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治疗首选是什么?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用药

发布时间: 2022-09-19 08:16:15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以广泛皮肤、粘膜及内脏出血、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血小板生存时间缩短及抗血小板自身抗体出现等为特征,是最常见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常认为是一种自体免疫性疾病,也称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utoimmunethrombocytopenia,ATP)。

急性型

多发生于儿童,多于发病前1~2周有上呼吸道等感染史,特别是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部分患者可伴有畏寒、发热。主要表现为:

全身皮肤、粘膜出血:全身瘀斑、紫癜、鼻出血、牙龈及口腔粘膜出血。

内脏出血:呕血、便血、咯血、尿血等,颅内出血是本病的主要致死原因。

慢性型

多见于40岁以下的青年女性。起病隐匿,很多患者无症状,常于体检时发现。皮肤粘膜出血较轻但易反复出现。内脏出血少见,常以月经过多为表现。

1.自身免疫因素(50%):

多数学者认为ITP是机体对自身血小板相关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血小板相关抗原的实质至今尚无定论,1982年VanLeenwen报道某些ITP患者的自身抗体是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分子的抗原决定簇,以后又发现在某些ITP患者血小板上GPⅠb/Ⅸ复合物也是自身抗体的靶抗原,提示ITP是由不同的相关抗原决定簇引起的一组自身免疫病,能与抗体相合的膜抗原部位相当广泛,故ITP患者的血小板自身抗原主要有GPⅡb/Ⅲa,GPⅠb/Ⅸ,尚有未完全阐明的其他抗原类型。抗血小板抗体检测对ITP的诊断和治疗价值还存在争议,但毫无疑问自身抗体的产生在ITP的发病中占重要地位。

2.血小板生成率降低(25%):

ITP患者的血小板生成率可以是减少,正常或增加,平均血小板生成率接近于正常,但ITP患者血小板在血管内的平均寿命缩短(仅为2.9天,正常平均为8.0天),主要是由于血小板的破坏增加,通常情况下ITP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正常或增加,巨核细胞数量增加可能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引起巨核细胞代偿性增生有关,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同时作用于巨核细胞或其祖细胞,也可能造成血小板不能生成。

3.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20%):

(1)血小板相关抗体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加是主要的出血原因。

(2)抗体固定在血小板相关抗原上引起血小板功能异常。

(3)抗体还可损伤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通透性增加而出血。

(1)结合免疫复合物的血小板同时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而减少。

(2)吞噬过程中释放大量蛋白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

预防感冒,密切观察紫斑的变化,如密度、颜色、大小等,注意体温、神志及出血情况,有助于了解疾病的预后和转归,从而予以及时的处理。避免外伤,出血严重者须绝对卧床休息。慢性患者,可据实际情况,适当参加锻炼,避免七情内伤,保持心情愉快,饮食宜细软,如有消化道出血,应进半流质或流质,忌食烟酒辛辣刺激之物。斑疹病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卫生,避免抓搔划破皮肤弓随感染。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西医治疗

儿童ITP多为急性自限性疾病,80%~90%在病后半年内恢复;而成人ITP常属慢性型,自发缓解者少见。因此,成人ITP的治疗尤为重要。原则上,发病时患者血小板计数在(30~50)?109/L以上时,一般不会有出血危险性,可以不予治疗,仅给予观察和随诊;如果发病时患者血小板计数严重减少(100?109/L),持久的完全缓解率约30%。3~6周之后泼尼松(强的松)逐渐减量直至维持血小板达到安全水平的最低剂量。若减量同时伴血小板数下降,则找出最小治疗量,以维持治疗。症状严重者可用氢化可的松或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短期静脉滴注。

因为大多数儿童患者可以自愈,关于儿童型发病初期是否用皮质激素治疗以及能否防止颅内出血仍有争论。有研究报道泼尼松(强的松)并不能使急性ⅡP转为慢性ⅡP的发生率减少、也不能预防颅内出血。尽管如此,伴严重出血的儿童ITP,激素仍为首选的应急药物。

