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性肝炎-概述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脂肪肝的发病率确实升高了。与此同时,人们体检意识的增强和检查手段的普及,被发现的脂肪肝病人也在增多。经常听说某人体检时查出了脂肪肝,有不少貌似健壮的人也戴上了脂肪肝的帽子。正常人的肝组织含有湿重脂质3%~5%,其中2/3为磷脂,此外尚有胆固醇约占0.5%.中性脂肪占1%,主要是构成细胞膜及其他细胞器的膜。大多数脂肪肝属于三酰甘油(甘油三酯)含量异常增高,甚至可达40%~50%。
脂肪性肝炎-发病率
医学家们经过调查发现,我国脂肪肝的发病人数越来越多。据统计,约35%的人肝功能异常是脂肪肝引起的。上海对1000余名“白领”的调查显示,脂肪肝发病率高达12.9%,南京市机关干部的患病率为102%。也有报道脂肪肝的发病率为20%。一项对国内40名单纯性肥胖儿童的B超检查发现,患有脂肪肝者占38%,平均年龄9岁。来自国外的消息同样令人担忧:日本近年对810名4-12岁的孩子做健康检查,脂肪肝占26%,最小的仅6岁。在过于肥胖人群和糖尿病病人中,约50%会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另据资料统计,脂肪肝的发病率约为10%,肥胖者与2型糖尿病病人脂肪肝发病率为50%,嗜酒者为57.7%,50岁以上病人为24.46%。而且,发病人群还在日趋年轻化。
脂肪肝临床常见。在欧美。原先健康的意外死亡人员尸检中发现1/3有脂肪肝。肝穿刺病人中5%有脂肪肝。脂肪肝在我国以往报道不多,但近年有增多趋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1988-1997年的10年中658例肝穿刺,发现脂肪肝55例,占84%。
科学家们观察到,发达国家患脂肪肝的人数普遍比发展中国家多得多。经济越发达,脂肪肝患病率越高,平均年龄越小。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脂肪肝的患病率明显上升。所以有人说,脂肪肝是一种“富裕病”、“现代社会病”,其不无道理。
得丙型肝炎后是否能够生小孩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可以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等途径传播。在这种情况下,建议在疾病治愈后再考虑生育,以减少对胎儿的潜在风险。 1、血液传播:丙型肝炎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中,感染后并不会立即表现出症状,而是经历一个潜伏期。如果在此期间怀孕且未采取防护措施,病毒可能通过血液传染给胎儿,增加胎儿发育异常的风险。在治愈丙型肝炎后再计划怀孕是更为安全的选择。 2、母婴传播:怀孕期间,丙型肝炎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导致胎儿发育异常或畸形。这种风险使得在感染丙型肝炎期间怀孕变得不太理想。采取有效的阻断措施是减少母婴传播风险的重要手段。 3、性传播:丙型肝炎病毒还存在于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未采取防护措施的性生活可能导致病毒传染给性伴侣。对于伴侣没有抗体的情况,建议进行相关检查,并考虑注射丙型肝炎疫苗以预防感染。 4、其他传播途径:使用公共设施如坐便器、毛巾或接受不洁输血等,也可能导致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在感染期间,生育计划需要更加谨慎。 在得了丙型肝炎后,积极治疗是关键。治愈后,生育计划可以重新考虑。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他人共用餐具和洗脸用品,以降低传播风险。通过这些措施,不仅能保护自己,也能保护未来的孩子和家人。
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两者高于40单位,提示存在肝脏疾病。导致肝脏转氨酶升高的肝脏疾病有多种情况,不一定都属于病毒性肝炎。如果患者转氨酶升高同时,肝炎病毒学检测提示存在病毒感染,在这种情况下,考虑转氨酶升高是由于病毒性肝炎所致。除外病毒性肝炎,转氨酶升高还可见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及自身免疫性肝炎等情况。
鼻炎药对肝炎患者有一定影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加重肝脏负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停药后可恢复。糖皮质激素类鼻喷剂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可能刺激胃黏膜,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胃炎、胃溃疡甚至胃出血。盐酸麻黄碱滴鼻液可能引起头晕、头痛、嗜睡,长期使用可能诱发药物性鼻炎。部分鼻炎药还可能导致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压升高。肝炎患者应严格遵医嘱使用鼻炎药,避免长期大量使用,平时加强锻炼以增强抵抗力。
