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顾名思义,就是尿液中出现蛋白质。由于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健康人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每日蛋白质排出量小于150mg。当尿液中蛋白质增多时,往往提示肾脏损伤,所以尿蛋白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
专家提倡,民众应该养成定期监测尿蛋白的习惯,以便及时发现疾病信号,监测疾病治疗效果。如何检测尿蛋白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6种方法。
一、观察尿液
蛋白尿常表现为泡沫尿,即尿液中泡沫增多,形似啤酒泡沫,且长时间不易消散。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患者就是在发现尿液泡沫增多之后而去医院就诊,结果发现了蛋白尿,被确诊为慢性肾脏病。
但是,不止蛋白尿,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尿液泡沫增多,如排尿过急、排尿位置高、泌尿系统感染、尿液浓缩(出汗多、喝水少、腹泻等)、尿糖增多等。所以,通过观察尿液的方法来判断蛋白尿,准确性低,只能作为怀疑蛋白尿的依据,不能用来确诊蛋白尿。
二、尿蛋白试纸
尿蛋白试纸是用于做蛋白尿测定的试纸,适合家用,操作简单,无需医生指导,使用者根据操作说明书,即可测试尿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以及尿蛋白含量等级。
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步,留取清洁的中段尿;第二步,将尿液放置5~10分钟后,把试纸浸入尿液中,约2秒后取出试纸;第三步,30秒后将试纸上的颜色与色卡做对比,根据颜色深浅读取数值。
但是,使用尿蛋白试纸只能做定性检测,也就是只能判断尿液中是否存在尿蛋白,无法判断尿蛋白的具体数量,而且容易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不能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依据,也不适合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
三、尿常规检查
尿常规检查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也是常规体检的必查项目,其中就包括尿蛋白检查。如果尿液中发现蛋白质,则结果呈阳性,用“+”表示,按照尿蛋白数量从少到多可以分为四个等级,即从1个“+”到4个“+”,弱阳性用“+-”表示。
尿常规检查也属于定性检查,准确定也不算高,不作为衡量尿蛋白准确含量的指标,也不能准确诊断。如果尿蛋白检查结果呈阳性,需要进一步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
四、24小时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叫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是判断尿蛋白含量多少的“金标准”,通过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来测定尿蛋白的含量,进而计算出24小时内尿蛋白总量。
具体方法是:把早上第一次小便排干净,从第二次小便开始留尿,记录第一次小便的时间,直到第二天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将这24小时内的全部尿液放到同一个容器中,均匀混合,然后取出10~20毫升的尿液,拿到医院化验。若24小时尿蛋白总量超过3.5g/d,为大量蛋白尿,一般多见于肾病综合征或者严重肾病。
一般情况下,肾病患者进行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评价治疗效果,都是以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参考标准。
五、尿蛋白电泳
尿蛋白电泳,是将尿蛋白按其分子量大小、顺序分为不同组分,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一种试验,可以分析尿中蛋白成分的分子量范围,分辨出选择性蛋白尿和非选择性蛋白尿,为肾脏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对于病情复杂的患者,需要通过尿蛋白电泳检查,确定肾脏损伤的具体位置,为更好治疗提供指导。
六、尿蛋白肌酐比
尿蛋白与肌酐比值测定,是监测尿蛋白排出情况的一种新的可靠方法,可以反应人体一天的尿蛋白量,其正常范围是0.10~0.20,准确性较高,临床主要用于观测肾病患者尿蛋白定量。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留取标本比较繁琐,而且幼儿配合度不高,留尿困难,结果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影响检测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尿蛋白肌酐比能够替代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用于评估病情、评价用药效果以及评定临床预后。
