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房颤术后复发了怎么办

发布时间: 2019-06-17 14:33:57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房颤术后复发了怎么办?对于房颤的治疗,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射频消融术,但是这个手术治疗后仍然会有一些患者会出现手术后症状复发的现象,这让患者很是头疼。房颤术后复发了怎么办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房颤的康复护理工作。那么,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应该怎么做?

射频消融术是目前房颤的主要治疗手段,创伤小,有效率高。那么房颤射频消融术后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1、口服抗凝药物。
通常需要口服三个月的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而是否需要进一步长期口服抗凝药,需要评估出血风险与获益,目前暂无定论。在口服抗凝药期间,需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事件及倾向,如有需及时就诊。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相对安全,不需要监测血液,但价格略昂贵。华法林是经典的抗凝药,价格便宜,疗效确切,但受到的干扰因素多(饮食药物等),且需要定期监测INR(国际标准化比值),维持在2-3之间,服用起来相对麻烦。患者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医生沟通,由医生制定相应的抗凝策略。
2、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
不论是房颤射频消融或者冷冻消融手术,术后心肌会存在水肿或顿抑,因此三个月内可能状态欠稳定,仍可能有房颤发作,因此需要口服三个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帮助维持窦性心律。常用的有普罗帕酮(心律平)、胺碘酮(可达龙)。普罗帕酮不适合用于心衰、血压偏低的患者,而胺碘酮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肺部疾病的患者不太适合,对于心率过慢的患者,也可暂缓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因此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相应的药物策略。
3、口服质子泵抑制剂。
由于房颤手术位置在左心房,而解剖结构上左心房与食道毗邻,为避免因胃酸返流引起相关并发症,需要至少口服一个月的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一个月后是否停药需遵医嘱。
4、手术对于日常活动/运动是否有影响?
房颤射频消融术创口很小,愈合很快,一般术后观察2-3天即可出院。出院后日常生活/活动均不受影响。热爱运动的患者朋友可以继续进行您所热爱的运动,部分患者术后活动耐力还有可能提高。
5、术后避免吸烟/喝酒
房颤患者朋友们应该对于房颤的危险因素有所了解。吸烟及饮酒都是在房颤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不良作用的生活习惯,在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对于房颤的复发也有促进作用,而且这两者也是冠心病、高血压、脑梗死等其心脑血管疾病的易患危险因素。所以是时候和这两个老朋友永远告别了!
6、复发症状
心慌、乏力等症状是复发最直接的表现,也是多数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手术的重要原因之一。接受过房颤手术的朋友们,如果再次发生了和原来房颤时类似的症状,一定要去医院做一份心电图。还有一些朋友的房颤症状十分不典型,比如仅仅是感觉有些乏力、体能下降、易困倦或是心情焦虑等,这样的房颤复发往往要借助检查来识别。
7、定期随访
和手术后的病人保持联系,对手术的效果进行跟踪调查,这一过程称为“随访”。很多人对“随访”并不熟悉,哈特瑞姆心脏科普今天就来介绍一下。目前的房颤诊疗指南认为:
房颤手术后3个月及此后每半年均应接受随访,随访应至少持续2年。每次进行随访时至少需要行一次12导联心电图检查和一次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
即便2年随访时间过后,也应每年至少见一次医生(社区医生/内科医生/心内科医生),以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情况,评估卒中风险。通过随访、检查,能够及早发现复发,进而及早转复房颤或启动抗凝,帮助您减少血栓栓塞的风险。


一、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定义

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终点目前已形成共识:“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房颤、房扑、房速复发”是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一级终点;如术后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判断时间应是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后或停用胺碘酮3个月后。监测到持续时间超过30秒的房颤、房扑、房速应视为“复发”。房颤术后复发了怎么办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分为早期复发和晚期复发。

早期复发:消融术后3个月内发生的房颤、房扑、房速,如持续时间≥30s,视为早期复发。早期复发主要与术后心房组织瘢痕水肿、炎症反应及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相关,随着心肌水肿及炎症的消失,房颤的发生会逐渐减少或消失。观察发现,约60%的早期复发会自行消失,

晚期复发:消融3个月后发生的房颤、房扑、房速,如持续时间≥30s,均视为晚期复发。有人将消融术12个月以后的复发定为更远期复发。临床上将晚期复发定义为有意义复发,需要进一步干预。

二、术后复发怎么办?

