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根据癫痫病因不同分成特发性癫痫和继发性(症状性)癫痫两大类.前者指这类患者的脑病并无可以解释症状的结构变化或代谢异常,而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症状性癫痫因于多种脑部病损和代谢障碍,如先天性疾病、产前期和围生期疾病(产伤是婴儿期癫痫的常见病因)、高热惊厥后遗、外伤、感染、中毒、颅内肿瘤、脑血管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癫痫检查
1.EEG、BEAM、Holter(脑电图、脑电地形图、动态脑电图监测):可见明确病理波、棘波、尖波、棘-慢波或尖-慢波.
2.如为继发性癫痫应进一步行头颅CT、头颅MRI、MRA、DSA等检查可发现相应的病灶.
3.癫痫与生化:癫痫与人体内各种化学物质有密切的关系,神经生物化学在分子水平上对阐明癫痫的发病机制有重要作用.
一、发作过程中大脑的生化变化
(1)癫痫发作过程中常伴有动脉氧分压、动脉二氧化碳分压、血糖、非脂化脂肪酸、ATP、铬、磷、谷氨酸盐、谷酰胺、乳酸盐、GABA等的异常变化.
(2)癫痫发作时需氧量增加,糖代谢加快,脑磷酸肌酸浓度降低,肌酸浓度升高.
(3)癫痫发作时脑内5-羟色胺降低、多巴胺含量减少、胆碱酯酶活性增强.
二、发作时大脑能量状态和代谢储备
发作开始大脑的葡萄糖含量迅速下降,两小时后糖原恢复正常.这与癫痫发作时血浆胰岛素浓度升高有关.癫痫全身发作开始几秒内肌酸浓度升高而磷酸肌酸浓度降低.发生缺氧、动脉低血压或低血糖时ATP浓度下降.
癫痫并不一定会有明确的病灶,因为引发癫痫的原因多种多样,部分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找不到明确的病理改变,但可能涉及遗传因素、神经活动异常等问题。需要结合病史、脑电图等多种检查手段判断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癫痫患者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尤其是原发性癫痫。这些患者的大脑结构可能并无明显病变,癫痫的发生是因为特定基因的突变或功能异常导致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而遗传因素并不总能通过常规影像学检查直接体现,这一类癫痫通常没有可见的病灶。对于这类患者,应及早在神经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基因检测,并通过药物控制,如丙戊酸钠、拉莫三嗪等抗癫痫药物。 2、环境及外部诱因 某些癫痫发作并不是由于脑部固定病灶引起,而可能是环境刺激的诱发结果。例如,光敏性癫痫患者在强闪烁光刺激下会发作,或长期睡眠剥夺、熬夜也可能成为癫痫的诱发因素。这类情况下,癫痫可能表现为功能性异常,而非结构性病灶。针对这类癫痫,建议患者避免诱发因素,保持规律作息,必要时配合药物如托吡酯进行预防。 3、功能性异常及病理隐匿 有些癫痫患者的大脑功能异常非结构性如特定的神经元异常放电,即使借助核磁共振或CT等检查,也可能看不到明确病灶。某些病灶可能因技术限制暂未被发现,比如极小的脑部皮质发育异常或微小的脑损伤,这会导致诊断困难。对于这类患者,脑电图尤其是长程视频脑电监测是一项重要筛查手段。治疗方面,可尝试调整药物剂量或联合药物治疗,如左乙拉西坦、卡马西平等。 4、其他可能的病因 少数癫痫还可能与全身疾病有关,例如糖尿病、肝性脑病等。这些疾病通过其他代谢或毒性机制影响大脑活动,从而导致癫痫发作,而影像学检查通常无法发现这些原因的直接病灶。对于这类继发性癫痫,需要首先针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同时配合对症用药。 癫痫是否存在病灶因人而异,诊断和治疗需依赖多种手段。若反复发作,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了解、影像学检查和脑电图监测明确诊断,并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减少发作频率,提高生活质量。
继发性癫痫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脑电图监测等方式治疗。继发性癫痫通常由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疾病、感染、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继发性癫痫的首选方法,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片200mg/次,每日2次、丙戊酸钠片500mg/次,每日2次、苯妥英钠片100mg/次,每日3次。药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剂量,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以确保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继发性癫痫,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前颞叶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手术需在专业医生评估后进行,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恢复情况,预防并发症。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减少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的摄入,避免情绪波动。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4、心理干预:继发性癫痫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家属的支持和理解也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5、脑电图监测:定期进行脑电图监测有助于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动态脑电图、视频脑电图等技术可更准确地捕捉癫痫发作的细节,为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日常饮食中可增加富含维生素B6、镁、钙的食物如全谷物、坚果、乳制品,有助于神经系统健康。适度进行有氧运动如游泳、骑自行车,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身体代谢。