuchs和Giovannucci等所作的1项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也支持以上结果。这是1项从1976年开始的对美国121700名注册护士(全部女性)所做的健康调查。从1980年起以调查表形式,调查每名妇女的饮食情况,对其中88757名符合研究标准的对象(34~59岁),随访至1996年。16年中这组研究对象中共发生结肠癌787例,对27530人做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腺瘤1012例。对以上资料进行分析,经调整年龄、总能量摄入和其他已知危险因子后,发现膳食纤维摄入与患结肠癌的危险性无相关性,纤维摄入最高和最低20%分位相比,结肠癌相对危险度为0.95(95%CI:0.73~1.25),同样也未发现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结肠癌的发生有相关性。英国牛津的Cochrane中心,收集了到2001年10月为止所有用膳食纤维作干预的随机对照研究,用系统检查(systemicreview)和meta分析法评价了膳食纤维对降低大肠腺瘤的发生和复发,以及对结肠癌发生的保护作用。符合分析标准的临床试验共5项,包括4349名研究对象,分析发现用饮食添加麦麸或高纤维综合饮食干预2~4年,干预组与对照组结直肠腺瘤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为1.04(95%CI:0.95~1.13),危险度差异(RD)为0.01(95%CI:0.02~0.04)。作者的结论是“到目前为止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在2~4年中可减少结直肠腺瘤的发生或复发。由于饮食中各营养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复杂,饮食的类型比具体成分更为重要,而饮食干预往往并非因单一因素的添加所能奏效的。加之,肿瘤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饮食干预也是一项行为学干预,膳食纤维及其他膳食成分的保护作用需要用更科学、更严格的设计和长期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2)化学预防(chemoprevention)化学预防是近些年提出的肿瘤控制的新概念,是指用1种或多种天然或合成的化学制剂即化学预防剂(chemopreventiveagent,CPA)防止肿瘤的发生。从广义上说饮食干预也是一种化学预防,因其通过改变饮食习惯实现,故也可看作是一种行为学的干预。化学预防剂可通过抑制和阻断致癌剂的形成、吸收和作用来预防肿瘤的发生及阻抑其发展。根据Vogelstein的结肠癌癌变模型,结肠癌从正常黏膜,经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事件,以腺瘤为中间阶段,最终恶变而完成,而化学预防剂可在不同阶段阻遏或逆转腺瘤的发生或抑制其进展为恶性病变(图13)。①阿司匹林和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阿司匹林与其他非类固醇抗炎药(nonsteroidalantinflammatorydrugs,NSAIDs)是研究最广泛的结肠癌化学预防剂,其主要机制是通过不可逆的乙酰化和竞争性抑制环氧化酶-1和环氧化酶-2(COX-1和COX-2),从而阻断前列腺素的合成,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肿瘤血管形成。Thun等1991年报道,对662424人在1982~1989年间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做调查,不经常服用者相对于不用者,其死于结肠癌的危险性男性为0.77,女性为0.73,而经常服用者男女性死于结肠癌的危险性则分别进一步降低至0.60和0.58。在1项对47900名医护人员为期2年的随访调查发现,如根据单次调查确定的经常服用阿司匹林者,结肠癌的相对危险性为0.68,而根据3次以上调查确定的“经常服用者”,其相对危险性进一步降低为0.35。在Giovannucci等的护士健康调查也发现89446名女护士中经常服阿司匹林者结肠癌的危险性为0.62,而服用20年以上者危险性进一步降为0.56。但阿司匹林预防结肠癌发生的作用未能被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所证明。在1项对22071男性医务人员所做的用阿司匹林预防冠心病的试验中,同时分析了阿司匹林与结肠癌的关系,资料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结肠癌、结肠息肉或原位癌发生方面无明显差异,据分析这可能与阿司匹林剂量低,连续服用时间短或随访时间不够有关。关于非阿司匹林NSAID类对结肠癌保护作用的报道较少,最近有1项大样本的回顾调查发现,104217名65岁以上老人,从医疗救助(Medicaid)处方服用非阿司匹林类NSAID的资料分析,其患结肠癌的相对危险度为0.61,当然,其作用还应由设计严密的前瞻性研究来证实。②叶酸:叶酸是饮食中的微量营养素,在蔬菜和水果中含量丰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叶酸摄入的人群结肠癌发病率低,而叶酸摄入减少(往往见于大量饮酒者)则增加患结肠癌和大肠腺瘤的危险。研究显示含大量叶酸的饮食对结肠癌的发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男性RR=0.78,女性RR=0.91),而将叶酸添加到饮食中效果更为明显(男性RR=0.63,女性RR=0.66)。在Giovannucci的护士健康调查中妇女每天摄入400y8以上叶酸,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十分明显(RR=0.25),但该保护作用要在使用15年后才能显现,提示叶酸是在结肠癌变的早期发挥作用。③钙:在人体所作的病例对照和队列研究多数显示高钙饮食与钙添加剂的应用与结肠癌和大肠腺瘤的发生呈负相关,但只有部分结果有统计学意义。主要原因可能是对钙摄入量估量不精确,或与其他饮食因素有混杂作用有关。近年Baron等报道,930例有大肠腺瘤史的患者随机分成服用钙添加剂(3g/d碳酸钙,含1.2g成分钙)或安慰剂2组。