2.达那唑(danazol)

是一种有弱雄激素作用的蛋白合成制剂,作用机制可能是免疫调节,影响单核巨噬细胞Fc受体或T4/T8数量和比例、使抗体生成减少。有效率可达10%~60%,对某些难治病例也可能起效。它与皮质激素合用有协同作用,故采取小剂量泼尼松(强的松)与达那唑同时服用。常用于泼尼松(强的松)治疗奏效、但减量后血小板下降的患者。对老年妇女患者的疗效比年轻人更好些。其原因可能是年轻妇女中雌激素的分泌较多,中和了达那唑的作用,而老年妇女和男子雌激素的分泌较少,因而达那唑的作用更易显现出来。达那唑对部分难治性ITP也有效。剂量为200mg,2~4次/d,疗程2个月以上。其主要副作用是肝功能受损。也可用另一种雄激素司坦醇(康力龙)替代,有相似作用,剂量为2mg,3次/d。

3.其他免疫抑制剂

慢性ITP经皮质激素或脾切除后疗效不佳者、或不宜使用皮质激素而又不适于脾切除的患者,可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常用药物有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环孢素A。对于难治、复发的患者,还可以采用联合化疗方法,如给予COP方案治疗。

每周1~2mg,静脉推注或静脉点滴8h以上,一般用药后1~2周血小板即回升,但停药后多数复发,因此可以1次/周、每3~6周1个疗程。长春新碱(VCR)长期应用可并发周围神经病、故应间断或短期使用。

口服2mg/(kg?d),或静脉注射400~600mg,每1~2周1次。一般需3~6周才能起效,可间歇给药维持。完全缓解率约25%~40%。环磷酰胺(CTX)与泼尼松(强的松)也有协同作用,二者可联合应用。环磷酰胺(CTX)长期应用,少数患者可诱发肿瘤、应避免之。

剂量2~4mg/kg,口服,一般需治疗数月后才见疗效。该药较为安全。可较长时间维持用药,也可与泼尼松(强的松)合用。但也有引起血小板减少,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报道,应定期追查血象。

环孢素A是一种作用较强的免疫抑制剂,可能通过干扰T淋巴细胞释放的白介素-2(IL-2)的功能,阻断T淋巴细胞介导的异常免疫反应。Th细胞是环孢素A作用的主要靶细胞。剂量:2.5~5mg/(kg?d),口服,至少用药3个月以上。应注意环孢素A的副作用,常见有胃肠道反应、乏力、肌肉和关节酸痛、震颤、感觉异常、多毛、水肿、齿龈增生、高血压、肝肾功能损害等,一般较轻微、属一过性,停药后可以逆转。其中肾损害是主要的不良反应,应监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本药一般作为难治性ITP的后备药物,报道有效率80%左右。

4.丙种免疫球蛋白

静脉输注大剂量人血丙种球蛋白(ⅣIgG)可作为泼尼松(强的松)或脾切除无效,或脾切除术后复发,严重出血的一种急救措施。剂量为0.4g/(kg?d)、连用3~5天,也有用0.05~0.15g/(kg?d)、连用5天,以后每1~2周再用药1次,可以取得较好疗效。治疗后80%以上患者血小板升至>50?109/L者,并能维持数天至数十天。副作用极少,但价格昂贵。人血丙种球蛋白(ⅣIgG)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较公认的有单核巨噬系统Fc受体封闭学说,另有免疫廓清作用干扰学说及免疫调节学说。

