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最怕什么呢 保护肝脏要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 2021-08-19 15:35:4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肝、心、胃、肺、肾五脏健康,就该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细节做起。肝脏、心脏、胃、肺、肾脏承担的工作不同,只有知道各个器官怕什么,才能更好地保护它们。

五脏最怕什么呢 保护肝脏要注意什么

肝脏怕胖:肥胖容易引起脂肪肝,严重者会引发肝纤维化,继而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所以,人们应避免多吃油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难以消化,会加重胃肠道负担,诱使肝炎发作,还会使难以分解的脂肪在肝脏内堆积,演变为脂肪肝。

专家建议:应该均衡饮食,少吃油腻、煎炸的食物,每天保证6-8个小时的睡眠,戒除熬夜等陋习。限制饮酒量,提高健康意识,不要拿生命开玩笑。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大多数药物都需要经肝脏代谢,由此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也很高。所以,使用药物时应注意其不良反应,不要擅自用药。

心脏怕累:中青年猝死事件频频见诸媒体,过度劳累是心脏的头号天敌。心源性猝死不是一时造成的,长期作息不规律,以及压力过大、抑郁或情绪波动、肥胖、大量抽烟喝酒等,都可能引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等急性病变,也会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或使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心肌氧耗量明显增加,出现急性心肌缺血,从而发生猝死。

专家建议:对心脏来说,健康的生活方式无比重要。每天应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心态、饮食宜清淡、戒烟限酒、适量运动。不得不熬夜时,要定时起身运动,熬夜后注意补充果蔬、蛋白质。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要坚持规范用药,定期体检及做心脏专项检查,建议30-45岁的人群每年做1次,45岁以上者每年2次。

胃怕生冷:对于胃来说,“冷”是最难接受的。一旦胃受到冷空气或冷食的刺激,就容易收缩痉挛,出现胃部绞痛、腹泻等不适。夏天即将到来,不少人喜欢吃雪糕、喝冰镇饮料来解暑,虽然当时感到凉爽了,胃却遭了殃。冷饮大量进入胃肠道后,不仅会导致胃肠道血管骤然收缩,血流量减少,引起胃肠道痉挛性收缩,还会干扰胃肠的正常蠕动,导致消化功能失调,影响消化液分泌。如果此时再吃些不易消化的食物或不干净的路边摊,就会对胃肠形成双重刺激。

专家建议:要想让胃舒服,就要尽量“讨好”它。除了保证三餐规律、每餐八分饱、细嚼慢咽等健康的饮食习惯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代谢速度加快,体内的钠、钾等电解质流失较快,所以应保证营养均衡,蛋白质的摄入不可减少,要适当吃些鱼类、瘦肉、鸡肉、蛋、奶制品、豆制品,同时要多吃新鲜果蔬;夏季出汗较多,胃口不佳时,最好吃些汤粥类食品,如绿豆汤、百合粥等,既能防暑清热,又能解毒开胃。

肺怕差环境:肺对环境的要求很高,清新的空气是它的最爱。在尾气密集、烟味弥漫的环境内待太久,肺就会提出抗议。肺本身有一套很完善的自净体系,即使是直径小于2微米的颗粒也会被吸入,被肺泡的巨噬细胞吞噬,并最终经呼吸道随痰排出体外。但如果持续大量吸入颗粒物,肺这道防御屏障就会慢慢变得脆弱。过多的可吸入颗粒物沉淀,会降低肺吸入氧气的能力,使肺泡中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生存能力下降,导致肺排除污染物的能力下降。

专家建议:养肺最好的一招就是积极补水。每天主动喝6-8杯水,其中晨起一杯水最为重要,因为经过一夜的睡眠,排尿、皮肤蒸发及口鼻呼吸等,已使不少水分流失,人体已经处于缺水状态,小支气管内的痰液已变得黏稠不易咳出,清晨饮水可缓解呼吸道缺水情况。另外,戒烟很关键,烟性属“火”,最易灼伤肺之津液。早上起床后可找一处空气清新的地方做做深呼吸。饮食上,多吃些富含维生素的果蔬,多吃些滋阴清热的食物,如银耳和秋梨。中医更有“常笑宣肺”一说,笑能让人心气平和,对肺好处多多。最后,雾霾天一定不能大意,坚持佩戴口罩出门。

肾脏怕熬夜和憋尿:熬夜会损伤肾脏,因而一些长期熬夜、工作压力大、爱喝浓茶和咖啡的人,肾脏很容易出问题。

工作、学习一忙起来,很多人都出现过憋尿情况,其实对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会繁殖细菌,细菌会经输尿管逆行到肾,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这类感染一旦反复发作,会引发慢性感染,不易治愈。

专家建议:注意休息,若出现一些症状,如长期贫血、腰痛等,应及早就医。另外,不管有无尿意,都应增加排尿次数,最科学的做法是每小时排1次尿。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
脂肪肝是一种发病率非常高的疾病,它的发生于我们的日常饮食息息相关,主要是由于过多脂肪堆积肝脏内部而造成的,所以为了避免脂肪肝的发生,患者一定...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肝脏低密度就是脂肪肝吗

    肝脏低密度是脂肪肝,脂肪肝是脂肪沉积在肝内,做磁共振或者是CT检查能发现密度减低的症状。当大部分肝都出现了低密度影,表明脂肪肝比较严重。比较轻微的脂肪肝通过饮食和运动,会消耗肝脏里面堆积的脂肪,不会出现肝脏的低密度,去做CT的检查,肝脏恢复了正常的密度。患者需要定期的去医院做复查,判断恢复的情况以及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