研究开始后1年和4年分别做结肠镜检查,服钙片组腺瘤发生率有一定的下降,与安慰剂组差异显著(RR=0.85),而且,钙添加剂的保护作用在服药后1年即可观察到。④雌激素:近20年来美国男性结肠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女性更为明显,一种解释是女性在更年期后广泛应用激素替代疗法。雌激素预防结肠癌的机制可能与减少次级胆酸产生,降低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growthfactor-1),或直接作用于肠黏膜上皮有关。Calle等报道,应用激素替代疗法的妇女结肠癌死亡率明显下降(RR=0.71),而连续应用11年以上者更为显著(RR=0.54)。在护士健康研究中也发现类似的结果(RR=0.65),但在停药后5年激素的保护作用消失。近年来发表的2项meta分析的结果也显示激素替代疗法可使患结肠癌的危险度总体下降20%。以上观察提示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可能发生在结肠癌变后期。⑤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多年来一直认为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可降低结肠癌的发生率,但是多项前瞻性研究并不支持这一假设。如护士健康研究,医生健康研究等均未发现在饮食中添加β胡萝卜素,维生素A、B、D或E对结肠癌变的保护作用。在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864名有大肠腺瘤史患者分别予以安慰剂,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及β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E合用。1年及4年后做结肠镜检查,未发现4组对象在腺瘤发生方面有差异。(3)治疗癌前病变一般认为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包括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和Crohn病等,而腺瘤与结肠癌的关系尤为密切。流行病学、动物实验以及临床和病理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结肠癌是由腺瘤癌变而来,特别是大的、绒毛状的和有重度非典型增生的腺瘤癌变的可能性更大。根据Morson的研究,大肠腺瘤如未摘除,则5年内有4%的患者可发生结肠癌,而10年内则有14%可癌变。Stryker等也证明,未经治疗的大肠腺瘤患者20年内其结肠癌的发生率可高达24%。因此,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大肠腺瘤是防止和减少结肠癌发生的理想途径。Gilbertsen从50年代开始对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每年1次做乙状结肠镜(硬镜)检查,发现息肉则予以摘除,25年间共有18158人受检,在受检人群中仅发生13例低位结肠癌,且均为早期,比预期应发生的75~80例减少85%。1976年Lee分析了美国25年间结直肠癌发生率的变化趋势发现,结肠癌发病率明显上升而直肠癌却下降了23%,在50年代直肠癌占结肠癌的55%,而70年代仅为30.7%。其认为直肠癌减少的原因很可能是广泛开展乙状结肠镜检查,对发现的低位腺瘤积极治疗的结果。国内浙江医科大学1977~1980年间对海宁市30岁以上人群做结肠癌普查,两次筛检共完成15cm直肠镜检查238826例,发现低位大肠息肉4076例,对其中1410例腺瘤手术摘除。到1998年为止共做了6次直肠镜或60cm纤维乙状结肠镜检(1988年后)随访,对检出的息肉均予摘除治疗,根据海宁市肿瘤登记资料,该市1992~1996年平均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比1977~1981年下降41%和29%。但是摘除癌前病变对结肠癌预防的价值还有待于更严格的临床试验来证实。为此美国的NCI资助了由Sloan-Kettering纪念肿瘤中心等7个单位参加的1项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NationalPolypStudy,NlPS)。进入NPS的为1980~1990年间做全结肠镜的9112名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腺瘤患者为2632人,对其中1418人摘除腺瘤后随机分成2组按不同的检查频度进行随访,随访时做全结肠镜和钡剂灌肠,平均随访时间为5.9年,其间仅发现5例无症状早期结肠癌(息肉癌变),而无浸润性结肠癌。与有息肉史病人而未做手术摘除的2个参照组相比,该组患者结肠癌发病率分别降低90%和88%。与一般人群相比,该组结肠癌的发病率也下降76%。该研究充分支持大肠腺瘤可发展为大肠腺癌的观点,更证明对癌前病变的治疗可预防结肠癌的发生。2、二级预防对结肠癌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检,以期发现无症状的临床前肿瘤患者。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人群病死率。由于筛检不仅可以发现早期结肠癌,也可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腺瘤性息肉,使之得以及时治疗,以防止癌变的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筛检既是结肠癌的二级预防措施,也是行之有效的一级预防手段。结肠癌的自然史较长,从癌前病变发展到浸润性肿瘤要经过多次基因的缺失、突变等分子生物学事件,据估计需10~15年,这就对筛检发现早期病变提供了机会。早期结肠癌预后良好,据美国NCI疾病监测(SEER)资料显示1978~1983年的59537例结肠癌中,原位癌的5年生存率为94.1%,局部病变(Dukes’A)为84.6%,而有远处转移时则下降到5.7%。国内上海肿瘤医院1385例结肠癌中DukesA、B、C、D各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3.9%,74.0%,48.3%和0.31%。但是一般临床病例中A+B期所占比例往往仅40%左右,而C+D期高达60%。