5.脾切除

脾脏是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及破坏被覆抗体的血小板的主要场所。因此,脾切除治疗被认为是仅次于皮质激素的主要治疗方式。脾切除适用于药物不能稳定病情、出血持续存在并威胁生命者,但18岁以下患者一般暂不切脾,因可发生反复感染。术前可先输注血小板或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使血小板在较为安全水平,然后进行脾切除。近年来不断有报道用腹腔镜实施脾切除手术,可明显降低手术并发症。多数患者在手术后10天以内血小板上升,有些患者血小板急剧升至1000?109/L以上,但并未增加血栓形成的危险性。脾切除的有效率约为90%、完全缓解约为70%,持久完全缓解率可达45%~60%。术后约10%患者复发,原因可能有副脾未切除(约占10%)、手术时部分脾组织种植、免疫系统的其他部位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等方面。有报道,对于初次糖皮质激素或人血丙种球蛋白(ⅣIgG)治疗有效的患者,脾切除的完全缓解率较高。有些患者脾切除后虽然疗效欠佳,但对皮质激素治疗仍有效且用药剂量有所减少。

6.输注血小板

适用于患者有严重黏膜出血或有颅内出血危及生命时。输入的血小板有效作用时间为1~3天,为达到止血效果,必要时可3天输注1次。但多次输注不同相容抗原的血小板后,患者体内可产生相应的同种抗体、发生血小板输注反应,出现畏寒、发热;输入的血小板也会迅速破坏,使治疗无效。

7.抗Rh(D)抗体

剂量是50~75g/kg、单次用药或间断重复给药。对于Rh(D)()患者的有效率可达70%。其机制是诱导轻微的溶血反应,使吞噬细胞对抗体包被的血小板的破坏减少。缺点是对于Rh(D)(-)的患者无效,而且会发生轻微的异源性溶血,约3%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寒战和发热。

8.利妥昔单抗(抗CD20单抗;美罗华)

用法为375mg/m2、静脉输注,1次/周、共4周。有报道对于难治性ITP的有效率52%,但价格十分昂贵。作用机制是抑制生成抗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异常B淋巴细胞。

9.干扰素α近年干扰素α也用于治疗成人难治性ITP,

取得一定疗效。剂量为每次300万U,每天或隔天皮下注射。有效率42%~84%。其作用机制不清,可能是影响B淋巴细胞功能、进行免疫调节。副作用是有时可导致血小板下降,加重出血。

10.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Nakamura等报道14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部分患者为Evans综合征),接受纯化CD34细胞(去T和B淋巴细胞)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50mg/(kg?d)、共4天,造血恢复时间平均9天。随诊4年,完全缓解率为42.86%(6/14)、部分缓解率为14.29%(2/14)。

11.其它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试用炔羟雄烯异恶唑(达那唑Danazol,DNZ),这一非男性化人工合成雄激素,治疗顽固性慢性ITP患者,即刻效果尚好,维持效果时间较短,故对准备切脾手术而需血小板暂时上升者有一定价值。其作用现认为可调整T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从而降低抗体的产生,并可减少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消除。

预后

儿童ITP大多为急性型,通常在3周内可以好转,少数患者持续半年左右好转、个别患者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型。少数患者恢复后若遇某些感染性疾病则使本病复发。死亡率约1%、多因颅内出血死亡。成人ITP患者易转为慢性,但大多数仍预后良好,死亡率并不比一般人群高。难治性约占9%、死亡的危险系数较正常人群增加4.2倍,出血、感染是其主要死亡原因。

二、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治疗

1.肝肾阴虚型:

治法: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药:知柏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味。方中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共奏滋阴清热之功,知母、黄柏加强滋阴降火之力,现代药理证实可制约大剂量激素治疗所引起的副作用。加用二至丸滋阴补血止血,当归、丹参活血化瘀以止血,白芍酸敛收涩亦可敛阴补血,平肝柔肝;补骨脂佐之,取阳中求阴,阴中求阳之意,本身可收敛止血,现代药理学证实有抑制抗体作用。加减法:出血严重者可酌加白茅根20g、藕节20g、鹤草30g、土大黄15g,肝肾阴虚阳亢盛者去补骨脂加煅龙牡30g(先煎)、川芎10g、龟板20g(先煎)。

2.气血两虚型:

