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

发布时间: 2016-03-11 15:43:12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反流性食管炎(RE)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内镜及病理诊断标准也存在混乱现象,致使论文结果无法相互比较,药物的疗效标准也不统一,难以综合。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尽管分级标准在国际上尚未达成统一,但就目前状态,先制定我国的试行方案,仍是十分必要的。
1国际上RE的内镜诊断标准及其分级概况:
在1994年以前,国际上部分采用1978年SavaryMiller的分类标准[1],将RE分为4级,Ⅰ级中又分为2个亚级,实际上等于5级,这一标准是在胃镜尚未发展完善的时期所制定,且显示的病情皆较晚,但其分级却是以病理变化的充血、糜烂、扩展方向、溃疡最终形成瘢痕挛缩、食管狭窄及修复形成的Barrett上皮的几个阶段为基础的。
日本食管炎研究会于1973年制定的分级分为色调变化型、糜烂溃疡型、隆起肥厚型,按此分级,大部分病例都处于糜烂溃疡型,而轻度的病理组织学变化与内镜分型时有不同。在经历了多年的内镜发展和完善之后,1994年世界消化会议上提出了洛杉矶分类,基于可重复性强而成为具有普遍临床意义的分类,通称为洛杉矶分类(LA)[2],共分4级,A级长不超过5mm;B级至少1处>5mm且互不融合;C级至少1处有2条破损且互相融合;D级融合成全周的黏膜破损;而将有无溃疡、狭窄Barrett记在附记中;在这一分类中不采用糜烂、溃疡的病理学名词,而使用了黏膜破损(mucosalbreak)这一新的概念,认为糜烂、溃疡在肉眼下难以区分,但发红、充血与糜烂、溃疡在肉眼下应该能鉴别出来,尤其应用了Lugol液喷洒更易于鉴别,而长度5mm与>5mm者在病理和病情上有多大区别,肉眼识别能否将5mm与6mm分别的如此准确,有的发红是愈合的再生上皮,碘染变成浓褐色,而充血的发红却不着色,这种已近愈合的病变与正处于糜烂上皮有破损的病变两者是可以区别的,在洛杉矶分类中未能体现出来。


日本也提出了一系列RE分级标准,如1973年食管炎研究会指定了规约,1995年大津又提出修改意见,直至1996年又重新修订了东京方案,他们仍沿用以病理改变充血、糜烂、溃疡、狭窄的4个阶段为基础,分出5级(表1)。1级的发红应是碘染后不着色,以此与再生上皮相区别,发红及白色这一级别是为了提高早期诊断和敏感性,附记内容与LA分级相同,不将再生上皮的发红列为黏膜破损及糜烂之中,而设0级是为了观察治疗效果,问题是在长度记载5cm、5~10cm、>10cm是否能如此准确,黏膜发红、白色混浊也会受操作者的主观判断上有差别,因而会使重复性下降,而此分类中将糜烂、溃疡并列,忽视了糜烂与溃疡的病理学上程度的不同。
表1食管炎的东京分类(1996年)
0级无食管炎所见
1级发红或白色混浊。


2级糜烂溃疡在齿状线上5cm以内,无融合者
3级糜烂溃疡距齿状线5cm~10cm,可见有融合者(但未及全周)
4级糜烂溃疡距齿状线超过10cm,有融合(呈全周状)

附记:Barrett:有或无,长度;狭窄:有或无,直径2我国过去的分级标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与内镜杂志曾共同在通化会议上制定了标准[3],当时考虑到国人的习惯使用轻、中、重的分级,也考虑到病理基础是充血、糜烂、溃疡、瘢痕这一过程,以及病情的纵横向发展,将狭窄、短缩、Barrett列为附记的并发症之中,然并未被国内学者所重视。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
3我国现在的分级标准: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会1999年8月在烟台专题研讨会上重新制定了RE的诊断及分级标准[3]。这一标准在充分分析了国际标准的优缺点后,本着既要简单易于掌握,操作者的重复性高,避免受操作者主观因素影响和病情的纵横发展,且能与国际上标准相接轨,又要以病理学为基础而制定,同时也考虑到疗效评定积分的标准,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全面的诊断标准。据国人习惯也可分为轻、中、重3级,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将来解决。如内镜下对发红与糜烂不加以区分(按黏膜破损概念,这一矛盾如何解决),而病理组织分级诊断标准中却将此分出由轻度(Ⅰ)到中度(Ⅱ),如何区分上皮再生的发红与炎性发红,在分级中又如何决定孤立的一个溃疡的分级,这些在分级中也比较笼统,如何提高敏感性也有待于解决。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
总之,不存在矛盾和不解决矛盾就不会前进,希望国内同道既能遵循这一分类,也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料。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方法有哪些?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主要是根据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辅助检查可确诊。另外,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应该注意与以下和疾病...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反流性食管炎能治愈吗

    反流性食管炎可以通过规范治疗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的手术干预,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 1、药物治疗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手段。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能够显著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症状。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也可用于控制胃酸,但效果相对较弱。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有助于改善食管蠕动功能,减少反流发生。药物治疗通常需要持续4-8周,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2、生活方式调整对控制反流性食管炎至关重要。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辛辣、酸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建议少食多餐,避免睡前2-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戒烟和减轻体重也能显著改善症状。 3、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是目前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加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来防止反流。内镜下射频消融术和磁环括约肌增强术是较新的微创治疗方法,适用于特定患者。手术选择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决定。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愈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管理。患者应严格遵循坚持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定期复查胃镜和症状评估有助于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通过规范治疗和良好的自我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症状缓解和疾病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 反流性食管炎会癌变吗?