Armitage报道在英国大多数医院中Dukes’A期仅占6%。由于早期结肠癌多为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现已肯定通过筛检可增加早期病例的检出率,同时可发现癌前病变以及时处理,从而减少结肠癌的发生。由此推断,结肠癌的筛检有可能降低人群的病死率。美国自1973~1995年结肠癌病死率下降20.5%,发病率下降7.4%,特别是1986年后下降速率加快,一般认为这可能是与广泛开展结肠癌筛检和结肠镜摘除发现的息肉有关,不大可能是饮食和生活习惯改变的结果。最近美国NCI、美国预防服务工作委员会(UnitedStatesPreventiveServiceTaskForce,USPSTF)以及美国消化病协会(AmericanGastroenterologicalAssociation)对结肠癌筛检常用手段,包括:肛门指检、粪便隐血试验、乙状结肠镜、气钡灌肠和结肠镜的应用作了评价,这是迄今为止对结肠癌筛检是否有效的证据作的最权威最全面的回顾。(1)肛门指诊肛门指诊简单易行,可查距肛门8cm内的直肠,国人结直肠癌约有30%在此范围内,但欧美结直肠癌中仅10%可为肛门指诊查及。国内海宁市结肠癌普查乙状结肠镜(15~18cm)的息肉检出率为1.7%,而肛门指诊仅为0.17%。加之大规模检查时检查者指端肿胀感觉失灵,造成检出率下降。美国的1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病例选择1971~1986年间45岁以上死于远端直肠癌的病人与对照组相比在诊断前1年接受肛门指诊的比率2组间无差异(OR=0.96)。因此肛门指诊作为筛检手段作用有限,但临床上是对有症状者做全身体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粪便隐血试验肠道不显性出血是结肠癌及大肠腺瘤最常见的早期症状,自1967年Greegor首先用FOBT筛检结肠癌以来,由于其经济、简便、安全,FOBT一直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结肠癌筛检手段,现有的潜血试验的方法主要为化学法和免疫法。化学法中以愈创木酯试剂HemoccultⅡ(SmithKlineDiagnostics)应用最广、研究最多。它是利用血红素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在H2O2存在下与愈创木酯反应产生蓝色;因此动物血、红肉及一些蔬菜如红萝卜、芜菁、花椰菜和某些药物如铁剂,非甾体解热止痛药等也能产生假阳性反应。一般认为正常人每天肠道生理性出血量小于2ml,而HemoccultⅡ的检测敏感性为4~6ml/100g粪便,故FOBT阳性则提示为病理性出血。Ransohoff和Lang对FOBT作系统评价发现:单次未水化的FOBT筛检结肠癌的敏感性为40%,特异性96%~98%,水化后敏感性增加到50%~60%,但特异性下降至90%,最近Lieberman等报道水化FOBT筛检结肠癌敏感性为50%(95%CI:30%~70%),对癌和癌前病变(大的绒毛状伴非典型增生的腺癌)敏感性为24%(95%CI,19%~29%),特异性为94%(95%CI,93%~95%)。西方国家50岁以上人群中在控制饮食条件下FOBT阳性率为2%,在FOBT阳性者中,约10%为结肠癌,30%为息肉。然而,在我国普查的正常人中化学法FOBT(联苯胺法)的假阳性率可高达12.10%(23706/206125),大大限制了其应用价值,这可能与国人其他消化道出血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及痔患病率高有关。FOBT筛检结肠癌的最早的临床试验是1975~1985年由Sloan-Kettering纪念癌症中心主持,21756名40岁以上无症状者参加筛检,随机分筛检组和对照组,在检出的结肠癌中,筛检组65%为Dukes’A和B期,而对照组仅33%;筛检组10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10mm的腺瘤的敏感性为47.4%(9/19),对1组40岁以上正常人群检测的特异性为97.9%(88/98),30岁以下正常人群的特异性97.8%(92/94)。研究证明包括InSureTM在内的免疫法FOBT不与肌红蛋白,动物血红蛋白反应,不受饮食和药物干扰,而且对上消化道出血的粪便呈阴性反应。最近,美国癌症协会(ACS)结肠癌顾问组评价了现有证据,认为与化学法FOBT相比,免疫法FOBT可以增加筛检的特异性,在2003年ACS结肠癌筛检指南中增添了以下的说明:“在检测粪便隐血方面,免疫法隐血试验易为病人接受,其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愈木酯法或至少与之相同。”(4)乙状结肠镜Gilbertsen早在50年代初开始用乙状结肠镜对结肠癌和息肉做筛检,对18158人定期做了乙状结肠镜检查(25cm硬镜),经25年随访发现,与全国平均数相比,筛检组乙状结肠和直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由于硬性乙结肠镜插入困难,病人接受率低,自从1969年发明光学纤维乙结肠镜,1976年60cm纤维乙结肠镜引入临床以来,现25cm硬镜已为60cm纤维肠镜所替代,在美国已有80%以上的家庭医师已装备并使用60cm肠镜。美国的Kaisei健康检查项目(KaiserPermanenceMultiphasicHealthCheckup,MHC)将35~54岁的10713人随机分成试验和对照组。在接受筛检的5156人中,检出20例结肠癌,其Dukes’A期占60%,随访16年后发现5年生存率为90%,10年生存率为80%;而对照组Dukes’A期仅为48%,10年生存率也为48%。试验组结肠癌死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12与29)。但进一步分析发现,如仅比较在乙结肠镜所能达到的范围内结肠癌病死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ieberman等发现,在纤维乙结肠镜检出远端结肠有息肉的患者,70%~80%在近端结肠也有新生物。1项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在乙结肠镜检出息肉的患者,再做全结肠镜,并摘除发现的腺瘤后,结肠癌的发生率下降80%。因此,60cm纤维肠镜用于筛检不仅可摘除在内镜可达范围内的癌前病变,并可作为做全结肠镜的指征,从而可降低全部结肠癌的发病率。