治法:益气健脾,摄血止血。方药:归脾汤加味。方中重用炙黄芪和党参为君药,补气健脾,辅以当归、龙眼肉养血和营,用白术、木香以健脾理气,使补而不滞,茯神、远志、枣仁以养心安神,使以甘草、生姜、大枣和胃健脾,以资生化,气旺则血充而归经矣。加用淮山药补气养阴,收敛止血,炒白芍补血敛阴止血调经,阿胶滋阴补血止血,共奏益气健脾、摄血止血之功。加减法:月经淋漓不止者可加山萸肉10~20g,五味子10g,以养肝收涩止血,龈衄者可加五倍子10g配藕节20~30g,能收涩止血不留瘀,肌衄者可加仙鹤草30g、紫草10g以补虚止血。

3.血热妄行型: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味。方中以水牛角代犀角,配合生地清热凉血,解血分热毒,生地尚可养阴,防热甚伤阴,赤药、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加生军泻肺胃实火、凉血止血;白茅根加强凉血止血之力,板蓝根、土大黄、贯众加强清热解毒抗病毒之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生军、土大黄均有提升血小板及止血之功。加减:鼻衄者加黄芩10g、牛膝6~10g、丹皮10~20g清肺热以引火下行,齿衄者加生石膏先煎20~30g、黄连6~10g以清胃热以止血;便血加槐角10~15g、地榆10g清热利湿止血,尿血加大小蓟10~20g、藕节30g以清热利尿,凉血止血,剧烈头痛、呕吐,口腔大血泡,往往是脑出血先兆,为本病危症,需立即抢救,除紧急切脾或输血小板、静点免疫球蛋白、大剂量激素冲击外,可酌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或三七粉3g、云南白药3g吞服。

4.脾肾阳虚型:

治法:温补脾肾,填精补血。方药:右归丸加味。方中附子、肉桂温肾阳、暖下元,亦可对长期服用激素ITP患者撤除激素后所出现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症进行纠正;鹿角胶、菟丝子、杜仲补肾益精血;熟地、山萸肉、枸杞子、淮山药、当归滋肾阴、养肝血;加用锁阳、巴戟天、补骨脂加强温补脾肾之力,现代药理证实锁阳有升提血小板功能;加减:若血崩有寒者加艾叶10g、炮姜10g、血余炭10g、五味子10g以温中止血;伴面色晄白、头晕、乏力者可加炙黄芪10~20g、党参10~20g以加强补气健脾之力;便黑可加伏龙肝30~60g、白芨粉3g分冲以收涩止血。

5.阴阳两虚型:

治则:宁络止血,固脱收涩,塞流先治其标,止血后再澄源与复旧。方剂:塞流可用十灰散加味,澄源复旧可用知柏地黄汤合十全大补汤加味。方中以大小蓟、白茅根、侧柏叶、荷时、茜草凉血止血;棕榈皮收涩止血;赤石脂、五味子、生牡蛎、金樱子、补骨脂固涩止血;女贞子、旱莲草滋阴清热止血;生军、童便化瘀清热以止血。澄源复旧所用知柏地黄汤滋补三阴清虚热,十全大补汤气血双补以固下元,共奏温下元、清虚火、止血安血之功。加减:大失血出现休克表现时,急用参附汤回阳固脱;崩漏不止可加乌贼骨10~30g、艾叶炭10g收涩止血,便血不止可加伏龙肝25~30g、白芨粉3~6g、三七粉3g、生大黄粉3g、化瘀止血;咳血不止可加代赭石(先煎)20g引血下行;龈衄不止者可用五倍子10~20g、炙甘草10g,煎水200ml频繁漱口。因为瘀血是贯穿本病发展全过程的病理现象,出血与紫癜本身即属瘀血范畴,故不单列瘀血内阻一型。临证经验ITP的病因病机有如下特点,急性型多因外感热毒或热伏营血,以致火盛动血,灼伤脉络发病,临床表现为实证,治疗上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大法,还应注意辨证施治,挟有湿邪患者可用甘露消毒丹或龙胆泻肝汤加昧,往往会有奇效;慢性型急性发作期则为本虚标实证,本为阴阳两虚,上热下寒,标为复感外邪,虚热动血,迫血妄行,治疗上急则治标,缓则标本兼治,往往需要中西医结合抢救,方可转危为安,重新转入慢性期。慢性型慢性期治疗应以补肝、脾、肾三脏为主,特别应注意养肝柔肝,对于长期服用激素用量来调整治疗原则,当泼尼松每日含量大于20mg时,往往有肝肾阴虚表现,可用知母、黄柏或知柏地黄丸抵抗之。当泼尼松每日含量小于10mg时,往往有脾肾阳衰表现,可用附子、肉桂抵抗之。具体治疗经验可详见辨证论治各型处方及加减。