    反流性食管炎有癌变风险,但通过及时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降低这种风险。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可能导致Barrett食管,进而增加食管癌的发生概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和生活习惯改善。 1、药物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药物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少胃酸分泌和保护食管黏膜。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这些药物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胃酸对食管的刺激,降低癌变风险。 2、饮食调整 饮食在反流性食管炎的管理中至关重要。避免食用高脂肪、辛辣、酸性食物和咖啡因饮料,这些食物可能加重胃酸反流。建议多摄入高纤维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消化和减少胃酸分泌。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也能减轻胃部负担。 3、生活习惯改善 生活习惯的调整对控制反流性食管炎同样重要。避免饭后立即躺下,建议饭后至少等待2-3小时再休息。睡觉时抬高床头,利用重力减少胃酸反流。戒烟限酒,因为烟草和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症状。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因为腹部脂肪增加会加大胃部压力,导致胃酸反流。 反流性食管炎虽然存在癌变风险,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定期就医检查,尤其是对于长期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及时发现并处理Barrett食管等癌前病变,是预防食管癌的关键。坚持药物治疗、合理饮食和良好生活习惯,能够显著降低癌变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反流性食管炎药吃多久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通常需要持续4-8周,具体时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个体差异调整。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促胃肠动力药,同时需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和饮食管理。 1、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常见药物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这类药物通过抑制胃酸分泌,减轻食管黏膜的损伤,通常需要连续服用4-8周。对于重度患者或反复发作的情况,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或低剂量维持治疗。 2、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西咪替丁,适用于轻中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这类药物通过阻断组胺对胃壁细胞的作用,减少胃酸分泌,通常需要服用6-8周。对于症状缓解不完全的患者,可考虑与PPI联合使用。 3、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和伊托必利,通过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和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这类药物通常作为辅助治疗,与PPI或H2受体拮抗剂联合使用,疗程为4-6周。 4、生活方式调整是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环节。建议患者避免高脂肪、辛辣和酸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和碳酸饮料的摄入。进食后避免立即平卧,睡前2-3小时避免进食。抬高床头15-20厘米,有助于减少夜间反流。 5、饮食管理包括少量多餐、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增加富含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和水果,有助于改善胃肠功能。避免食用巧克力、薄荷和柑橘类水果,这些食物可能加重反流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需要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通常需要持续4-8周,重度患者或反复发作的情况可能需要延长疗程或低剂量维持治疗,定期随访和评估治疗效果是确保长期缓解的关键。

  • 反流性食管炎怎么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必要时的手术干预,其病因主要与胃酸反流、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药物治疗常用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促胃肠动力药;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饮食控制、体重管理和睡眠姿势改善;严重病例可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手段。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和埃索美拉唑,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和法莫替丁,适用于轻中度患者。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可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减少反流。 2、生活方式调整对控制反流性食管炎至关重要。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辛辣、酸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体重超重或肥胖者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减重,以降低腹压,减少反流风险。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避免平躺,可减少夜间反流。 3、严重或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干预。内镜下治疗如射频消融术和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创伤小,恢复快。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是经典手术方式,通过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有效控制反流。对于合并食管裂孔疝的患者,需同时进行疝修补术。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化需求制定综合方案,药物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是基础,必要时手术干预可有效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长期疗效。

  • 胃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表现

    胃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表现包括烧心、反酸、胸痛等,治疗需根据症状轻重选择药物、饮食调整或手术治疗。胃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酸和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受损的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常见的有烧心、反酸、胸痛、吞咽困难等。烧心是胸骨后烧灼感,常发生在餐后或平卧时;反酸是胃酸或食物反流至口腔,伴有酸味;胸痛可能类似心绞痛,需注意鉴别;吞咽困难可能是食管狭窄或炎症加重的表现。 1、烧心:烧心是胃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见的症状,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常在餐后或平卧时加重。烧心是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起的。缓解烧心的方法包括避免高脂肪、辛辣食物,减少咖啡、酒精摄入,餐后避免立即平卧,抬高床头15-20厘米。 2、反酸:反酸是胃酸或食物反流至口腔,伴有酸味或苦味。反酸常在夜间或餐后发生,可能引起咽喉不适或咳嗽。减少反酸的方法包括少食多餐,避免过饱,避免睡前2-3小时进食,减少巧克力、薄荷、碳酸饮料等易引起反酸的食物。 3、胸痛:胃反流性食管炎引起的胸痛可能类似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压迫感或疼痛,常伴有烧心或反酸。胸痛是由于胃酸反流刺激食管或食管痉挛引起的。缓解胸痛的方法包括使用抗酸药物如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避免剧烈运动或弯腰,保持心情舒畅。 4、吞咽困难:吞咽困难是胃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症状,可能是由于食管狭窄或炎症加重引起的。吞咽困难表现为食物通过食管时感到阻塞或疼痛。治疗吞咽困难的方法包括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埃索美拉唑,必要时进行食管扩张术或手术治疗。 胃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表现多样,需根据症状轻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等;饮食调整包括避免高脂肪、辛辣食物,减少咖啡、酒精摄入;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是缓解症状、预防复发的关键。