1、早期复发:由于早期复发与心房组织水肿、炎症反应等有关,所以无需紧张焦虑,随着水肿消退创面愈合,房颤发作会逐渐减少。如果发作次数较多,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持续时间过长的患者可采用电复律的方法恢复窦律。

2、晚期复发:一般经过一次导管消融术,即使有房颤复发,其发作的次数也会较前减少、症状会明显减轻。房颤术后复发了怎么办如果仍发作频繁、症状明显,可考虑再次行导管消融术,阵发性房颤二次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可达90%,持续房颤二次消融也能达到80%。

3、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应注意进行必要的内科治疗,比如服用ACEI或ARB类药物抑制心肌重塑、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注意保护肾功能,严重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使用简易呼吸机治疗等。这些都有利于房颤的预防,减少复发。

房颤术后复发了怎么办

房颤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脏疾病,而且现在除了上了年纪的人以外,年轻人也趋于高发。所以对于房颤的术后护理大家一定要谨慎对待。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此种疾病,积极做好康复护理,减少术后复发的可能。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近视眼大家都不陌生,我自身就是一个近视眼,有的时候很苦恼,稍有不适眼睛就会不舒服,现在由于孩子的学习压力增大,近视眼的孩子越来越多,还有电脑...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二尖瓣狭窄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性房颤怎么办

    二尖瓣狭窄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性房颤需及时就医,通过药物、手术及生活方式调整综合治疗。治疗方法包括控制心率、改善心功能、预防血栓等。 1、药物治疗是控制病情的重要手段。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用于降低心率和减轻心脏负担;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帮助控制房颤心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定期监测效果和副作用。 2、手术治疗针对严重病例,包括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射频消融术,用于控制房颤;左心耳封堵术,减少血栓形成风险。手术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和医生建议决定。 3、生活方式调整对病情管理至关重要。饮食上,建议低盐、低脂、高纤维,控制体重,减轻心脏负担;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增强心肺功能,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减少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二尖瓣狭窄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性房颤是一种复杂的心血管疾病,需综合治疗。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必要时手术治疗,同时调整生活方式,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是长期管理的关键。

  • 房颤伴长间歇怎么治疗

    房颤伴长间歇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症状采取药物、手术或生活方式调整,具体方案由医生评估后制定。治疗核心在于控制房颤发作、预防长间歇引发的并发症。 1、药物治疗是房颤伴长间歇的常见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帮助恢复并维持正常心律。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地尔硫卓可控制心率,减少长间歇发生。 2、对于药物效果不佳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导管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破坏异常电信号源,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心脏起搏器植入适用于长间歇频繁且伴有严重症状的患者,通过电刺激维持心率。左心耳封堵术可降低血栓风险,适用于无法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 3、生活方式调整对改善房颤伴长间歇症状有辅助作用。减少咖啡因、酒精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饮食上选择低盐、低脂、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但需避免剧烈运动。 房颤伴长间歇的治疗需个体化,患者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早期干预和综合管理可有效改善预后,降低并发症风险。如有不适,及时就医,切勿自行用药或延误治疗。