定期复诊,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癫痫大发作的临床表现包括意识丧失、全身强直性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呼吸暂停等症状。这种发作通常持续数分钟,随后患者进入昏睡状态。 1、意识丧失:癫痫大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失去意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这种情况可能由脑部异常放电引起,需及时就医进行脑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后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片、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控制病情。 2、全身强直性抽搐:患者会出现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表现为四肢僵直、躯干后仰。这种抽搐通常持续数十秒至数分钟,可能与脑部神经元异常兴奋有关。发作时需保护患者头部,避免外伤,同时进行药物治疗。 3、口吐白沫:癫痫大发作时,患者口腔分泌物增多,可能伴有白沫。这种情况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发作后可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片、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控制病情。 4、双眼上翻:患者双眼会向上翻动,表现为眼球固定、瞳孔散大。这种情况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需及时就医进行脑电图检查,明确诊断后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片、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控制病情。 5、呼吸暂停:癫痫大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短暂的呼吸暂停,表现为面色青紫、呼吸困难。这种情况与脑部异常放电有关,需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发作后可使用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片、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控制病情。 癫痫大发作患者需定期复查脑电图,调整药物剂量,同时注意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病情。
外伤性癫痫是指由头部外伤引起的癫痫发作,属于继发性癫痫的一种。这种癫痫通常由脑部损伤、脑组织瘢痕形成或神经元异常放电等因素引起,可能在外伤后立即发生,也可能在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外伤性癫痫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多种方式,具体方案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发作频率制定。 1、脑部损伤:头部外伤可能导致脑组织直接受损,神经元异常放电引发癫痫。常见的损伤类型包括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等。治疗上,轻度损伤可通过观察和康复训练改善,重度损伤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或修复脑组织。 2、脑组织瘢痕:外伤后脑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瘢痕组织对周围神经元产生刺激,导致异常放电。瘢痕性癫痫的治疗通常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卡马西平、丙戊酸钠和拉莫三嗪等。 3、神经元异常放电:外伤后神经元可能因缺血、缺氧或炎症反应而功能异常,导致癫痫发作。治疗上,除药物治疗外,还可通过神经调控技术如迷走神经刺激术或脑深部电刺激术进行干预。 4、感染风险:头部外伤后可能并发颅内感染,如脑膜炎或脑脓肿,感染进一步刺激神经元引发癫痫。治疗需针对感染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时控制癫痫发作。 5、代谢紊乱:外伤后患者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低血糖或酸碱失衡等代谢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诱发癫痫。治疗需纠正代谢紊乱,同时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发作。 日常护理中,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波动。饮食上,建议选择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鱼类、坚果和绿叶蔬菜,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或游泳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或头部撞击。定期复查和遵医嘱用药是控制癫痫发作的关键。
颞叶癫痫可通过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药物治疗,通常与脑部损伤、遗传因素、感染、肿瘤或脑血管异常等原因有关。 1、丙戊酸钠:丙戊酸钠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包括颞叶癫痫。常用剂型为片剂或糖浆,成人初始剂量为每日500mg,逐渐增加至每日1000-2000mg,分次服用。儿童剂量需根据体重调整,通常为每日20-30mg/kg。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避免与其他肝毒性药物联用。 2、卡马西平:卡马西平是治疗部分性癫痫发作的首选药物之一,尤其对颞叶癫痫效果显著。常用剂型为片剂,成人初始剂量为每日200-400mg,逐渐增加至每日600-1200mg,分次服用。儿童剂量为每日10-20mg/kg。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常规,警惕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 3、拉莫三嗪:拉莫三嗪是一种新型抗癫痫药物,适用于部分性癫痫和全面性癫痫的治疗。