三、其他疗法:

1.食疗:

常用食物如花生衣、藕、红枣、猪蹄等。

2.气功:

本病患者易采取静功或放松功。常用功法有大雁功、香功、太极拳等。

中药

仅适宜慢性型慢性期患者。

1)人参归脾丸:功能健脾益气,养血止血。适于气血两虚型患者,每日3次,每次1丸。

2)乌鸡白凤丸:功能主治适应证同人参归脾丸。每日2次,每次1丸。

3)知柏地黄丸:功能滋阴清热,凉血止血。适于肝肾阴虚型患者,每日2次,每次1丸。

4)金匮肾气丸:功用补肾助阳,填精补血。适于脾肾阳虚型患者,每日2次,每次1丸。

1.发病较急,出血严重者需绝对卧床。缓解期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劳,避免外伤。

2.慢性紫癫者,则可根据体力情况,适当进行锻炼。

3.饮食宜软而细。如有消化道出血,应给予半流质或流质饮食,宜凉不宜热。

4.脾虚可稍多进肉、蛋、禽等滋补品,但亦要注意不要过于温补。

5.有热可给蔬菜水果、绿豆汤、莲子粥,忌用发物如鱼、虾、蟹、腥味之食物。

6.本病为药物过敏或有过敏史者,应在用药时注意避免使用致敏药物。紫班多有皮肤蓬痒者,可用炉甘石洗剂或九华粉洗剂涂擦。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抓破感染。平素可常服药膳。

饮食保健

1.花生:每日吃120~1809带衣花生,或用花生衣309,红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5~7日为三个疗程。本方有促使血小板升高的作用。

2.大枣粥:大枣1元,粳米100克。共煮粥,每日早晚服用,久服效佳。本方有益气养血之功。

3.二鲜饮:鲜茅根1509(切碎),鲜藕20()(切片)。煮对常饮,每日4~5次。本方有凉血养阴,消瘀止血之功。

4.藕柏饮:生藕节500克,侧柏叶。捣烂取汁,加温开水服用,每日3~4次。本方有凉血化瘀,收敛止血之功。

5.黄花鱼膘:1209,加水文火炖1日,时时搅拌至溶化,全料分作4口量,每日分2次服,服时需再加热。本方有调补气血之功。

6.刺地菜饮:鲜刺儿菜适量捣汁,和人少许黄酒,每次1小杯,且日2~3次。本方有凉血止血之功效。

7.大枣4份,藕节1份,将藕节水煮至粘胶状,再加入大枣同煮,每日吃适量大枣。

8.赤小豆花生汤:赤小豆50克,带衣花生仁30已冰糖20克加水适量,隔水炖至熟烂,吃渣喝汤。

9.猪皮50克,带衣花生30克,将猪皮切成小块和带皮花生一同放入铁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汤计较稠,疗效越好。分作2次趁热食用,可加红糖少许调味,四周为1个疗程。此方适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0.红枣龟胶冻:生地黄、麦门冬、阿胶、龟甲胶、冰糖各50克,红枣见贴。先将生地黄、麦门冬、红枣加水煮取浓汁,弃药渣留红枣另食。将阿胶、龟甲胶加水100毫升,隔水蒸化。倾入药汁加冰糖50克,黄酒20毫升,慢火收膏。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此膏对阴虚劳热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服2剂(2天)可见显效。肠胃虚寒泄泻,外感寒热未清者不宜用。