  • 房颤需要住院治疗吗

    房颤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并发症风险,轻度房颤可能无需住院,但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的房颤需及时住院治疗。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房颤的严重程度评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不规则且过快。轻度房颤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这种情况下通常无需住院,可通过门诊治疗和定期随访控制病情。但若房颤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心慌、气短、胸痛等症状,可能提示病情较重,需住院观察和治疗。 2、并发症风险。房颤可能增加中风、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如果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或既往有中风史,住院治疗更为必要。住院期间,医生可通过监测和调整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风险。 3、药物治疗。住院期间,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以恢复心律,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症状明显的患者,还可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控制心率。 4、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导管消融术、心脏电复律和左心耳封堵术。导管消融术通过破坏异常电信号源恢复心律,心脏电复律通过电击恢复正常心律,左心耳封堵术用于预防血栓形成。 5、生活方式调整。房颤患者需注意健康饮食,减少高盐、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保持情绪稳定也是重要的生活方式调整措施。 房颤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决定。轻度房颤可通过门诊治疗控制,但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的房颤需及时住院。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管理房颤,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房颤是怎么引起的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和手术治疗,常见原因包括高血压、心脏疾病和甲状腺功能异常。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跳不规则,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高血压会导致心脏负荷增加,长期未控制可能引发房颤。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导致房颤的发生。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是甲亢,会加速心率,增加房颤风险。年龄增长、肥胖、糖尿病和过量饮酒也是房颤的诱发因素。遗传因素在某些家族性房颤病例中也有一定作用。环境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房颤。 1、高血压是房颤的常见原因之一,长期高血压会使心脏负荷增加,导致心房扩大和纤维化,进而引发房颤。控制血压是预防和治疗房颤的重要措施,建议定期监测血压,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适量运动等。 2、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会影响心脏的正常电活动,导致房颤的发生。冠心病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血脂和血糖,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搭桥手术。心肌病患者需定期随访,遵医嘱服用药物,必要时考虑心脏移植。 3、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是甲亢,会加速心率,增加房颤风险。甲亢患者应定期检查甲状腺功能,遵医嘱服用抗甲状腺药物或进行放射性碘治疗,必要时进行甲状腺手术。控制甲状腺功能异常有助于预防房颤的发生。 4、年龄增长、肥胖、糖尿病和过量饮酒也是房颤的诱发因素。老年人应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肥胖和糖尿病患者需控制体重和血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过量饮酒者应减少饮酒量,必要时戒酒。 5、遗传因素在某些家族性房颤病例中也有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关注心脏健康,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早期发现和干预房颤。 6、环境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可能导致房颤。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应学会放松,保持心理健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应积极治疗,改善睡眠质量,必要时使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设备。 房颤的治疗和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控制高血压、治疗心脏疾病、调节甲状腺功能、改善生活方式等。早期发现和干预是预防房颤的关键,建议定期体检,关注心脏健康,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通过综合治疗和健康管理,可以有效降低房颤的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得了房颤该怎么治疗最好

    房颤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具体选择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决定。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能由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治疗目标是控制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血栓形成。 1、药物治疗是房颤的基础治疗方式,常用药物包括抗心律失常药、抗凝药和心率控制药。抗心律失常药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帮助恢复窦性心律;抗凝药如华法林、达比加群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心率控制药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可帮助控制心率。 2、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病情严重的患者,常见手术包括导管消融术、外科迷宫手术和左心耳封堵术。导管消融术通过射频或冷冻技术破坏异常电信号;外科迷宫手术通过手术切割形成疤痕组织阻断异常电信号;左心耳封堵术通过封堵左心耳预防血栓形成。 3、生活方式调整对房颤患者至关重要,包括控制体重、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控制体重可减轻心脏负担;戒烟限酒可减少心脏刺激;规律运动如散步、游泳可增强心脏功能;健康饮食如低盐、低脂、高纤维饮食有助于控制血压和血脂。 房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患者应定期随访,遵医嘱用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房颤复发和并发症的风险。

  • 心律不齐和房颤的关系

    心律不齐和房颤的关系密切,房颤是心律不齐的一种常见类型,表现为心房快速且不规则的跳动。治疗心律不齐和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心律不齐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异常,而房颤则是心房电活动紊乱导致的心律失常。房颤的治疗包括控制心率、恢复窦性心律和预防血栓形成。 1、心律不齐的原因:心律不齐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失衡、甲状腺功能亢进、压力过大或长期吸烟饮酒等。房颤作为心律不齐的一种,常见于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或心脏瓣膜病患者。年龄增长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增加房颤的风险。 2、药物治疗:对于心律不齐和房颤,药物治疗是常见的干预手段。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普罗帕酮可用于恢复窦性心律;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可帮助控制心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达比加群则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 3、手术干预: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干预可能是必要的选择。导管消融术通过射频或冷冻能量破坏异常电活动区域,恢复心脏正常节律;左心耳封堵术可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起搏器植入术则用于治疗严重的心动过缓或传导阻滞。 4、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生活方式对管理心律不齐和房颤至关重要。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健康体重,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规律运动如散步、游泳或瑜伽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戒烟并避免二手烟暴露,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心律不齐和房颤的管理需要综合治疗和长期关注,及时就医并根据医生建议采取药物治疗、手术干预或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定期监测心脏健康状况,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和管理心律不齐与房颤的关键。