综上所述,以上六种常用的尿蛋白测定方法,均有其适用人群和应用场景,具体选择哪一种,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只有在肾脏实质系统肾小球、肾小管吸收系统等才会导致蛋白从尿液当中露出,在尿常规检查当中发现尿蛋白阳性,患者必要时去肾内科进行就诊检查,以排除其他慢性肾病如肾炎综合征,肾病综合征等情况,而肾结石引起的肾盂积水需要去泌尿外科积极就诊,结石导致积水出现的尿路梗阻,必须进行及时解除,否则积水加重会影响肾功能。肾结石引起肾积水不会出现尿蛋白,肾盂积水主要是由肾盂内部或肾盏就是集合系统,也就是尿路上皮系统导致病变,不会引起尿蛋白的变化。
在临床上面是有很多的临床类型,如果检查发现有蛋白尿、血尿,不一定就是慢性肾炎,一般慢性肾炎患者除了有血尿、蛋白尿外,还会出现血压升高,有水肿出现,也会出现肾功能不全,所以针对患者血尿、蛋白尿,还要进一步寻找原因,要进行肾小球肾炎的分类,有些可能是与急性肾炎有关系,有些可能就是隐匿性肾炎,还有一些就是肾病综合征。所以血尿、蛋白尿一定需要进行相应的检查,只有符合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以后,才能是慢性肾炎,如果不符合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就考虑是其他肾小球肾炎。
在临床上面蛋白尿往往反应有肾脏疾病,如果将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控制在0.3克以下,往往对肾脏功能影响就不是很大,一般尿蛋白越多,对肾脏功能影响就越大。因为蛋白尿本身具有肾毒性,长期大量蛋白尿从肾小球滤过以后,经过肾小管,就会对肾脏产生一定的毒性作用。所以我们将尿蛋白控制在这样一个水平,往往算是临床治愈,当然对肾功能影响大的除了有尿蛋白以外,血压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针对慢性肾脏疾病,我们既要控制尿蛋白,还要控制血压,只有这样肾功能下降前进的速度就会明显降低。
在临床上面很多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以后,并没有尿蛋白的存在,一般相对于有尿蛋白的患者来说,没有蛋白尿的患者如果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病情相对是比较好的。因为蛋白量是促进肾脏疾病恶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一般尿蛋白越多,尿蛋白的时间越长,那么肾功能受损就越严重,肾功能受损就会越快。所以针对有蛋白尿的患者,一定要积极地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患者的尿蛋白,一般没有尿蛋白的患者如果出现肾功能不全,大多数是与小管间质性疾病有关系,因为损伤的主要是以肾小管、肾间质为主,而肾小球损伤就相对来说比较轻,这样就不会出现尿蛋白。
原发性高血压有可能引起蛋白尿现象发生。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如果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会引起肾功能的损害,这种损害的早期表现就是蛋白尿现象发生。如果这种肾功能损害的现象没有及时地治疗并且血压继续处于偏高状态,肾功能损害会进一步加重,导致肾功能衰竭或者尿毒症现象发生,抽血化验肌酐进行性升高。这种原发性高血压引起的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的现象可以有效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及时发现高血压,及时降压药治疗,同时配合坚持锻炼、低盐饮食、保持睡眠良好。
对于长时间蛋白尿是肾炎比较典型的一个表现,但并不是所有的持续性尿蛋白都是由肾炎引起的,有一种情况叫体力性尿蛋白,这种情况也可以出现持续的尿蛋白,建议患者应该做进一步的检查
选择性的蛋白尿提示肾脏出现了损害。 正常人尿液中是很少含有蛋白质。选择性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膜,对血浆中各种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滤过的状态,通常漏出来的只有中小分子量的蛋白质从尿中排出,说明肾脏的损害较为轻微。 非选择性的蛋白尿是指肾小球滤过膜的选择性差,不管是大分子,还是中分子、小分子的蛋白质都能够漏出来。因此如果出现非选择性蛋白尿,说明肾脏的损害比较严重。
出现蛋白尿的情况可能是由于肾脏疾病导致的,当其疾病治愈后,蛋白尿也就随之消失,肾病导致的尿蛋白容易反复。用“益肾清利,疏滞泄浊,扶正祛邪”的中药治疗,日常要注意控制食盐量,避免食用油脂性过强的食物。如果长期如此的话,最好还需要检查一下是否严重。
一般在出现蛋白尿的情况下,首先是需要控制饮食的。可以多吃一些低蛋白的食物。可以食用鸡蛋,牛奶,瘦肉,鱼肉等食物。并且对于肾功能不全较严重的情况,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药物干预等治疗方式治疗的。有什么问题去正规医院做个检查,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可能是存在肾脏方面的疾病可能性比较大,应该及时的去医院做一下肾功能检查和B超检查来确定一下,如果患有肾脏疾病的话,可能存在肾炎,肾囊肿等疾病。既然是可以选择口服药物来保守治疗的。为确定原因,最好到正规医院做检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