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征是软组织损伤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据明显体征来诊断典型疾病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复杂的体征中发现和明确诊断那些复杂而隐蔽的疾病。这就需要全面、系统而又仔细的检查。那么检查软组织损伤哪些指标最重要呢?
软组织损伤的检查,应从整体出发,以局部为主,体格检查与特殊检查相结合。
1、压痛点的检查:软组织损伤一个重要的临床症状就是疼痛,绝大多数软组织损伤患者都有疼痛,因此寻找疼痛部位的压痛点就成了诊断软组织损伤的重要手段。检查方法主要是摸诊,结合局部解剖和压痛处的异常变化,如痉挛、硬结、索条、肿块等,判断软组织损伤的部位、程度、性质及病理变化,但多数要配合关节活动进行详细的区分和鉴别。一般来说,压痛点往往就是软组织损伤的所在部位。在患者能忍受的情况下,从远到近按压寻找疼痛点最明显处,多次验证而确定压痛点。
2、肢体功能活动检查:软组织损伤后肢体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受限或活动异常,肢体关节的运动主要是依靠关节及周围的肌肉相互协调来完成的。通过对关节活动范围的测量,肢体的长度测量和肢体周径对比测量,并结合摸诊和肌肉抗阻试验的检查,对于确定软组织损伤的部位、程度和性质有很大帮助。
3、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软组织损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某些软组织损伤常可引起神经系统的改变和功能障碍。神经系统检查对于了解治疗后病情转变情况也有重要价值。神经系统的检查包括感觉、运动检查(包括肌容积检查与肌力检查)、生理反射与病理反射检查等几个方面。
4、特殊检查:特殊检查对软组织损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如椎间孔挤压试验、直腿抬高试验对诊断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都是必不可少的。
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包括休息、冷敷、压迫和抬高RICE原则,同时结合药物和物理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干预。软组织损伤多由外力撞击、过度拉伸或扭伤引起,需根据损伤程度选择合适方法。 1、休息是软组织损伤恢复的基础。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进一步加重损伤。对于轻度损伤,休息2-3天即可缓解症状;中度或重度损伤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甚至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 2、冷敷可减轻肿胀和疼痛。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每隔2-3小时冷敷15-20分钟。可使用冰袋或冷敷包,注意避免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冻伤。 3、压迫有助于减少肿胀和稳定受伤部位。使用弹性绷带或压力绷带包扎,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 4、抬高受伤部位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尤其在休息时保持这一姿势。 5、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缓解疼痛和炎症,局部外用药膏如扶他林、云南白药促进恢复。严重疼痛时可使用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 6、物理治疗适用于恢复期,包括热敷、超声波治疗、电疗和按摩。热敷在48小时后进行,可促进血液循环;超声波和电疗有助于组织修复;按摩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二次损伤。 7、手术治疗针对严重损伤,如韧带断裂、肌腱撕裂或肌肉大面积损伤。常见手术方式包括关节镜手术、韧带重建和肌腱修复,术后需配合康复训练。 8、康复训练是恢复功能的关键。轻度损伤可在疼痛缓解后开始适度活动;中度或重度损伤需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逐步增加强度和范围,避免过早活动导致复发。 9、饮食调理有助于加速恢复。增加富含蛋白质如鸡蛋、鱼类、维生素C如柑橘类水果、绿叶蔬菜和锌如坚果、海鲜的食物,促进组织修复。 软组织损伤的治疗需根据损伤程度和类型选择合适方法,轻度损伤可通过家庭护理和药物缓解,中度或重度损伤需结合物理治疗和手术干预,康复训练和饮食调理是恢复的重要环节,必要时及时就医。
常见开放性软组织损伤包括擦伤、切割伤和撕裂伤。处理方式为清洁伤口、止血、消毒和包扎,严重时需就医。 1、擦伤是皮肤表层受到摩擦导致的损伤,常见于跌倒或碰撞。处理时先用清水或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去除污物,再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最后用无菌纱布覆盖。擦伤较浅时可自行处理,若伤口较大或感染需就医。 2、切割伤是由锋利物品如刀、玻璃等造成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损伤。处理时先压迫止血,清洁伤口后用碘伏消毒,再用无菌纱布包扎。若伤口较深或出血不止,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缝合或使用止血药物。 3、撕裂伤是皮肤和软组织受到强力拉扯导致的损伤,常见于交通事故或机械伤害。处理时先止血,清洁伤口后用碘伏消毒,再用无菌纱布包扎。若伤口较大或伴有骨折、神经损伤,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手术修复。 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预防包括避免危险环境、使用防护装备和注意安全操作。处理伤口时需保持清洁,避免感染,严重时及时就医,确保伤口愈合和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