  •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可通过规范术后管理和及时干预有效减少。术后常见并发症包括心包填塞、肺静脉狭窄和血管并发症,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 1、心包填塞是射频消融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突发呼吸困难、低血压和颈静脉怒张。一旦怀疑心包填塞,需立即进行心包穿刺引流,必要时行心包开窗术。预防措施包括术中实时监测心包积液情况,控制消融能量和时间。 2、肺静脉狭窄多发生于消融能量过高或消融范围过大时,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咯血和呼吸困难。轻度狭窄可观察随访,中重度狭窄需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预防关键在于精确控制消融部位和能量,避免过度消融。 3、血管并发症包括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和血肿,多与穿刺技术不当有关。小血肿可压迫止血,假性动脉瘤需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酶或手术修复。预防措施包括规范穿刺技术,术后适当压迫止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 4、食管损伤是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食管溃疡甚至穿孔。患者可能出现胸痛、吞咽困难等症状。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和抗生素应用,严重者需手术修复。预防措施包括术中食管温度监测,控制左房后壁消融能量。 5、膈神经损伤可导致膈肌麻痹,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严重者需膈肌折叠术。预防措施包括消融前进行膈神经刺激测试,避免在膈神经附近过度消融。 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心内科、胸外科和影像科等。患者术后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医生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规范操作流程,提高手术安全性。通过术前充分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和术后严密监测,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患者预后。

  • 心房颤动的心电表现是什么

    心房颤动的心电表现是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治疗包括药物控制心率、抗凝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心电图的典型特征是P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快速而不规则的f波,频率通常在350-600次/分钟。RR间期绝对不规则,心室率快而不规则,通常在100-160次/分钟。这种不规则的心电活动导致心房无法有效收缩,影响心脏的泵血功能。 1、药物治疗是心房颤动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以减慢心率,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也能有效控制心率。抗凝药物如华法林或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如达比加群酯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 2、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导管将高频电流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破坏异常电活动的起源点,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这种方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成功率较高,但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操作。 3、生活方式调整对心房颤动的管理也至关重要。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适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 心房颤动的心电表现是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规则。治疗包括药物控制心率、抗凝治疗和射频消融手术。通过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手术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心房颤动的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 房颤胸闷恶心想吐是什么原因

    房颤胸闷恶心想吐的原因可能与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脑部供血不足以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治疗上需针对房颤进行控制,包括药物治疗、电复律或射频消融术,同时缓解症状。 1、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脏失去正常的节律,导致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收缩。这种不规则的收缩会降低心脏的泵血效率,心输出量减少,血液无法有效输送到全身,尤其是脑部。脑部供血不足可能引发头晕、恶心甚至呕吐。房颤还可能刺激自主神经系统,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进一步加重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2、房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方案。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控制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和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这些药物有助于减缓心率,恢复心脏的正常节律。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电复律是一种快速恢复窦性心律的方法,通过电击使心脏恢复正常节律。射频消融术则是通过导管技术破坏心脏内异常的电信号源,从根本上治疗房颤。 3、房颤患者还需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避免诱发因素。高盐、高脂饮食可能加重心脏负担,建议采用低盐、低脂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钾、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以维持电解质平衡。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但应避免剧烈运动。情绪波动和压力可能诱发房颤,患者应学会放松,避免过度紧张。 房颤胸闷恶心想吐的症状需引起重视,及时就医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和药物管理,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 心房颤动是怎么回事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脏跳动不规律,可能导致心悸、乏力或呼吸困难等症状。其发生原因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瓣膜病等心脏疾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肥胖、饮酒等外部因素。治疗方面,药物治疗如抗心律失常药胺碘酮、普罗帕酮、氟卡尼、抗凝药华法林、达比加群、利伐沙班可帮助控制心率和预防血栓;非药物治疗包括导管消融术、心脏复律、起搏器植入等手术干预。生活习惯调整如限制酒精摄入、控制体重、适度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也有助于改善症状。对于症状严重或药物效果不佳的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心房颤动的管理需要综合药物、手术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并发症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