专家认为如乙结肠镜发现息肉,需进一步做全结肠镜的指征如下:65岁以上患者;绒毛状或≥1cm或多发性腺瘤;有结肠癌家族史者。据我国3147例结肠癌统计,82%发生在脾曲以下,即60cm肠镜检可达之处,因此,其应用价值似比西方国家大。浙江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将60cm纤维肠镜作为结肠癌序贯筛检的复筛手段,对初筛出的3162例高危人群做了60cm肠镜检查,发现结肠癌21例,息肉331例;在对另1组3034例高危对象中用60cm肠镜检出大肠恶性肿瘤11例,息肉563例。60cm肠镜检查前用甘露醇粉加大量饮水做肠道准备,肠道清洁度满意或基本满意者在95%左右,全部6000多例肠镜检查无一穿孔。根据我国的国情,60cm纤维肠镜还无法用作初筛手段,但是作为1个简便可行、相对可靠的复筛或诊断措施还是值得大力推广的。目前至少已有2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用乙状结肠镜筛检,可降低结肠癌的病死率,在Selby的研究中用的是乙状结肠硬镜检查,而Newcomb的研究中主要是纤维乙结肠镜检查,2项研究均显示曾做过1次以上乙结肠镜检查者比从未做过镜检者,死于远端结肠和直肠癌的危险性降低70%~90%。Thiis-Evensen等报道,1983年从挪威一般人群中抽取799名对象,随机分成乙结肠镜筛检组和对照组,筛检组中81%接受了乙结肠镜检,如发现息肉再做全结肠镜。13年后(1996),2组中有451人(71%)接受全结肠镜检查,发现筛检组和对照组间息肉发生率无差异,但筛检组高危息肉(≥1cm,有非典型增生者)发生率似低于对照组(RR=0.6,95%CI:0.3~1.0,P=0.07),另据登记筛检组发生2例结肠癌而对照组为10例(RR=0.2,95%CI:0.03~0.95)。但由于筛检组总体死亡率大于对照组(主要由于心血管疾病死亡),难以得出乙结肠镜筛检有利于降低结肠癌病死率的结论。目前,在英国和美国有2项乙状结肠镜筛检结肠癌的随机对照人群试验正在进行之中。尽管乙状结肠镜筛检结肠癌的效果尚缺乏可靠的证据,但ACS和USPSTF仍将60cm纤维肠镜检查推荐为结肠癌筛检的主要手段之一。(5)全结肠镜单独用全结肠镜做结肠癌筛检降低结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尚无临床试验的结果证实,但全结肠镜往往与其他筛检手段,如FOBT或乙状结肠镜合用,对于降低结肠癌发病和死亡的效果是明确的。Lieberman和Imperiale的研究均显示在脾曲以上检出有进展性新生物(≥1cm直径,绒毛状伴非典型增生的腺瘤及癌)的患者中有一半并无远端结肠及直肠息肉,提示用全结肠镜作为筛检手段的必要性。但是结肠镜费用昂贵,准备繁复,病人接受程度差,且有一定的并发症率(严重并发症率穿孔出血约0.3%,病死率约1/20000),故单用结肠镜做筛检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验证。(6)气钡双重对比灌肠尽管ACS推荐意见中把每5年做1次气钡双重对比灌肠(DCBE)作为结肠癌筛检手段,但没有研究证明DCBE对降低结肠癌发病和死亡有效。Winawer等用全国息肉研究的资料,以全结肠镜检查的结果为金标准,对DCBE作评价,发现对1cm的息肉(包括2例癌性息肉)为48%,而DCBE的特异性为85%。DCBE的敏感性虽较低,但可检查全结肠,并发症率低,广泛为医务人员和病人接受,故仍可作为结肠癌筛检手段之一。(7)其他技术针对近年来出现的检测结肠癌和腺瘤性息肉的新技术,美国癌症协会结肠癌顾问组(ACSColorectalCancerAdvisoryGroup)于2002年4月召开研讨会,对CT结直肠成像术、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粪便分子标志以及胶囊录像内镜在结肠癌筛检中的效果进行评价并得到一致意见。CT结直肠成像术(CTColonography)又称虚拟结肠镜(virtualcolonoscopy)始出现于1994年,是利用螺旋CT快速多重扫描,对结肠内部结构作二维或三维成像,模拟结肠镜的结果,但避免了结肠镜的侵入性操作。据美国多个中心研究结果显示对于>1cm的息肉CT结直肠成像术的敏感性接近90%,而对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结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40岁~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在我国其发病率与死亡率低于胃癌,食管癌、肺癌等常见恶性肿瘤。近年各地资料显示随...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结肠癌晚期,已经梗阻了

    结肠癌晚期出现梗阻是肿瘤生长阻塞肠道所致,需立即就医处理。梗阻可能由肿瘤直接压迫、肠道炎症或肿瘤转移引起,治疗方法包括手术、药物治疗和营养支持。 1、肿瘤直接压迫:晚期结肠癌肿瘤体积增大,可能直接压迫肠道,导致肠腔狭窄或完全阻塞。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常见手术方式包括肠造口术、肠切除吻合术和姑息性手术。肠造口术通过建立人工通道缓解梗阻,肠切除吻合术切除病变肠段并重建肠道,姑息性手术旨在减轻症状而非治愈疾病。 2、肠道炎症:肿瘤周围可能伴随炎症反应,进一步加重梗阻。药物治疗可缓解炎症,常用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减轻疼痛和炎症,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具有强效抗炎作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可调节免疫反应。 3、肿瘤转移:晚期结肠癌可能发生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转移灶压迫邻近器官也可能导致梗阻。针对转移灶的治疗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和放疗。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可抑制肿瘤生长,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针对特定分子靶点,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灭肿瘤细胞。 营养支持在结肠癌晚期梗阻治疗中至关重要。梗阻可能导致患者无法正常进食,需通过肠外营养或肠内营养补充所需营养。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注营养液,肠内营养通过鼻饲管或胃造瘘管提供营养。合理膳食搭配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建议选择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食物,如鱼肉、鸡蛋、牛奶等。 结肠癌晚期梗阻需综合治疗,手术、药物和营养支持相结合可有效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及家属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 乙型结肠癌存活率高吗