得丙型肝炎一两年,经过积极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保肝治疗、抗病毒治疗和中医治疗等,病情有所控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要注意卧床休息,保持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个人用品。同时,可服用保肝药物和抗病毒药物,如双环醇片、水飞蓟宾胶囊、索磷布韦片、利巴韦林胶囊等,有助于控制肝脏损伤和病毒复制。中药治疗如茵陈、垂盆草、五味子也可提高抵抗力。避免性生活和适当锻炼也是重要的。在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不要传染给他人,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得丙型肝炎的人通常会出现发热、乏力和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症状,同时可能出现黄疸、肝掌和蜘蛛痣等特殊体征。感染丙型肝炎病毒后,肝功能异常会引起发热、乏力和食欲不振,而肝细胞损伤可能导致黄疸、肝掌和蜘蛛痣等特殊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慢性肝病症状,如腹部不适、易疲劳、食欲下降和进食量减少。建议感染丙型肝炎病毒的人尽早就医,接受合适的抗病毒治疗,以避免疾病恶化。
痔疮通常不会导致黄疸性肝炎,因为痔是由于肛门直肠黏膜静脉曲张或肛垫下移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大便出血、疼痛等症状。然而,如果患者同时患有病毒性肝炎,可能会引起肝脏损伤,从而引发黄疸性肝炎。这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甚至可能需要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饮食健康,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保持个人卫生,适当运动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如果出现明显不适,及时就医治疗。
丙型肝炎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炎,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患者在饮食上应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以减轻胃肠道负担,补充能量热量;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恢复疾病,促进胃肠道蠕动;同时,增加高蛋白食物,如豆浆、牛奶、鸡蛋,有助于提高抵抗力。在治疗期间,应避免食用保肝药物,以免影响疗效。患者需要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隔离,避免传染给家人,定期检查疾病情况。
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医源性传播。血液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患者血液中的丙型肝炎病毒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体内,共用针具也可能造成感染。母婴传播发生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中,也可能导致感染。性传播是另一种常见方式,与感染者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可能感染病毒。医源性传播在侵入性手术或共用医疗工具时可能发生,导致感染。感染后建议患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戒烟戒酒,注意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免疫力,预防疾病。
得了丙型肝炎后,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疲乏无力、肝区不适、恶心、厌油腻、腹胀、黄疸等症状。其中,食欲减退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疲乏无力是由于免疫功能受损所致,肝区不适则是因肝脏受损导致的炎症症状。恶心、厌油腻是由肝细胞功能异常引起,腹胀可能是胆汁淤积引起的,而黄疸则是肝内胆汁淤积所致。治疗时需积极配合,否则可能进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癌等严重疾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均衡饮食、充足休息,避免熬夜。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通过血液途径传播。患者在感染后会经历急性期、无症状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症状包括畏寒、乏力、食欲下降、腹胀、肝区疼痛、恶心、尿色加深和黄疸,严重情况可能导致腹腔积液和肝性脑病。无症状期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个别患者可能出现乏力、腹胀、右上腹不适等非特异性表现。慢性期主要表现为腹胀、腹部疼痛、精力减退及易疲劳等非特异性症状,进展到肝硬化阶段会出现肝硬化征象,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在治疗期间,患者需注意戒烟戒酒,避免熬夜劳累,定期检查肝功能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及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聚乙二醇等药物。遵医嘱治疗可以减轻肝脏负担,控制病情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