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未满18岁为什么不能打新冠疫苗 打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

发布时间: 2021-08-30 13:51:03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相信大家也都注意到接种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里大部分地区都有表示新冠疫苗接种对象是18至59岁的易感人群,这就让大家比较好奇新冠疫苗为什么18岁以下不能打,儿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吗,那么接下来大家就随小编一起了解看看~

未满18岁为什么不能打新冠疫苗 打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

新冠疫苗为什么18岁以下不能打

由于新冠疫苗研发的速度比较快,其他年龄段人群需要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年龄太小的和年龄过大的人暂时不适合接种可能是临床实验不足,不确定因素较多,需要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数据披露,明确是否后续能够接种。

儿童打新冠疫苗安全吗

通常情况下,疫苗从开始研发到最终上市需要至少几年时间,由于今年因情况特殊,新冠疫苗从研发到上市大概只需一年时间。新冠疫苗接种有医学专家认为,目前儿童不是优先接种新冠疫苗的对象,多地也明确表示,新冠疫苗接种对象是18至59岁的易感人群。为了更快的上市,新冠疫苗研发在早期只选择成年人作为3期临床试验对象,即使是普通疫苗也是先从成人验证安全性,所以儿童应该先不要接种新冠疫苗。

建议儿童先不要接种新冠疫苗,不代表新冠疫苗的安全性有问题。中国新冠疫苗的安全性已经得到证实,此外,和所有的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成人或者儿童的疫苗一样,新冠疫苗有轻微不良反应是正常的,包括头痛发热、接种部位局部的红晕或出现硬块、咳嗽、食欲不振呕吐、腹泻等。

目前全球的新冠病毒感染很严峻,因此为了控制疫情的蔓延,加快疫苗在临床的应用,疫苗的临床试验仅限于成年人,但随着疫苗更广泛的应用,很快就会做做儿童的临床研究。一旦儿童的临床试验得到有效的数据,相信不远的将来,新冠疫苗也会应用到儿童。而疫苗的安全性也是临床研究的一项最主要的数据之一。

换句话说,一旦疫苗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儿童,那么,和目前应用于儿童的疫苗一样,安全性也一定是值得信赖的。

18岁以下、60岁以上年龄组疫苗临床试验进展如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负责人曾益新此前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对18-59岁重点人群、感染风险比较高的人群;

第二步,根据疫苗供应保障能力的提升情况,将逐步扩大到高危人群接种,也就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容易发生重症的人群,主要包括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第三步,再扩大到全人群接种。

封多佳透露,18岁以下年龄组疫苗的三期临床也已在进行中。

封多佳:从我们国家的灭活疫苗的临床情况来看,它涉及到了不同年龄组的划分,在实验阶段设计的过程当中都包含在里边。根据实验的设计安排的不同年龄组,比如18岁以下的年龄组的试验是压茬进行的,现在三期临床也已经开始正在进行,我们要等试验全部完成。

未满18岁为什么不能打新冠疫苗 打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

专家推断,新冠病毒的人群免疫力阈值在70%左右,这对疫苗接种率提出要求。封多佳解释说,这个阈值与疫苗保护效力和疫苗的接种率呈正比,当人群中的接种率达到非常高的程度的时候,就会建立起免疫屏障。

封多佳:卫健委专家正在编制《新冠疫苗免疫接种策略》,根据卫建委专家推断,我国新冠病毒人群免疫力应该覆盖在70%左右的人群接种疫苗,有可能建立比较稳固的群体免疫屏障。

对有人抱着“我不打没事,别人打了我就免疫了”的想法和心态,封多佳认为并不可取,在他看来,“应接尽接”新冠疫苗是对自己和家人健康负责,更是阻断新冠病毒的有效方式。

封多佳:我们应该应接尽接,积极踊跃的投入其中。这样才能够尽快在人群中建立免疫屏障。广大接种者对我们的疫苗应该有充分信心,中国的疫苗是世界先进水平、世界一流水平,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未满18岁为什么不能打新冠疫苗 打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打新冠疫苗的注意事项1、接种前注意事项

接种前,应提前了解新冠疾病、新冠疫苗相关知识及接种流程;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好好休息,让身体保持在一个较好的生理状态,最好不要空腹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部位为上臂三角肌,建议穿方便穿脱的宽松衣服;按组织接种人员通知携带身份证、手机等物品,佩戴好口罩前往。

2、接种时注意事项

全程佩戴口罩,按接种点标识有序排队,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向医生主动提供自己健康状况,近期服用的药物信息,并如实填写知情同意书;如果接种部位有伤口,尽量避开伤口选择另一侧接种。