  • 怎么判断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可通过症状、内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方法诊断,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酸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损伤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等。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管黏膜损伤程度,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记录食管酸反流情况。治疗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以及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生活方式调整包括避免高脂、辛辣食物,减少咖啡、酒精摄入,避免饭后立即平卧,抬高床头15-20厘米。严重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定期复查内镜,评估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反流性食管炎的诊断和治疗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及时就医,遵医嘱规范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 反流性食管炎会导致胸骨疼吗

    反流性食管炎会导致胸骨疼痛,治疗方法包括调整饮食、药物治疗和改善生活习惯。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酸反流至食管引起的炎症,胸骨疼痛是其典型症状之一,严重时需就医。 1、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主要与胃酸反流有关。胃酸反流可能由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异常、胃排空延迟、腹压增高等因素引起。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或功能不全时,胃酸容易反流至食管,刺激食管黏膜,引发炎症和疼痛。肥胖、妊娠、吸烟、饮酒等外部因素也会增加胃酸反流的风险。 2、胸骨疼痛是反流性食管炎的常见症状之一。胃酸反流至食管后,刺激食管黏膜,导致胸骨后烧灼感或疼痛,常与进食、躺下或弯腰相关。疼痛可能放射至背部、颈部或下颌,需与心脏疾病引起的胸痛区分。 3、治疗方法包括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改善。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辛辣、酸性食物,少食多餐,避免过饱。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和抗酸药如铝碳酸镁,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缓解症状。生活习惯上,避免餐后立即躺下,睡觉时抬高床头,戒烟限酒,控制体重。 4、若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反流性食管炎若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并发症,增加食管癌风险。医生可能建议进一步检查,如胃镜或食管pH监测,以明确诊断并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反流性食管炎会导致胸骨疼痛,需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生活习惯改善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 反流性食管炎晚上可以喝牛奶吗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晚上不建议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可能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关键在于减少胃酸分泌和改善生活方式。避免高脂肪、高糖和刺激性食物,晚餐后至少2-3小时再躺下,睡觉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药物治疗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和抗酸剂如氢氧化铝。饮食上可选择低脂、高纤维食物,如燕麦、香蕉和绿叶蔬菜。运动方面,适量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消化功能。定期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避免症状反复。

  • 反流性食管炎可以喝酒吗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不宜饮酒,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延缓病情恢复。治疗反流性食管炎需要调整生活方式、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并避免诱发因素。 1、酒精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酒精会松弛食管下括约肌,导致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食管,同时刺激胃酸分泌,进一步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长期饮酒还会延缓食管黏膜的修复,增加并发症风险,如食管溃疡、狭窄甚至Barrett食管。 2、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是主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和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这些药物可以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排空,缓解反流症状。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并发症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 3、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饮酒、咖啡、碳酸饮料等刺激性饮品,减少高脂肪、辛辣食物的摄入。进食后避免立即平躺,保持头部抬高15-20厘米的睡姿。控制体重,避免过饱,戒烟戒酒,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反流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4、饮食建议。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燕麦、香蕉、苹果等。避免巧克力、薄荷、柑橘类水果等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减少反流发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应严格避免饮酒,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管理反流性食管炎的关键。

  •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吃什么药好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结合生活调整,常用药物包括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和促胃肠动力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烧心、反酸、胸痛等,多与胃酸反流至食管有关。药物治疗旨在减少胃酸分泌、中和胃酸或促进胃排空,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饮食控制和体重管理也至关重要。 1、质子泵抑制剂PPIs: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埃索美拉唑,这些药物通过抑制胃壁细胞分泌胃酸,显著减少胃酸分泌,缓解反流症状,通常建议餐前服用,疗程一般为4-8周。 2、H2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通过阻断组胺对胃壁细胞的作用,减少胃酸分泌,适用于轻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可作为PPIs的替代或辅助治疗。 3、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通过增强食管下括约肌张力和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通常与抑酸药物联合使用以增强疗效。 4、抗酸剂:如氢氧化铝、碳酸钙,通过中和胃酸,快速缓解烧心和反酸症状,适用于临时缓解症状,但长期使用需谨慎。 5、生活调整:避免高脂肪、辛辣、酸性食物,减少咖啡、酒精摄入,避免餐后立即平躺,控制体重,抬高床头睡眠,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胃酸反流和症状发作。 6、饮食建议:选择低脂、低糖、高纤维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蔬菜,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有助于减轻胃部负担和反流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需要药物与生活方式的综合干预,患者应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和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有效控制症状并预防复发。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