    乙型结肠癌的存活率与诊断时的分期密切相关,早期发现和治疗的患者存活率较高,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的存活率显著降低。提高存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1、早期筛查的重要性 乙型结肠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定期进行肠镜检查、粪便隐血试验等筛查手段,能够帮助早期发现病变。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或有家族史的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早期发现的结肠癌通常局限于肠壁内,手术切除后治愈率较高。 2、规范治疗的选择 乙型结肠癌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和靶向治疗。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早期患者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后,通常不需要进一步治疗。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结合化疗或靶向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也常用于晚期患者的治疗。 3、健康生活方式的辅助作用 饮食和生活方式对乙型结肠癌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建议患者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每天步行30分钟,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戒烟限酒、保持健康体重也是重要的辅助措施。 乙型结肠癌的存活率虽然与分期密切相关,但通过早期筛查、规范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患者可以显著提高生存质量并延长寿命。对于高风险人群,定期筛查尤为重要,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为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 早期结肠癌好治吗能活多久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较高,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具体生存时间与患者个体差异、治疗方案及术后护理密切相关。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切除、化疗、靶向治疗等,术后需定期复查和健康管理。 1、早期结肠癌的治疗效果 早期结肠癌通常指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未发生远处转移。此时,癌细胞扩散风险较低,手术切除是主要治疗手段。通过根治性手术,患者可获得较高的治愈率。数据显示,早期结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部分患者甚至可达到长期无病生存。 2、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早期结肠癌的首选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腹腔镜手术。内镜下手术适用于肿瘤较小、未侵犯深层组织的患者,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手术则适用于肿瘤较大或位置较深的患者,具有微创、术后疼痛轻的优势。 (2)化疗:对于部分高风险患者,术后可能需辅助化疗以降低复发风险。常用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 (3)靶向治疗: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可提高治疗效果。 3、术后管理与复查 术后患者需定期复查,包括肠镜、CT等影像学检查,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健康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建议保持均衡饮食,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降低复发风险。 4、心理支持与康复 早期结肠癌患者术后可能面临心理压力,建议寻求专业心理辅导或加入患者支持小组。保持积极心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早期结肠癌治愈率高,但患者需积极配合治疗,术后定期复查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通过科学管理和心理调适,患者可显著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 结肠癌可能是良性的吗

