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大肠癌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大肠癌发病率为29.44/10万,死亡率为14.23/10万,分别排在恶性肿瘤的第3位和第5位,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肠癌患者起病时常常毫无征兆,但发现时往往已进入“回天乏力”的无奈阶段。在临床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可能仅仅出现了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长期便秘的人突然腹泻,或大便带血,到医院看医生,才发现患有大肠癌。
有文献统计资料表明,早期大肠癌治疗后5年的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中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则为50%~70%;而晚期大肠癌为10%以下。因此越早发现大肠癌,预后效果越好。若想及时捕捉到早期大肠癌的“蛛丝马迹”,则要优先考虑结肠镜检查。
1.识别大肠癌有“火眼金睛”
结肠镜检查之前,患者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即清洁肠道。待其肠道排泄物接近清水时,然后由内镜医师将1根带有摄像头的软管送入病人肛门,通过内镜直视下观察肠黏膜形态,仔细寻找癌细胞的踪迹。如果医生怀疑某处病变有了癌变的可能,便会利用活检钳获取该处组织,送到病理科进一步检验。
随着内镜技术飞速发展,现在还有更先进的放大内镜、共聚焦内镜、超声内镜等设备可供医生使用。其中,放大内镜观察局部黏膜腺管开口,能够接近或达到无创病理诊断的效果。超声内镜则能确定癌细胞浸润深度,如早期大肠癌的癌细胞在内镜下判断仅发生在肠黏膜表层,还可在内镜下直接进行黏膜切除,达到根治的效果。
发现息肉不可姑息养奸
2.说到大肠癌,不得不说说息肉。已经有大量研究结果证实,息肉是癌变的高危因素。这里所说的息肉是腺瘤型息肉。根据腺瘤型息肉的腺管形态分为管状、绒毛状或两者混合。绒毛状的息肉或者在息肉中绒毛成分所占比例越高,癌变风险越高。息肉直径越大,癌变风险也越大。
有研究统计,大于1厘米的息肉癌变风险为10%左右,大于两厘米的癌变率能上升到40%左右,因此专家建议,超过5毫米的息肉即可以进行内镜下干预,比如内镜下电切治疗。而对于小于5毫米的息肉可以定期观察随访。即使是息肉恶变为早期大肠癌,只要息肉浸润深度没有超过黏膜层,内镜下治疗如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剥离,也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3.高危人群需要定期做肠镜
建议将以下人群列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大便潜血阳性;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病史;以往有肠道腺瘤病史;本人有癌症史和有排便习惯改变。
除此之外,符合以下任意两项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有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慢性胆囊炎或胆囊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均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需要定期检查。
肛管癌与直肠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所以不能说肛管癌是直肠癌中最严重的一种。因为肛管癌最开始发病的部位,是肛管内齿状线上方;而直肠癌是肿瘤发生在直肠处的。这两者的发病部位就不相同,所以肛管癌不能算直肠癌的一种。而且肛管癌大部分都是鳞状细胞癌;直肠癌大部分是腺癌。肿瘤分型不同,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不能相其并论。这两种疾病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千万不能将肛管癌归为直肠癌。
肛门镜是可以检查出直肠癌的情况,直肠癌属于恶性肿瘤疾病,大部分直肠癌的病灶在距离肛门十厘米之内的情况,直肠癌可以采取直肠指检检查证实直肠病变与肛缘的距离。一般来说病灶在距离肛缘五厘米以上可以采取保肛手术治疗,但是病灶距离肛缘五厘米以内,一般不建议采取保肛治疗。同时直肠指检可以触及肿瘤大小,且与周围组织是否存在粘连的情况。如果出现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下,手术挖除肛门的可能性不大,只有采取直肠病变上方封闭,乙状结肠造瘘术,从而改善患者排便的问题,其次术后需要采取化疗治疗。