3、接种后注意事项

接种完毕,需在接种点留观30分钟;止血棉签丢入医疗垃圾桶或黄色医疗废物垃圾袋中。等在接种点留观区观察30分钟,无不适症状后才可以离开接种点;接种当日注射部位保持干燥并注意个人卫生;如果出现持续发烧等现象,应及时就医并向接种单位报告。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

精彩问答

  • 手脚冰凉头上发热是新冠肺炎的症状吗

    手脚冰凉头上发热可能是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之一,但不能据此确诊,因为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因个体差异而异,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及发热等,其他疾病如普通感冒、流感等也会出现类似症状,建议进行体温测量,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物,同时多喝热水促进代谢,若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其他伴随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 变异的新冠肺炎会引起咳嗽发烧吗

    变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有可能引起咳嗽、发烧的表现。对于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普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表现有很大的相似性,也会导致咳嗽、发烧等相关的症状,而且上述症状是比较常见的表现。重症的变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也能够引起呼吸衰竭、休克等相关并发症,可以危及生命。对于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来讲,传播的方式也和普通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相似,可以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飞沫气溶胶传播等相关的传播方式进行传播。所以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护,比如需要注意疫情期间尽量不要去人多的场所,密闭的场所,注意个人卫生,还需要注意外出时佩戴口罩。接种新冠疫苗对于预防变异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可能也是有帮助的。

  • 新冠肺炎治愈后又干咳嗽怎么办

    鼻子不通气不一定是新冠肺炎的征兆,患者出现鼻子不通气有可能是感冒、鼻炎、鼻窦炎、鼻甲肥大等原因引起的,会出现鼻腔内分泌物增多、打喷嚏、头晕头痛、鼻子不通气等症状。在病毒扩散期间出现鼻子不通气,最好到医院进行核酸检测和鼻腔拍片检查来判断病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治疗,在用药期间最好用生理盐水来清洗。

  • 新冠肺炎预防措施有哪些

    现在预防新冠病毒较好的方式是佩戴口罩,生活中做到勤洗手,外出返回家中,餐前便后,摸完手机后等情况下,要及时洗手,使用肥皂,或者抑菌洗手液,按照洗手的7大准则进行。有条件的话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不需要过度担心。

  • 2岁儿童新冠肺炎症状表现是什么

    2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浑身乏力,鼻塞,流鼻涕,干咳等。大部分感染者发病一周后会出现呼吸困难,比较严重的感染者,会快速发展为急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以及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脓毒性休克,出凝血功能障碍。 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病毒肺炎感染者,在整个病程中会出现中低热的症状,甚至没有明显的发热症状。目前儿童病例还比较少,症状也比较轻清,一般一周后都可以恢复。儿童年龄比较小,病情变化快,因此患病后容易症状加重,需要及时就诊和治疗,避免引起并发症。

  • 什么是新冠肺炎治疗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这种疾病在临床上是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的,平时的时候应持续的给吸氧,如果做雾化的话,尽量把氧流量开大。建议最好到正规的医院,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平时尽量外出。为确定原因,最好到正规医院做检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新冠肺炎初期腹泻症状表现是什么

    新型肺炎在发病初期,可能会存在腹泻症状,但主要以呼吸道系统症状为主,比如咳嗽、咽痛、发热、呼吸困难等,只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腹泻。新型肺炎在感染之后,如果身体抵抗力比较强,只会出现轻微的乏力、发热现象,并没有明显肺炎的症状。 如果患者身体虚弱,抵抗能力低,并伴有基础性疾病,在发病之后就会出现明显的症状。随着病情发展,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呼吸窘迫综合征,严重时会出现脓毒症性休克,对身体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的症状,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

  • 新冠肺炎的症状会引起什么症状

    此次新冠肺炎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所引发的,它的症状是有剧烈的干咳,发热,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皆是从确诊病例中总结得知。该病毒是人类流行病学史上的第7种冠状病毒。需要做好的防护主要是有戴口罩,勤洗手,勤通风。有条件的话还是去医院检查一下,不需要过度担心。

  • 新冠肺炎抗体检测多长时间出结果?

    新冠病毒抗体一般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出结果,但是,根据每一个医院试剂的不同,检测的时间,可能会有所区别,一般在24小时之内,都会出结果。 还要结合患者的核酸检测,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来综合诊断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如果患者14天之内,到过疫区或者和诊断了新冠肺炎的患者有密切接触史,出现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喘,抗体是阳性,就可以诊断感染了新冠肺炎。

  • 疫苗能治新冠肺炎吗

    目前没有哪一种疫苗能够治疗新型肺炎的,而且对于新型肺炎也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所以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只能够进行对症治疗和隔离,如果病情不是特别的严重,一般也是可以治疗好的,但情况严重的患者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所以平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尽量不要与他人过多接触。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