    结肠癌通常是恶性的,但某些结肠病变可能表现为良性,如结肠息肉或腺瘤。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关键,定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风险。 1、结肠癌的恶性与良性区别 结肠癌是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结肠内壁的异常细胞增殖。然而,结肠内也可能出现良性病变,如结肠息肉或腺瘤。这些良性病变虽然不会直接危及生命,但部分类型(如腺瘤性息肉)有恶变风险,需及时处理。 2、结肠良性病变的原因 结肠良性病变的形成可能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遗传性疾病会增加结肠息肉的风险。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吸烟和饮酒等不良习惯也可能促进病变发生。年龄增长和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也是潜在诱因。 3、如何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 结肠镜检查是区分良性与恶性病变的主要方法。通过内镜观察和组织活检,医生可以明确病变性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也有助于评估病变范围和是否转移。 4、良性病变的治疗方法 对于结肠息肉或腺瘤等良性病变,内镜下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常见手术方式包括息肉切除术、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需定期复查,监测复发或恶变风险。 5、预防结肠病变的措施 健康饮食(如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红肉摄入)、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有助于降低结肠病变风险。50岁以上人群应定期进行结肠癌筛查,早期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结肠癌虽然多为恶性,但结肠内良性病变同样需要重视。通过早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结肠病变的风险,保护肠道健康。定期体检和与医生沟通是预防和管理的关键。

  • 结肠癌和结肠癌的区别

    结肠癌和结肠癌没有区别,因为两者指的是同一种疾病。结肠癌是发生在结肠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饮食习惯、慢性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病情制定。 1、遗传因素 结肠癌的发病与遗传密切相关。家族中有结肠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基因突变如APC基因、KRAS基因等可能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早期筛查有助于降低风险。 2、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不良环境,如接触化学致癌物、吸烟、饮酒等,可能增加结肠癌的发病风险。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也与结肠癌的发生有关。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有助于降低患病风险。 3、生理因素 年龄是结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5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显著升高。肥胖、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保持健康体重,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助于预防结肠癌。 4、慢性炎症与病理因素 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的人群,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慢性炎症可能导致细胞异常增生,最终发展为癌症。定期随访和治疗炎症性肠病,有助于降低癌变风险。 5、治疗方法 结肠癌的治疗需根据病情分期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结肠癌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辅以化疗或放疗。中晚期患者可能需要联合治疗,如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靶向药物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也常用于临床。 结肠癌的预防和早期发现至关重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筛查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 结肠癌和盲肠癌一样吗

