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梗死的潜在风险有很多,其中主要的还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这些常见的疾病。
高血压常常使动脉血管过早地硬化,另外高血压患者的血管紧张素水平升高,可引起血管痉挛。血脂过高,远远超过了人体的需求,多余的脂质就会沉积在血管下面,形成斑块,造成了管腔堵塞,或者是狭窄。所以说心脑血管梗死与血脂增高有直接的关系。
糖尿病主要是糖代谢紊乱影响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并引起微小血管病变,高尿酸积聚在血管内,增加了血液的粘稠度,同样会导致心脑血管堵塞。由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的影响,导致了血管内皮损害,并且产生病理产物粘附堆积在血管内壁。这些损害和病理产物是导致血液粘度增加,血液流速降低,使动脉血管硬化,形成斑块,血管变狭窄,引发心脑血管堵塞梗死的罪魁祸首。中医所讲的瘀血和湿浊就是指粘附堆积在血管内壁的病理产物。
动物药“药对”组合,对于祛除血管里的瘀血或者说是斑块,力量更强,效果更快。它可以溶解血管内阻塞的斑块,减少心脑血管梗死的发生。
对于粥样硬化斑块的诊疗,过去一直认为已形成的斑块是无法消除的,诊疗手段仅限于稳定病情。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医学界的专家们发现无论是早期斑块还是晚期斑块都可以消除,而且在抑制斑块形成,稳定易损斑块方面,中医中药有着一定的优势。
动物药,早期记载这类药的是早期的甲骨文就有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67种这类药物,还有《本草纲目》467种、《中药大辞典》中记载了900多种这类药。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中医临床学的经典,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引用了这类药28味,占总药数16%,主要应用于疑难重病。而早期提出这类药在心脑血管应用理论的是在宋朝。
然后我们再说药对,药对又称对药,是临床用药中相对固定的两味药物的配伍形式,两药同时应用,互相牵制,或降低其毒性,或减少其副作用,使疗效充分发挥,以更适应病情,在方剂配伍中能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我们将药物组合力求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
水蛭、虻虫药对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的抵当汤和《金匮要略》的大黄蟅虫丸,两味药均为虫类破血之品,二药合用,相须配对,具有蚀死血、祛恶血的功效,并可使药力发挥既迅速而又持久,善治恶血不除、瘀血久积之证。运用该药配伍诊疗血瘀内结的多种内科、外科有良好的疗效,据已有研究表明,水蛭、虻虫均有抗凝、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蛇类在我国入药早期的就是白花蛇与乌梢蛇。李时珍:“白花蛇湖、蜀皆有,惟以蕲蛇擅名。”白花蛇又有五步蛇之称,毒性猛烈;乌梢蛇则属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干品。宋代寇宗爽《本草衍义》云:“蛇类中此蛇入药较早。”
全蝎、蜈蚣对药,是临床用药常用配伍之一,全蝎善于走窜,祛风通络,败毒散结,熄风镇痉,蜈蚣熄风镇痉、攻毒散结,去恶血,此二药均善走窜搜剔,能入络搜除深在之风毒,又善解毒,有以毒攻毒、散结解毒之功,合用则熄风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之效尤强,对于“风”、“毒”、“痰”、“瘀”等邪蕴结于肌肤络脉引起的顽固性中医外科疾病有较好的效果。
僵蚕,具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效。地龙,具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效。地龙与僵蚕外表,功效都是不一样的,地龙有平喘,利尿的功效而僵蚕则没有;僵蚕有化痰散结,祛风止痛的功效而地龙却没有,作为药对能够互补功效,达到化痰散结、平喘利尿的作用。
过激运动会增加肠痉挛的疼痛。如果突然进行过激运动,或者是运动量过大,供应胃肠道的血液就会减少,进一步加重肠痉挛,使肠痉挛导致的疼痛加重。最好不要突然做过激运动,在运动前要做准备工作,使机体逐渐适应运动状态,在继续运动后就不会导致发生肠痉挛,从而不会出现因肠痉挛导致的疼痛感。平时应注意多吃蔬菜、水果,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寒凉的食物,可有效预防肠痉挛。