1、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加强必要的防护,避免创伤而引起出血。衣服应柔软、宽松,以免加重皮肤紫癜。避免剧烈运动及外伤,平时活动要避免关节受伤,一旦受伤应固定并局部冷敷。

2、饮食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及易消化饮食为主,避免进食粗硬食物及油炸或有刺激的食物,以免易形成口腔血泡乃至诱发消化道出血。多食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消化道出血时,更应注意饮食调节,要根据情况给予禁食,或进流食或冷流食,出血情况好转,方可逐步改为少渣半流、软饭、普食等。同时要禁酒。

3、如有口腔粘膜与齿龈出血,应加强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定时以复方硼酸溶液漱口。如齿龈及舌体出现血泡,小血泡一般无须处理,大的影响进食的血泡,可用无菌空针抽吸积血,局部以纱布卷加压至出血停止。

4、春、夏之际易发本病,因此在此期间要注意避免受凉、感冒,以免诱发发作。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精彩问答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紧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因血小板数量减少导致皮肤和黏膜出现紫癜的疾病,严重时可能引发出血,需根据病情轻重及时治疗。原因包括免疫系统异常、药物反应、感染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及生活方式调整。 1、免疫系统异常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常见原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其数量减少。治疗上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抑制免疫反应,提升血小板数量。免疫球蛋白注射也是一种有效手段,能快速增加血小板。对于顽固性病例,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 2、某些药物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抗生素如青霉素、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等药物可能诱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破坏。一旦发现药物相关,应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并咨询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可使用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波帕,促进血小板生成。 3、感染也是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诱因之一。病毒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或细菌感染可能引发免疫反应,导致血小板减少。治疗应针对感染源,使用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控制感染。同时,可配合升血小板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帮助恢复血小板水平。 4、生活方式调整对缓解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辅助作用。饮食上应增加富含维生素C和K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有助于血管健康和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减少外伤风险,防止出血。保持良好作息,避免过度疲劳,有助于免疫系统恢复平衡。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严重性因个体差异而异,轻症可通过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控制,重症需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脾切除手术。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遵循是管理该病的关键。早期发现和干预能有效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怎么办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以提升血小板数量和控制出血为主,病因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破坏有关。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注射和血小板输注,同时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 1、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如泼尼松,能够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通常口服剂量为每天1mg/kg,持续2-4周后逐渐减量。 2、免疫球蛋白注射适用于重症患者或对激素反应不佳者,常用剂量为每天0.4g/kg,连续5天,可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 3、血小板输注用于严重出血或术前准备,每次输注1-2个单位的血小板,但效果短暂,需结合其他治疗。 4、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减少出血风险,建议选择低强度活动如散步或瑜伽,同时注意避免使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 5、饮食上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K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菠菜和西兰花,有助于促进凝血功能。 6、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常每周检查一次,直到血小板稳定在安全水平。 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需结合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监测,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是主要手段,同时避免出血风险,饮食和运动也有辅助作用,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查,确保血小板数量稳定在安全范围,以减少出血风险并改善生活质量。