营养不良、恶性肿瘤、贫血、低蛋白血症、过于肥胖、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缺乏维生素等因素均可影响造口术后组织的修复,如果肠与人工通道未能完全愈合,会增加造口旁疝发生的机会。针对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肥胖的病人应当适当控制体重,并加强腹肌的锻炼,造口的位置一定要选择要适宜。造口位置应当选择在左下腹或右上腹,应在腹部切口旁造口,尽量避免经腹部切口造口,尽可能选择经腹直肌造口或腹膜外造口。造口大小要适宜,一般直径在1.5~2.0cm之间,肥胖者可适当扩大,拖出肠管应高出皮肤1cm左右。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选择适宜麻醉,确保在无张力状态下进行组织缝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积极治疗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虽然手术是直肠癌的核心治疗,但是放疗在直肠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概括起来,放疗在不同的直肠癌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转化,也就是可以把不能做手术的病人,通过放疗达到能够做手术,在我们专业上就是说都不可切除的病变,转化为可切除,第二放疗可以预防复发,降低复发率,第三,通过放疗可以减轻晚期不能做手术患者的痛苦,主要是减轻直肠的下坠,减少大便的带血,直肠癌治疗失败,主要表现为复发和转移,即使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也就是根治性手术治疗,对于三期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仍然高达20%-30%,如果通过术后的放疗或者是放化疗,可以使局部的复发率降低到15%左右,但是相对于术前放疗而言,术后放疗副作用比较大,如果是采用术前放疗或者是术前放化疗,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而且副作用要小可控。
腹泻、便血不一定是直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常可引起大便带血、腹泻、下腹部疼痛、排便不尽感、大便次数增多以及逐渐消瘦等临床症状。但出现大便带血以及腹泻等症状,不一定都是直肠癌引起的。腹泻和大便带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由很多疾病引起,例如溃疡型的结直肠炎、普通的直肠炎,或者比较严重的痔疮等。因此出现腹泻和大便带血不一定是肠癌,不必过度担心,可以到医院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老人直肠癌可以喝的粥比较多,例如青菜粥、胡萝卜粥、南瓜粥、小米粥等。老人直肠癌主要需要多摄入膳食纤维,有营养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还可以在粥内加入一些高营养的物质,例如肉类、蛋类、鱼类等等加强营养。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补中益气的药物,增强患者的体质。直肠癌患者平时还需要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饮酒,适当加强运动。有手术条件的患者应限期行手术治疗。对于已经没有手术条件的晚期直肠癌,应采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肛裂并不会演变成为直肠癌。直肠癌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和遗传因素、肠道炎症性病变、肠道腺瘤性息肉等都有关系,而绝大多数的直肠癌是由于直肠腺瘤性息肉出现恶变导致,而肛裂并不是直肠癌的诱因。虽然理论上讲,肛裂也有可能会诱发直肠癌的形成。因为病史比较久的肛裂会转变成为陈旧性肛裂,而陈旧性肛裂有可能会诱发肛瘘,大多为低位的皮下肛瘘,而肛瘘局部反复的炎症刺激有可能导致组织变性,而演变成为直肠癌,但是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癌肿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及中医保守治疗等,手术仅为姑息切除或对症处理。手术后身体元气损伤,一般辅助人参皂苷RH2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中西医在治疗肿瘤上各有所长,故治疗大肠癌必须做到发挥中医药各自优势,坚持长期治疗,宽舒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治疗,增加饮食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若术后病理分期为T1-2同时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器官转移者,即术后病理分期为PT1-2N0M0者,可采取观察等待策略,但如果存在局部淋巴管血管的浸润和转移或T分期较晚等高危因素,则建议术后辅助化疗。P指手术后,T指局部肿瘤分期,N指区域淋巴结情况,M指远处器官转移情况。
肠胃检查需要明确是哪一种检查,如果是胃肠镜的检查,可以查看到直肠局部的病变。如果直肠癌的表现比较典型,可以在肠镜下直接确诊。如果直肠病变的表现不是很典型,可以取局部的组织送病理检查,根据病理学回报确诊。对于消化道系统的检查,常用的是消化道内镜,包括胃镜和肠镜。我国有政策扶持,对于45岁以上的人群,每年都有免费癌症筛查的项目,其中就包括胃肠镜。如果有家族性肿瘤史和消化道肿瘤高危因素的人群,一定要每年做一次胃肠镜的检查。因为消化道系统肿瘤,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