  • 重度脂肪肝吃什么食谱

    脂肪肝和饮食关系密切,很多脂肪肝都是吃出来的,如吃的过多导致肥胖,长期喝酒、糖尿病等都与脂肪肝的发生关系密切,同时禁食、过分节食或其他快速减轻体重的措施可引起脂肪分解短期内大量增加,消耗肝内谷胱甘肽(GSH),使肝内丙二醛和脂质过氧化物大量增加,损伤肝细胞,导致脂肪肝。还有营养不良导致蛋白质缺乏也是引起脂肪肝的重要原因,多见于摄食不足或消化障碍,不能合成载脂蛋白,以致甘油三酯积存肝内,形成脂肪肝。多吃青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不吃零食,睡前不加餐。

  • 脂肪肝会导致胆红素高吗

    脂肪肝可以并发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因此,如果引起肝功能异常,可以出现胆红素的升高。脂肪肝任由其发展可以逐渐转化为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要高度的重视。目前主要是以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以及应用保护肝细胞、降脂、抗氧化的药物。在饮食中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尤其控制动物性脂肪的摄入,多吃一些蔬菜和水果,积极的进行户外运动。脂肪肝属于一种可逆性的疾病,通过积极的治疗后,预后一般比较好。(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 脂肪肝的患者如何运动

    脂肪肝的患者,尤其是像肥胖的脂肪肝,合并肥胖的这部分患者,运动方式建议每天步行在一万步以上,一周20分钟以上的慢跑,每天运动能持续40分钟以上去燃烧脂肪,另外也建议合并肥胖的患者去减肥,主张像轻断食这样的方式去减肥,还会更有效。

  • 脂肪肝反胃想吐是怎么回事

    脂肪肝的主要原因有:第一,平时的饮食过于肥甘厚腻,而且加上少运动,就容易出现脂肪肝;或者是由于饮酒,长期饮酒也会引起脂肪肝的;第三就是高脂血症,它也会引起脂肪肝。脂肪肝一般情况是没有症状的,但是重度脂肪肝有可能也会出现肝区的疼痛,或者反胃、呕吐、恶心等症状,所以建议去检查一下肝功能,以及做上腹部的CT,看一下脂肪肝是属于什么样的程度,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 脂肪肝的表现症状有哪些

    脂肪肝大部分患者起病比较隐匿,发病是缓慢的,一般是没有特殊的症状。有少数患者会出现乏力,右上腹疼痛不适,以及便秘、睡眠障碍等症状,有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肝脏的肿大,极少数患者还可以出现脾脏肿大。脂肪肝如果发展到肝硬化,症状跟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症状是相似的,比如可以出现腹水、肝掌、蜘蛛痣、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消瘦等症状,所以出现脂肪肝一定要从饮食以及生活习惯上来进行调节。

  • 脂肪肝患者饮食应注意些什么

    脂肪肝患者饮食注意:第一、要结合自己的日常活动量,来决定自己的饮食量,就是如果不是经常运动的人,过量的吃东西,尤其是淀粉,比如大米、面粉吃多了,就会导致肝脏储存的糖原过剩,所以吃东西主要是饮食要合适。第二、油腻、油脂比较重的食物,尽量少吃或者不吃。第三、酒类,尤其是红酒和啤酒含有能量的东西,有含有糖分的东西也要少吃。

  • 脂肪肝对身体会产生哪些严重后果

    脂肪肝对身体会产生的严重后果如下:绝大部分的脂肪肝是单纯性的脂肪肝,它的预后是比较好的,经过生活方式的转变,比如说节食、健身这些,是能够痊愈的。但是,如果人体一旦出现肥胖,出现脂肪肝,还不注意改变生活方式的话,那么预后也是很严重的,脂肪肝会进一步的发展,会出现脂肪性的肝炎,会出现脂肪肝的纤维化。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还可能会出现脂肪肝的肝硬化,甚至还会因为脂肪肝而出现肝癌。

  • 脂肪肝通过按摩能减掉吗

    脂肪肝它形成的原因有几点,第一个是喜吃肥甘厚腻食物,而且不喜欢运动,这样容易出现脂肪肝。第二点就是喜欢饮酒的人,容易出现脂肪肝。第三点就是如果出现高脂血症容易出现脂肪肝,那么出现了脂肪肝,我们一定要从这些原因着手,把这些导致脂肪肝出现的原因改掉,脂肪肝的就有可能恢复。首先我们应该清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多运动,要戒酒。如果有高脂血症,应该用药物来控制血脂,而不是通过按摩的方法。按摩的方法是不可能让脂肪肝减掉的,只有通过以上的这些方式,脂肪肝才有可能会恢复。

  • 脂肪肝患者的日常饮食如何安排

    脂肪肝患者应该合理的膳食,改变这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饮食结构,适当进食,抗脂肪肝作用的食物,如燕麦、玉米、海带、大蒜、苹果,牛奶、洋葱、甘薯、胡萝卜、花生,葵花籽、山楂都是有利于,脂肪肝的发生的食物,可以经常多吃这些食物,再加上适当的运动,脂肪肝的消除会非常快也能够及时的预防脂肪肝的发生,再就是油炸食品,油炸食品的话就是煎炸的油炸的食品也可能造成脂肪肝的发生,这类食物也尽量的减少进食。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