  • 血小板减少是啥原因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遗传、环境、生理、外伤和病理等多方面因素,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药物、手术或生活方式调整。血小板减少可能由骨髓生成障碍、免疫系统异常、感染、药物副作用或慢性疾病引起,需通过血常规、骨髓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治疗上,轻度减少可通过补充维生素B12、叶酸或调整饮食改善,中度以上需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输注血小板,严重者可能需脾切除手术。 1、遗传因素:某些遗传性疾病如Wiskott-Aldrich综合征、May-Hegglin异常等可导致血小板生成或功能异常,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诊,治疗上以对症支持为主,必要时进行骨髓移植。 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苯、辐射等有害物质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需远离有害环境,必要时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波帕。 3、生理因素:女性月经期、妊娠期可能出现暂时性血小板减少,通常无需特殊处理,严重者可补充铁剂或维生素C。 4、外伤:严重外伤或手术可能导致急性血小板减少,需及时输注血小板或使用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 5、病理因素: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等疾病可导致血小板减少,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化疗、免疫抑制治疗或肝移植。 血小板减少的日常管理包括避免剧烈运动、使用软毛牙刷、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绿叶蔬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控制病情,预防出血风险。

  • 血小板减少症是什么原因

    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原因是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分布异常,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药物、手术或生活方式调整。血小板生成减少可能与骨髓疾病、药物影响或营养不良有关;血小板破坏增加常见于免疫性疾病、感染或药物反应;分布异常则多因脾功能亢进或肝硬化引起。 1、血小板生成减少: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会抑制血小板生成;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生素等也可能影响骨髓功能;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维生素B12或叶酸,会导致血小板生成障碍。治疗包括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骨髓移植、药物治疗或营养补充。 2、血小板破坏增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的;感染如病毒性肝炎、HIV等会加速血小板破坏;某些药物如肝素、奎宁等也会引起血小板减少。治疗包括使用免疫抑制剂、抗病毒药物或停用相关药物。 3、血小板分布异常:脾功能亢进或肝硬化会导致血小板在脾脏中滞留过多,减少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治疗可能包括脾切除手术、药物治疗肝硬化或改善肝功能。 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个性化方案,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关键,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并遵循必要时调整生活方式以支持治疗效果。

  • 血小板减少会有什么危害

    血小板减少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需及时就医治疗。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包括骨髓疾病、免疫系统异常、药物反应等,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手术等。 1、骨髓疾病是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之一,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治疗上,可以通过骨髓移植、化疗、放疗等方法进行治疗。骨髓移植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手段,化疗和放疗则适用于白血病患者。 2、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如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ITP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治疗上,可以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利妥昔单抗等药物来抑制免疫反应,增加血小板数量。 3、药物反应是血小板减少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癫痫药、抗肿瘤药等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治疗上,首先需要停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波帕、罗米司亭等。 4、输血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的紧急措施,特别是在血小板数量极低或出血严重时。输注血小板可以迅速提高血小板数量,减少出血风险。输血前需要进行血型匹配,确保输血安全。 5、手术治疗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要的,如脾切除术。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器官之一,脾切除术可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提高血小板数量。脾切除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ITP患者。 6、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改变也对血小板减少患者有益。饮食上,可以增加富含铁、维生素B12、叶酸的食物,如红肉、鸡蛋、绿叶蔬菜等,有助于促进血小板的生成。生活方式上,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出血风险。 血小板减少是一种需要高度重视的疾病,及时就医和正确治疗是关键。通过药物治疗、输血、手术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控制血小板减少的症状,降低出血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复查,调整生活方式,以促进康复。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能治好吗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通过规范治疗得到有效控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和破坏自身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引发出血倾向。 1、药物治疗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主要治疗手段。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提升血小板数量。免疫球蛋白通过阻断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短期内快速提升血小板水平。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波帕和罗米司亭可以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的血小板,适用于长期治疗。 2、免疫治疗适用于对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利妥昔单抗是一种单克隆抗体,通过清除B淋巴细胞来减少抗血小板抗体的产生。脾切除术可以去除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复发的患者。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和他克莫司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 3、手术治疗主要针对难治性患者。脾切除术是常用的手术方法,通过切除脾脏减少血小板的破坏,提升血小板数量。骨髓移植适用于严重病例,通过替换异常的免疫系统来根治疾病。血浆置换可以快速清除血液中的抗血小板抗体,短期内提升血小板水平。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患者应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严重出血并发症的发生。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能治好吗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以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部分患者可达到治愈目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免疫治疗和手术治疗。糖皮质激素是首选药物,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甲泼尼龙,可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长春新碱,适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可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常用于急性期治疗。对于难治性病例,脾切除术是有效的治疗选择,可减少血小板破坏。中药调理如黄芪、当归、三七,具有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饮食调理建议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和铁的食物,如红枣、菠菜、猪肝,有助于改善贫血症状。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减少出血风险。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可获得良好预后,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坚持治疗。