血管硬化也是脑血管疾病的病因。血管硬化是指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会引起血脂增高、血压增高或者是血糖增高,如果严重时是会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容易导致出现脑出血或者是脑梗塞等。如果出现血管硬化,一定要及时口服药物治疗,同时也要控制饮食,要多吃一些瓜果蔬菜,少吃油腻的食物以及辛辣刺激性的食物,要戒烟戒酒,同时要控制盐,要低盐、低油、低脂饮食,同时也要做做有氧的运动,可以预防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狭窄增加手术的并发症率发生率比较低,主要的并发症就包括一个远端的栓塞,斑块脱落造成远端的一个血管的堵塞,从而引起相应的症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比较少见的并发症,比如有的是导管穿的时候,引起的血管的穿破,比如说造影剂的过敏等,包括穿刺部位的血肿,穿刺部位发生血肿后再次压破,但是这个穿刺部位的血肿,一般不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脑血管狭窄包括有颅外的狭窄和颅内的狭窄,颅外就是我们常见的有颈动脉的狭窄,椎动脉开扩的狭窄最常见的狭窄,颅内的话就是大到中动脉狭窄,肌体动脉的狭窄,我们通过筛查B超或者TCD初步的筛查,或者说DAC发现了血管的狭窄我们才放支架,但是所有的患者都要放支架,应该再进一步的做一个CTp就是由CT灌注成像检查。
脑血管造影术,其实是一种有创的检查,相对是比较安全的,手术后恢复的也会很快,并且也会恢复的很好。由于要通过动脉穿刺,由于动脉的压力比较高,穿刺针相对比较粗,拔出穿刺针之后会出现局部舜血的可能。因此局部要加压包扎,这个过程大概需要24小时。另外由于在做造影的时候会用到一些造影剂,造影剂有一定的肝肾功能损伤,在体内的代谢需要一个过程,大概需要1~2天的时间。脑血管造影术后,一般两三天后就会恢复正常,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考虑出院了。
脑血管预防分为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所谓的一级预防就是指脑血管还病没有发病没有出现脑血管病之前进行的预防。二级预防就是指这个病人出现了脑梗塞、脑出血之后的预防,这就是所谓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饮食的习惯要清淡、多吃蔬菜、多喝水。特别到了人上了岁数以后,足量的水分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有心脏的问题还是脑血管的问题,诱因往往就是因为缺水然后血液变粘稠以后出现问题,所以说养成一个经常喝水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其他的包括良好的作息时间,不去熬夜,还有一个精神因素,如果精神压力过大对心脑血管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脑血管狭窄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开刀治疗,但是仅限于颈动脉可以做开刀治疗,而对于脑动脉血管的狭窄就是大脑中动脉的狭窄我们可以选择介入治疗放支架,可以选择搭桥手术。现在大脑也可以做搭桥手术,当不适合做支架的时候我们要选择搭桥手术,也是开刀的,把颈外的血管跟颈内血管也就是大脑的血管连到一起,从而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
全麻患者出现脑血管意外后,我们首先会跟神经内科的专科医生进行联系,要求及会诊,同时也会按照神经系统检查表来进行检查,若怀疑病人有脑血管意外导致的这些症状,那么可能需要进一步做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的ct和磁共振来进一步确认。对于全麻患者的脑血管意外,一般在手术结束停止使用全麻药物以后,病人在苏醒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异常的神经系统表现,那时候我们才会发现出现了脑血管意外。
介入治疗脑血管的后遗症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血管的破裂,这是因为选择的植入的器材跟病变的血管不匹配,从而造成血管的撕裂、破裂、出血。第二,狭窄的血管或病变的血管范围较长,角度过于刁钻,植入过程中直接造成内膜的受损。第三,血栓的形成。血小板在多地聚集,这是由于在使用了耗材之后,血小板容易在耗材的表面重新的再聚集,从而造成严重的再狭窄。第三,容易造成穿之和分支的闭塞,因为植入的器材会使穿枝或分支的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脑梗塞。脑梗塞后容易造成脑组织坏死。第四、就是出现严重的过度灌注,由于狭窄的血管通过支架或者球囊的扩张,局部的血流大幅度的提升,从而造成脑组织瞬间的血流过于增加,从而造成脑组织的受损、出血。
脑血管意外属于危急重症,需马上明确诊断,并得到及时的处理;选择CT检查效果会更好一点。因为CT检查时间短,对患者的依从性要求不高,能够快速检查完毕,同时亦能很好的显示病灶的范围及位置,诊断的敏感性更高,检查价格比较便宜。MRI对于急性脑梗显示更好,但是检查时间长,而且检查费用高,对患者依从性要求高,不利于对危重病人的及时处理,如果是脑梗病人,当然待病情稳定后还是建议做头颅MRI,因为MRI可以找到患者脑梗死的病因,发现病变血管,有利于进一步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