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塞氏病的遗传率很低

发布时间: 2016-03-29 16:55:4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白塞氏病是罕见病的一种,患者不止病情严重难以控制且治愈几率很低,目前尚未有特殊疗法可以彻底治愈。近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白塞氏病会遗传这一观点感到绝望,事实是这样的吗?专家告诉大家,白塞氏病确实存在遗传问题,但是这只是小概率事件无需太过担心。白塞氏病的遗传率很低

专家介绍说,很多遗传病都有遗传危险度数据,比如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但白塞氏病国内目前还没有案例报道。而这个事实其实说明了白塞氏病发病率低。要计算其危险度,必须进行家系调查,一个乡镇、一个县能收集到的样本太少,不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进行全省的大规模的调查,人力、物力、财力都不允许,经济上也不划算。所以至今能看到的是家族性遗传的个案报道。

我们再来计算它的遗传概率。因为资料有限,我们只能估计。白塞氏病人群的患病率是14/10万。HLA-B5阳性是正常人的4-5倍;第2点HLA-B5阳性率是正常人的5.7倍(57.5%/10.1%)。我们取最大值5.7倍作为白塞氏病遗传相对危险度作近似估计。那么白塞氏病人的子女患病率应为14/10万×5.7=80/10万。也就是说1250个孩子中,才有一个患白塞。我们把相对危险度扩大10倍,也就是说白塞氏病人家族的患病率是其它正常人群的57倍,白塞氏病人的子女患病率应为14/10万×57=800/10万,患病率0.8%,125个孩子中才有一个患白塞。白塞氏病的遗传率很低

另外,专家还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作为举例说明,SLE是同白塞氏病差不多的自身免疫疾病,我们用它来估计白塞氏病。SLE患病率在10~100/10万人,而SLE患者亲族中患病率可达到0.4%~5%。取平均值,人群患病率(10+100)/10万/2=55/10万;亲族中患病率(0.4+5)/%/2=2.7%。相对危险度=2.7%/55/10万=49倍。我们用49倍来估计白塞氏病。49×14/10万=686/10万,发病率0.7%,146个孩子中才有一个患白塞。

白塞氏病的遗传率很低

专家提醒,白塞氏病患者无需太过担心遗传问题,转进时间积极治疗才是最应该做的,而且如此低的遗传几率,真的是罕见中的罕见,建议患者放松心情,增强自信心,积极地走向更好地明天。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白塞氏病会遗传吗?这是很多患此病的患者关心的问题,白塞氏病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进行性复发性多组织系统损害疾病,以口腔溃疡为最基...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白塞氏病属于哪种类型

    白塞氏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类型。其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感染和免疫系统异常有关。治疗以控制症状、预防复发为主,常用药物包括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生物制剂。 1、遗传因素 白塞氏病与遗传有一定关联,研究发现某些基因(如HLA-B51)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家族中有白塞氏病病史的人群需警惕,建议定期体检,关注口腔溃疡、皮肤病变等症状。 2、环境因素 环境中的感染源(如病毒、细菌)可能诱发白塞氏病。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或频繁感染的人群更易发病。日常生活中应注重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感染源,增强免疫力。 3、免疫系统异常 白塞氏病的核心机制是免疫系统失调,导致血管炎症。患者体内免疫细胞异常激活,攻击自身组织。治疗上需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调节免疫反应,减轻炎症。 4、症状与治疗 白塞氏病的典型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和皮肤病变。治疗方案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制定: - 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急性期控制炎症;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用于长期管理;生物制剂(如英夫利昔单抗)用于难治性病例。 - 局部治疗:口腔溃疡可使用含激素的漱口水或凝胶;皮肤病变可外用抗炎药膏。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辛辣食物,保持口腔清洁;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白塞氏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定期复诊,与医生保持沟通,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白塞氏病又叫什么病

    白塞氏病又称为贝赫切特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部炎症和皮肤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免疫系统异常、环境因素等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局部护理和生活方式调整。 1、遗传因素 白塞氏病可能与遗传有关,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患病风险。研究发现,HLA-B51基因与白塞氏病的发病密切相关。如果家族中有白塞氏病患者,其他成员患病的可能性会有所增加。 2、免疫系统异常 白塞氏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导致血管炎症。免疫系统的过度活跃可能与感染、压力或其他触发因素有关。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或某些化学物质可能诱发白塞氏病。例如,链球菌感染被认为可能与疾病的发生有关。长期暴露于某些环境毒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4、生理因素 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影响白塞氏病的发病。例如,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中症状可能加重,提示激素波动与疾病活动性有关。 5、外伤 皮肤或黏膜的外伤可能诱发白塞氏病的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同形反应”。例如,口腔或生殖器区域的轻微损伤可能导致溃疡的形成。 6、病理因素 白塞氏病可能与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存,提示其病理机制可能与全身性炎症反应有关。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 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硫唑嘌呤,用于控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用于缓解急性炎症。 - 生物制剂:如抗TNF-α药物,用于难治性病例。 2、局部护理 - 口腔溃疡:使用含漱液或局部涂抹药物(如利多卡因凝胶)缓解疼痛。 - 皮肤病变: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刺激,使用温和的护肤品。 3、生活方式调整 - 饮食:避免辛辣、酸性食物,选择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 - 运动:适度运动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避免过度劳累。 白塞氏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应定期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以控制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