  • 血小板减少能活多久

    血小板减少的生存期因具体病因和严重程度而异,及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预后。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血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病因可能涉及免疫性疾病、感染、药物反应或骨髓问题。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常见病因之一,自身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血小板导致数量减少。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免疫球蛋白注射,或抗CD20单克隆抗体如利妥昔单抗。 2、感染如病毒性肝炎或HIV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需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抗病毒药物如干扰素或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可帮助控制感染,同时提升血小板水平。 3、药物反应如肝素或某些抗生素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停用相关药物后血小板数量通常恢复。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使用替代药物。 4、骨髓问题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白血病可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需针对性治疗。骨髓移植、化疗药物如环磷酰胺或靶向治疗药物如伊马替尼可用于改善病情。 5、生活方式调整对辅助治疗有帮助。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保持均衡饮食,增加富含铁和维生素B12的食物如红肉和鸡蛋,有助于改善血小板生成。 血小板减少的生存期与病因和治疗密切相关,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建议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调整治疗方案,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延长生存期并提高生活质量。

  •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怎么办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脾切除和免疫调节治疗,其病因主要与免疫系统异常导致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有关。药物治疗常用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脾切除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免疫调节治疗如利妥昔单抗可用于难治性病例。 1、药物治疗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首选方法。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抑制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通常作为初始治疗。免疫球蛋白通过阻断抗体与血小板的结合,快速提升血小板计数,适用于急性出血或手术前准备。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如艾曲波帕可刺激骨髓产生更多血小板,适合长期使用。 2、脾切除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依赖的患者。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切除后可减少血小板破坏,提升血小板计数。手术前需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手术耐受性,术后需注意感染预防和免疫接种。 3、免疫调节治疗用于难治性或复发性病例。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CD20单克隆抗体,可清除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的B细胞,改善病情。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也可用于调节免疫系统,减少血小板破坏。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预防出血和感染,提高生活质量。

  • 血小板减少紫癜怎么治

    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输注血小板和脾切除手术。药物治疗是首选,常用药物包括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促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可以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通常作为一线治疗。免疫球蛋白通过静脉注射,能够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适用于急性出血或手术前准备。促血小板生成素如艾曲波帕可以刺激骨髓生成血小板,适用于长期治疗。输注血小板主要用于严重出血或手术前紧急提升血小板数量。脾切除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通过切除脾脏减少血小板的破坏。 1、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紫癜的首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来提升血小板数量。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和地塞米松,通常需要长期服用并逐渐减量以避免副作用。 2、免疫球蛋白通过静脉注射,能够快速提升血小板数量,适用于急性出血或手术前准备。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阻断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破坏,通常在数天内见效。 3、促血小板生成素如艾曲波帕可以刺激骨髓生成血小板,适用于长期治疗。艾曲波帕通过激活血小板生成素受体,促进骨髓中的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通常需要持续服用数月。 4、输注血小板主要用于严重出血或手术前紧急提升血小板数量。输注血小板可以迅速提高血液中的血小板数量,但效果短暂,通常需要结合其他治疗手段。 5、脾切除手术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的患者,通过切除脾脏减少血小板的破坏。脾脏是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切除脾脏可以减少血小板的破坏,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谨慎选择。 血小板减少紫癜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是首选,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促血小板生成素是常用药物,输注血小板和脾切除手术适用于特殊情况。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定期监测血小板数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