常用剂型为片剂,成人初始剂量为每日25mg,逐渐增加至每日100-200mg,分次服用。儿童剂量需根据体重调整,通常为每日1-2mg/kg。用药期间需警惕皮疹等过敏反应,避免与丙戊酸钠联用。 4、奥卡西平:奥卡西平是卡马西平的衍生物,具有相似的抗癫痫效果,但不良反应较少。常用剂型为片剂,成人初始剂量为每日600mg,逐渐增加至每日1200-2400mg,分次服用。儿童剂量为每日20-30mg/kg。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警惕低钠血症的发生。 5、左乙拉西坦:左乙拉西坦是一种广谱抗癫痫药物,适用于多种类型的癫痫发作,包括颞叶癫痫。常用剂型为片剂或口服液,成人初始剂量为每日500mg,逐渐增加至每日1000-3000mg,分次服用。儿童剂量为每日20-40mg/kg。用药期间需监测精神状态,警惕情绪波动等不良反应。 颞叶癫痫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注意饮食均衡,避免摄入过多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定期复查,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癫痫发作频率。
癫痫病可能由遗传因素、脑部损伤、感染、代谢异常、脑血管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进行干预。 1、遗传因素:部分癫痫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史,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神经元异常放电。针对遗传性癫痫,通常采用抗癫痫药物如卡马西平片200mg/次,每日2次、丙戊酸钠片500mg/次,每日1次等进行控制,同时需定期监测药物效果及副作用。 2、脑部损伤:脑外伤、脑肿瘤、脑卒中等疾病可能损伤脑组织,引发癫痫。脑部损伤相关癫痫可能与神经元修复异常、炎症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抽搐、意识丧失等症状。治疗包括使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片100mg/次,每日3次,必要时需进行手术切除病灶。 3、感染: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炎、脑膜炎等可能导致脑组织损伤,诱发癫痫。感染相关癫痫可能与病原体直接损伤或免疫反应异常有关,通常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等症状。治疗需针对感染源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同时配合抗癫痫药物如拉莫三嗪片25mg/次,每日2次进行控制。 4、代谢异常:低血糖、低血钙、电解质紊乱等代谢问题可能影响神经元功能,导致癫痫发作。代谢异常相关癫痫可能与能量供应不足、离子通道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乏力、心悸、抽搐等症状。治疗需纠正代谢异常,如补充葡萄糖、钙剂等,同时监测电解质平衡。 5、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可能损伤脑组织,引发癫痫。脑血管疾病相关癫痫可能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缺血再灌注损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偏瘫、失语、抽搐等症状。治疗需控制脑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如使用降压药、抗凝药等,必要时进行血管介入手术。 癫痫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酒精等,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身体状态,定期复查和遵医嘱用药是控制病情的关键。
癫痫持续状态可通过紧急医疗干预、药物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预防并发症和长期管理等方式处理。癫痫持续状态通常由脑部疾病、药物中断、感染、代谢紊乱和创伤等原因引起。 1、紧急医疗干预:癫痫持续状态是一种危及生命的急症,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期间,确保患者安全,移除周围危险物品,避免患者受伤。保持患者侧卧位,防止误吸呕吐物或分泌物。 2、药物治疗:快速控制癫痫发作是治疗的关键。首选药物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如地西泮注射液10mg/2ml静脉注射,或咪达唑仑注射液5mg/5ml肌肉注射。若无效,可选用苯巴比妥注射液200mg/2ml或丙戊酸钠注射液400mg/4ml。 3、维持生命体征稳定:癫痫持续状态可能导致呼吸抑制、低氧血症和循环衰竭。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必要时给予吸氧、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维持呼吸道通畅和氧合。 4、预防并发症:长时间癫痫发作可导致脑水肿、代谢性酸中毒和横纹肌溶解。需定期监测电解质、血糖和肾功能,及时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静脉补液和利尿剂有助于预防脑水肿和肾功能损害。 5、长期管理: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需进行详细的病因学检查,如脑电图、头颅MRI和血液检查。根据病因制定长期治疗方案,如抗癫痫药物调整、手术干预或生酮饮食。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和药物副作用。 癫痫持续状态患者需注意饮食调节,避免高糖、高脂和刺激性食物,增加富含维生素B6、镁和钙的食物,如全谷物、坚果和绿叶蔬菜。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情绪状态,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和潜在危险活动。日常护理中,家属需学会识别癫痫发作的早期症状,掌握急救技能,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