    结肠癌和盲肠癌并不一样,两者虽然都属于大肠癌,但发生部位、症状及治疗方式有所不同。结肠癌发生在结肠部位,而盲肠癌则位于盲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分。两者的病因可能涉及遗传、环境、饮食、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治疗方式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 1、病因分析 结肠癌和盲肠癌的发病原因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差异。遗传因素是重要诱因之一,家族中有大肠癌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环境因素如长期接触化学致癌物、吸烟、饮酒等也会增加患病概率。饮食方面,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与结肠癌关系密切,而盲肠癌可能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慢性炎症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也可能增加患癌风险。 2、症状差异 结肠癌的常见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盲肠癌由于位置特殊,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表现为右下腹隐痛、贫血或不明原因的疲劳。随着病情发展,两者都可能出现肠梗阻、腹部肿块等严重症状。若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持续不缓解的情况,应及时就医。 3、治疗方法 结肠癌和盲肠癌的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化疗和放疗。手术方式包括结肠切除术、盲肠切除术等,具体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分期。化疗药物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放疗则多用于局部晚期病例。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也逐渐成为重要手段。 4、预防与生活建议 预防结肠癌和盲肠癌的关键在于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上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尤其是高危人群,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保持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也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 结肠癌和盲肠癌虽然不同,但早期发现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通过了解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若出现相关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

  • 结肠癌早期症状是怎样的

    结肠癌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常见表现包括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和体重下降。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建议定期筛查和及时就医。 1、排便习惯改变 结肠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排便习惯的改变。患者可能会出现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的情况。这种变化可能与肿瘤阻塞肠道或影响肠道功能有关。如果排便习惯持续异常超过两周,建议尽早就医检查。 2、便血或黑便 便血是结肠癌的典型症状之一,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表现为黑便。这是由于肿瘤表面出血或溃疡所致。痔疮也可能导致便血,但结肠癌引起的便血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腹痛或体重下降。 3、腹痛或腹部不适 结肠癌患者常感到腹部隐痛或不适,尤其是在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引起肠道梗阻或局部炎症。腹痛的位置和强度因肿瘤位置而异,通常集中在腹部中下部。如果腹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进行医学检查。 4、体重下降和疲劳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和疲劳可能是结肠癌的早期信号。肿瘤的生长会消耗身体的能量,同时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且没有刻意节食或增加运动,应警惕结肠癌的可能性。 5、其他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腹胀或恶心等症状。贫血通常是由于长期慢性失血导致,而腹胀和恶心可能与肿瘤引起的肠道功能紊乱有关。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通过定期筛查(如结肠镜检查)可以显著提高早期发现率。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家族史或年龄超过50岁),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筛查。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靶向治疗,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制定。

  • 结肠癌早期的5大症状

