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疾病,可引起腰腿痛、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那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症状有哪些呢?下面请专家为我们详细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腰部疼痛:多数患者有数周或数月的腰痛史,或有反复腰痛发作史。腰痛程度轻重不一,严重者可影响翻身和坐立。一般休息后症状减轻,咳嗽、喷嚏或大便时用力,均可使疼痛加剧。
2、下肢放射痛:一侧下肢坐骨神经区域放射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状,常在腰痛消失或减轻时出现。疼痛由臀部开始,逐渐放射亚大腿后侧、小腿外侧,有的可发展到足背外侧、足跟或足掌,影响站立和行走。如果突出部在中央,则在马尾神经症状,双侧突出则放射可能为双侧性或交替性。
3、腰部活动障碍:腰部活动在各方面均受影响,尤以后伸障碍为明显。少数患者在前屈时明显受限。
4、脊柱侧弯: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腰脊柱侧弯。侧凸的方向可以表明突出物的位置和神经根的关系。
5、观麻木感:病程较长者,常有主观麻木感。多局限于小腿后外侧、足背、足跟或足掌。
6、患肢温度下降:不少患者患肢感觉发凉,客观检查,患肢温度较健侧降低;有的足背动脉搏动亦较弱,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受刺激所致。须与栓塞性动脉炎相鉴别。
7、肢体麻木: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之故。其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序列数。
8、肢体冷感: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临床上常可发现手术后当天患者主诉肢体发热的病例,与此为同一机制。
9、间歇性跛行: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基础;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10、肌肉麻痹: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姆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四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
11、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12、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13、患肢皮温较低: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14、其他: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15、步态:在急性期或神经根受压明显时,患者可出现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足怕负重及呈跳跃式步态等。而轻型者可与常人无异。
16、腰椎曲度改变:一般病例均显示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平腰或前凸减小。少数病例甚至出现后凸畸形(多系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
17、脊柱侧凸:一般均有此征。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图1)。实际上,此仅为一般规律,尚有许多因素,包括脊神经的长度、椎管内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突出物距脊神经根的距离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均可改变脊柱侧凸的方向。
18、压痛及叩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节相一致,约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相当于骶棘肌处。部分病例伴有下肢放射痛,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的背侧支受刺激之故。此外,叩击双侧足跟亦可引起传导性疼痛。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时,棘间隙部亦可有明显压痛。
19、腰部活动范围:根据是否为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范围的受限程度差别亦较大。轻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发作期则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甚至拒绝测试腰部活动度。一般病例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后伸亦受影响。
20、下肢肌力及肌萎缩:视受损的神经根部位不同,其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征。临床上对此组病例均应常规行大腿及小腿周径测量和各组肌肉肌力测试,并与健侧对比观察并记录之,再于治疗后再加以对比。
21、感觉障碍:其机制与前者一致,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其中后型者达95%。早期多表现为皮肤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感觉完全消失者并不多见,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累(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22、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脊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临床上以后者多见。腰5脊神经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第1骶神经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要谈到锻炼方法,就要提到腰椎间盘的受力,整个人的体重,以及运动中受到的负荷力量,都会传导到脊柱上。脊柱的受力除了椎间盘以外,还有周围的一些骨性结构,韧带还有肌肉。这些肌肉结构可以帮助分担韧带和椎间盘的一些力量,所以腰背肌的力量,和它的功能,是关系到腰椎间盘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腰背肌力量好的话,可以对椎间盘起到非常好的保护作用。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椎间盘突出发作的急性期,痛的比较厉害的时候,一定不要去做相关的锻炼,因为这个时候锻炼可能会增加椎间盘的负荷,甚至加重病程、在椎间盘突出有一定情况的缓解,症状不重的时候,可以逐渐地进行腰背肌功能的锻炼。另外关于体育锻炼的话,要避免一些负重的体育锻炼,最好的体育锻炼方法是游泳,在游泳的时候水的浮力分担了体重的负荷,但是肌肉又会得到非常好的锻炼,因此游泳是椎间盘突出症最为推荐的体育方法。
行开放性手术以后将突出的椎间盘摘除,以解除椎管内脊髓的压迫或者是神经根的压迫,病人的临床症状才会明显地减轻恢复。所以在病人出现腰椎间盘突出钙化,以后,如果说出现了明显的腿部疼痛、麻木、无力的情况,就要及时的就诊行手术的治疗。