癫痫病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控制,但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因人而异。癫痫通常由遗传因素、脑部损伤、感染、代谢异常、脑血管疾病等原因引起。 1、遗传因素:癫痫可能与家族遗传有关,基因突变或遗传倾向会增加患病风险。治疗上以抗癫痫药物为主,如卡马西平片200mg/次,每日2次、丙戊酸钠片500mg/次,每日2次、拉莫三嗪片50mg/次,每日1次。日常需避免诱发因素,如熬夜、饮酒。 2、脑部损伤:脑外伤、脑肿瘤等可能导致癫痫发作。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脑肿瘤需手术切除,脑外伤需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同上,同时需定期复查脑电图。 3、感染因素:脑炎、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发癫痫。治疗以抗感染为主,如使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抗癫痫药物需在感染控制后继续使用,预防复发。 4、代谢异常:低血糖、低钙血症等代谢异常可能诱发癫痫。治疗需纠正代谢紊乱,如补充葡萄糖或钙剂。抗癫痫药物需在代谢稳定后使用,同时监测电解质水平。 5、脑血管疾病:脑梗死、脑出血等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癫痫。治疗以改善脑循环为主,如使用阿司匹林片100mg/次,每日1次、氯吡格雷片75mg/次,每日1次。抗癫痫药物需在脑血管疾病稳定后使用,预防复发。 癫痫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刺激性食物,如咖啡、浓茶。适量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脑电图和血药浓度,调整药物剂量。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有助于减少发作频率。
癫痫病发作时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受伤、记录发作时间、避免强行约束、及时就医等方式急救。癫痫发作通常由脑部异常放电、脑损伤、遗传因素、感染、代谢异常等原因引起。 1、保持通畅:癫痫发作时,患者可能出现意识丧失和抽搐,此时需迅速将患者头部转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阻塞呼吸道。同时,松开衣领和腰带,确保呼吸顺畅。不要强行将物品塞入患者口中,以免造成牙齿或口腔损伤。 2、防止受伤:癫痫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因抽搐而撞到周围物体,导致受伤。应迅速将患者周围的硬物移开,并在其头部下方垫上柔软物品,如衣物或枕头,以减少头部撞击的风险。避免强行按压患者的肢体,以免造成骨折或肌肉拉伤。 3、记录时间:癫痫发作时,记录发作的起始时间和持续时间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如果发作时间超过5分钟,或短时间内多次发作,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4、避免约束:癫痫发作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剧烈的抽搐和肢体活动,此时应避免强行约束患者的肢体。强行约束可能导致患者受伤或加重病情。应保持冷静,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等待发作自然结束。 5、及时就医:癫痫发作后,患者可能会感到疲倦、意识模糊或头痛,此时应让其安静休息。如果发作频繁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进行脑电图、核磁共振等检查,明确病因并调整治疗方案。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钠片、卡马西平片、苯妥英钠片等,以控制病情。 癫痫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熬夜、饮酒、情绪波动等。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坚果、鱼类等,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健康。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可增强体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和遵医嘱用药是控制癫痫的关键。
癫痫反复发作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生活方式调整、心理疏导和定期随访等方式控制。癫痫通常由遗传因素、脑部损伤、感染、代谢异常和脑肿瘤等原因引起。 1、药物治疗:抗癫痫药物是控制癫痫发作的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丙戊酸钠片剂,500mg/次,每日两次、卡马西平片剂,200mg/次,每日三次和拉莫三嗪片剂,50mg/次,每日两次。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肝功能。 2、手术干预: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可能是一种选择。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前颞叶切除术和胼胝体切开术。手术需在专业神经外科医生评估后进行,术后需密切观察并继续药物治疗。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暴饮暴食。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整体健康状况。 4、心理疏导:癫痫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疏导和支持非常重要。可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5、定期随访:癫痫患者需定期到医院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和药物副作用。随访内容包括脑电图检查、血药浓度监测和临床症状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癫痫患者应注重饮食均衡,增加富含维生素B6、镁和钙的食物如全谷物、坚果和乳制品。适度运动如游泳、太极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和心理状态。护理方面,家属需了解癫痫发作时的急救措施,避免患者受伤,同时给予情感支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