    结肠癌早期可能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下降和疲劳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与肿瘤生长、肠道功能受损或营养吸收不良有关。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1、排便习惯改变 结肠癌早期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排便习惯的改变,如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出现。这种变化可能与肿瘤阻塞肠道或影响肠道蠕动有关。如果排便习惯持续异常超过两周,建议尽早就医,进行肠镜检查以排除结肠癌的可能性。 2、便血 便血是结肠癌的典型症状之一,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暗红色,有时与粪便混合。便血通常由肿瘤表面出血或肠道溃疡引起。如果发现便血,尤其是伴随其他症状时,应立即就医,进行粪便潜血试验或结肠镜检查。 3、腹痛 结肠癌患者常感到腹部隐痛或绞痛,疼痛可能与肿瘤压迫肠道或引起肠梗阻有关。腹痛的位置和强度因肿瘤位置而异。如果腹痛持续或加重,建议进行腹部影像学检查,如CT或MRI,以明确病因。 4、体重下降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是结肠癌的常见症状之一,可能与肿瘤消耗体内能量或影响营养吸收有关。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下降超过5%,且无明确原因,应警惕结肠癌的可能性,及时进行体检和肿瘤标志物检测。 5、疲劳 结肠癌患者常感到疲劳,可能与慢性失血、贫血或肿瘤消耗能量有关。疲劳感通常伴随其他症状,如便血或体重下降。如果疲劳感持续且影响日常生活,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评估是否存在贫血或其他潜在问题。 结肠癌的早期症状可能与其他肠道疾病相似,容易被忽视。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多种症状同时存在,应尽早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结肠癌的治愈率和生存率。定期体检和筛查是预防结肠癌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有家族史或高风险人群。

  • 结肠癌化疗多少钱一次

    结肠癌化疗的费用因治疗方案、药物选择、医院等级和地区差异而有所不同,单次化疗费用通常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具体费用需根据患者病情、药物种类及疗程决定。 1、费用影响因素 - 药物种类:化疗药物分为普通化疗药和靶向药,普通化疗药如氟尿嘧啶、奥沙利铂等,费用相对较低;靶向药如贝伐珠单抗、西妥昔单抗等,价格较高。 - 治疗方案:化疗方案包括单药治疗和联合用药,联合用药费用更高。 - 医院等级:三甲医院费用通常高于二甲医院,但医疗资源和技术更有保障。 - 地区差异:一线城市费用普遍高于二三线城市。 2、化疗费用范围 - 普通化疗:单次费用约3000-8000元,一个疗程(通常6-8次)总费用约2-6万元。 - 靶向治疗:单次费用约1-3万元,一个疗程总费用可能超过10万元。 - 辅助治疗:如止吐药、升白针等,单次费用约500-2000元。 3、降低费用的方法 - 医保报销:部分化疗药物和项目纳入医保,可减轻经济负担。 - 慈善援助:一些药企或慈善机构提供药物援助项目,符合条件的患者可申请。 - 选择合适医院: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下,选择性价比高的医院。 4、化疗的注意事项 - 副作用管理:化疗可能引起恶心、脱发、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需配合医生进行对症处理。 - 营养支持:化疗期间需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鸡蛋、鱼肉、新鲜蔬果。 - 心理调适:化疗过程可能带来心理压力,建议寻求专业心理支持或加入病友互助小组。 结肠癌化疗费用因多种因素而异,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充分利用医保和慈善援助资源。化疗期间需注意副作用管理和营养支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 胆囊切除容易得结肠癌吗

    胆囊切除与结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直接因果关系。胆囊切除后,胆汁代谢改变可能增加结肠癌风险,但通过健康饮食、定期筛查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降低风险。 1、胆囊切除与结肠癌的关联 胆囊切除后,胆汁直接进入肠道,缺乏胆囊的储存和浓缩功能,可能导致胆汁酸代谢异常。胆汁酸在肠道内长期积累可能刺激肠黏膜,增加结肠癌的风险。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患者结肠癌发病率略高于普通人群,但整体风险仍然较低。 2、如何降低结肠癌风险 - 饮食调整: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停留时间。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避免胆汁酸过度分泌。 - 定期筛查:胆囊切除后,建议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早期发现息肉或病变,及时处理可有效预防结肠癌。 - 生活方式改善:保持规律运动,如每天步行30分钟或进行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肠道健康。戒烟限酒,避免长期压力过大,这些措施对降低癌症风险有积极作用。 3、药物治疗与辅助措施 - 药物干预:在医生指导下,可考虑使用胆汁酸结合剂,如考来烯胺,减少胆汁酸对肠道的刺激。 - 益生菌补充:适量补充益生菌,如乳酸菌或双歧杆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减少炎症反应。 - 抗氧化剂摄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E和硒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果和鱼类,有助于减少自由基对肠道的损害。 胆囊切除后,虽然结肠癌风险略有增加,但通过科学的饮食、定期筛查和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关注肠道健康,定期体检,是预防结肠癌的关键。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