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扩张是指近端中等大小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成分的破坏,导致其管腔形成异常的、不可逆性扩张、变形。本病多数为获得性,多见于儿童和青年。那么,得了支气管扩张该怎么办呢?
1、积极控制感染
抗生素的选择应根据感染细菌的种类以及对肺组织和气道分泌物的穿透力而定。病情较轻者以口服为主,较重者采用静脉用药。通常给予广谱抗生素,如磺胺甲唑/甲氧苄啶(复方磺胺甲基异唑,TMP-SMZ)0.48g,2次/d口服,首剂加倍;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克拉霉素0.75g,2次/d口服或阿奇霉素0.1g,2次/d口服;第二代头孢霉素亦可供选择,如:头孢呋辛纳0.75g,3次/d静注或头孢克洛(希刻劳)0.25g,3次/d口服;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0.5~0.75g,2次/d口服,左氧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0.1g,2次/d口服。有报道,经纤维支气管镜局部灌洗后,注入抗生素可有显著疗效。
2、并发咯血的处理
支气管扩张症常并发咯血,咯血量从痰血、数口到十几口或大咯血。大咯血的定义尚无定论,有人认为一次咯血量大于100ml即为大咯血,亦有人强调24h咯血量大于300ml为大咯血。实际上对咯血量的估计不应拘泥于数字,应当结合病人的状况,如面色、脉搏、呼吸、血压和发绀等。
3、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肺是根治支气管扩张的唯一方法。具体手术指征要依据胸片情况及肺功能检查结果而定。适应证为反复呼吸道急性感染和(或)大咯血,病变范围小于二叶肺,药物不易控制,年龄40岁以下,全身状况好,可根据病变范围做肺叶切除术。对于双侧广泛支气管扩张手术与否一直存在争议。对已并发肺气肿或年老体弱者,估计病变切除后,将导致严重呼吸功能损害者,不宜手术。对反复大咯血而不能耐受手术,经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确定血管病变后,可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以止血。
支气管扩张患者需要注意控制感染、改善排痰、避免刺激和定期复查,以延缓病情进展并提高生活质量。主要措施包括预防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和定期就医检查。 1、控制感染 感染是支气管扩张病情加重的主要原因。患者需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在流感季节或空气质量较差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减少感染风险: - 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增强免疫力。 - 避免接触感冒或流感患者,减少去人群密集场所。 - 勤洗手,保持个人卫生,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2、改善排痰 支气管扩张患者常伴有痰液增多和排痰困难,需采取措施促进痰液排出,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 每天进行深呼吸和有效咳嗽练习,帮助痰液排出。 - 使用雾化吸入疗法,如生理盐水或支气管扩张剂,稀释痰液。 - 定期进行体位引流,利用重力帮助痰液排出。 3、避免刺激 刺激性物质会加重支气管扩张症状,患者需尽量避免接触。 - 戒烟并远离二手烟,烟草烟雾会加重气道炎症。 - 避免接触粉尘、化学气体等有害物质,必要时佩戴口罩。 -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使用空气净化器或定期开窗通风。 4、定期复查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疾病,需长期管理。患者应定期就医,监测病情变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每3-6个月进行一次肺功能检查,评估肺部功能。 - 定期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X光或CT,观察病情进展。 - 与医生保持沟通,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或治疗方案。 支气管扩张患者需通过控制感染、改善排痰、避免刺激和定期复查来延缓病情进展。预防感染是减少急性加重的关键,而改善排痰有助于减少肺部感染风险。避免接触刺激性物质可以减轻症状,定期复查则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延缓疾病进展。
40岁支气管扩张患者的生存期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式及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积极治疗和良好管理可显著延长寿命。支气管扩张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结构异常扩张,导致反复感染和呼吸困难。 1、病情严重程度 支气管扩张的生存期与病情轻重直接相关。轻度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和日常管理,可能接近正常寿命;中度患者需长期用药和定期复查,生存期可能缩短;重度患者因频繁感染和呼吸衰竭,生存期可能显著减少。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关键。 2、治疗方式 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类)、支气管扩张剂(如沙美特罗)和黏液溶解剂(如乙酰半胱氨酸)。物理治疗如胸部叩击和体位引流有助于排痰。对于严重病例,手术切除病变肺段或肺移植可能是最后选择。 3、生活习惯 戒烟是首要任务,吸烟会加重病情。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接触粉尘和刺激性气体。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可增强肺功能。饮食上多摄入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如鱼类、鸡蛋、新鲜蔬果,增强免疫力。 4、心理调适 慢性疾病容易引发焦虑和抑郁,心理支持不可忽视。患者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 40岁支气管扩张患者通过科学治疗和良好管理,完全有可能延长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关键在于早期干预、规范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坚持。定期复查、遵医嘱用药、避免感染是长期管理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