颈椎加腰椎间盘突出指同时存在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的情况,通常与退行性病变、劳损、外伤、炎症等因素有关。治疗需根据具体病情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病情加重。退行性病变可能导致骨质增生,压迫神经、血管,产生疼痛、麻木等症状,可通过颈椎牵引和运动康复治疗,避免久坐久站和过度弯腰。劳损常因长时间不良姿势引起,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通过按摩、针灸缓解症状,并适当运动。外伤如骨折、脱位需手术复位固定,后期结合运动康复治疗。炎症如脊柱炎可引发症状,可通过超短波配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时,可采用腰椎牵引和运动康复治疗,严重时需手术,如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建议患者及时就医,由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颈椎问题可能会间接引发腰椎间盘突出,但多数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不良生活习惯、退行性病变和外伤等因素导致。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时间久坐、弯腰或重体力劳动,可能导致腰椎间盘受力不均,引发腰痛和下肢麻木。退行性病变则常见于老年人,由于骨质老化和椎间盘受力增加,导致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突出。外伤如腰部撞击也可能导致腰椎间盘突出,需要卧床休息和药物治疗。腰椎肿瘤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起腰椎间盘突出,治疗方法包括腰椎牵引、按摩、针灸和手术等。
颈椎及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能由不良生活习惯、外伤、退行性病变或其他原因引起,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不正确的睡眠姿势和久坐久站可导致脊柱慢性损伤,进而引发颈椎和腰椎间盘突出,建议改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如游泳,遵医嘱使用药物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外伤则可能导致椎间盘损伤,建议遵医嘱休息、制动,并使用布洛芬或塞来昔布等药物缓解疼痛。退行性病变通常由长期腰部负重或重体力劳动引起,应及时治疗,遵医嘱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等药物,并减少腰部负重。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可能破坏骨质,导致骨刺和颈椎及腰椎间盘突出,应避免接触此类物质并做好防护,遵医嘱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等药物。
腰椎间盘突出患者若出现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等症状,需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重体力劳动,急性期应卧床休息3-4周。可采用热敷促进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同时避免自行针灸或按摩,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疼痛明显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肌肉松弛剂,以缓解神经根及脊髓周围组织水肿。若上述方法无效,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进行微创介入术治疗。日常还需做好保暖,避免受凉,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吃新鲜蔬果,少吃辛辣油腻食物,促进身体康复。
颈椎侧弯和腰椎间盘突出通常由先天性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外伤和脊柱退行性变引起。先天性因素可能导致颈椎畸形,严重时需手术矫正;不良生活习惯如侧卧或俯卧睡眠可能造成脊柱侧弯,建议加强腰背肌锻炼以增强颈椎和腰椎稳定性;外伤如交通事故或高处坠落可能导致脊柱侧弯和疼痛,需及时复位固定;脊柱退行性变常见于长期过度负重或疲劳,导致颈椎侧弯和腰椎间盘突出,可能压迫神经引起疼痛和无力,治疗包括骨盆牵引、药物缓解疼痛和炎症,严重时需手术切除突出椎间盘并扩大椎管。
颈椎间盘突出症多发于颈椎5、6、7椎间盘,常见原因包括颈椎间盘退变、颈部外伤、长期低头等,症状主要为颈部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恶心头晕,严重时会压迫神经导致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行走困难。治疗上,轻症可通过颈椎牵引、按摩、针灸等保守治疗,必要时进行颈椎前路或后路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则常见于腰椎间盘,主要因腰椎间盘退变和外伤引起,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严重时可导致大小便功能障碍。治疗以手术为主,如脊柱内镜手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等,必要时进行椎板切除切开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日常生活中,应避免长期低头弯腰和重体力劳动,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
颈椎间盘和腰椎间盘突出是脊柱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需进行鉴别诊断。颈椎间盘疾病有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因长期低头或姿势不当引起颈部肌肉紧张、僵硬、疼痛和颈部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还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神经根型颈椎病因突出的颈椎间盘压迫神经根,导致上肢放射性疼痛、手指麻木,严重时出现上肢肌力下降。脊髓型颈椎病因颈椎间盘突出压迫脊髓,表现为四肢感觉、运动、反射功能障碍及大小便功能障碍。椎动脉型颈椎病因颈椎间盘突出压迫椎动脉,引起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等症状,可伴有心律失常。腰椎间盘疾病包括腰椎间盘膨出和腰椎间盘突出,均因腰椎退行性改变、慢性劳损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表现为腰痛、坐骨神经痛、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牵引治疗和推拿按摩,可减轻腰部压力和缓解症状。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抗炎药、活血化瘀膏药和脱水剂,可缓解疼痛、麻木感和控制疾病进展。物理治疗如超短波、红外线和微波疗法,能消肿镇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当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微创小切口髓核摘除术,以摘除压迫神经的髓核,缓解症状。日常生活中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锻炼,增强体质,并注意保暖防寒,以减轻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