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比较少听说,所以很多人对这个疾病都不了解,有些患者当得知自己患上了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却不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病,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个病,下面来介绍什么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syndromes,MDS)是起源于造血干细胞的一组异质性髓系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髓系细胞分化及发育异常,表现为无效造血、难治性血细胞减少、造血功能衰竭,高风险向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转化。MDS治疗主要解决两大问题:骨髓衰竭及并发症、AML转化。就患者群体而言,MDS患者自然病程和预后的差异性很大,治疗宜个体化。
MDS是一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特征为血细胞减少,髓系细胞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无效造血及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国际预后评分系统(IPSS)推荐的血细胞减少的标准为Hb<10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1.8×10^9/L,血小板(PLT)<100×10^9/L,但实际诊断MDS时,不要求一定达到这么低。多数MDS病例以进行性的骨髓衰竭为特征,并最终都会发展成为AML,但是不同亚型转白率也不同,某些患者的生物学特征是相对惰性的,病程较长,转白率很低。
在MDS定义明确后,诊断和分型中主要难点在那些外周血和骨髓原始细胞不增多病例上,尤其当病态造血不显著时;或与营养缺乏、化学药物、中毒、造血生长因子、炎症及感染继发的病态造血鉴别;以及骨髓低增生或伴随纤维化等情况,不能获得足够细胞分析可能的疾病过程。低增生性MDS及MDS伴骨髓纤维化诊断常常很困难。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症状表现
本病起病多隐袭,以男性中老年多见,约百分之七十病例50岁以上。儿童少见,但近年青少年发病亦有增加。临床表现多样化,缺乏特殊表现,常以贫血、出血和感染就诊,部分病人可无症状,在体检过程中被发现。
1、贫血:除个别病人外,绝大多数患者以不同程度贫血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如面色苍白、头晕乏力、活动后心悸
气短等。2、出血:半数以上的患者有出血,但早期的出血症状较轻,多为皮肤粘膜出血,牙龈出血或鼻衄,因不严重,很少需特别处理,女性患者也很少出现月经过多;但随疾病发展到晚期,出血趋势加重,脑出血成为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3、感染:因粒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感染发生,病情初期(难治性贫血,RA)较稳定,多无严重的感染与发热,后期(RAEB或RAEBt)较易合并感染。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潜在性脓疡以及化脓性关节炎、结核、绿脓杆菌性结膜炎、坏疽等不常见的感染。霉菌感染在后期较普遍,败血症常为疾病终末期的合并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
4、体征:部分患者肝、脾、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可同时出现,也可单独出现,因程度不显著而被易忽略。少数患者可有胸骨压痛、肋骨或四肢关节痛。
骨髓抑制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引发的贫血。针对此病,患者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改善。对于病情轻微者,可通过日常调理如食用补血食物如红枣和阿胶来缓解,并注意休息避免疲劳。若因病毒感染所致,可服用抗病毒药或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若病情严重,特别是急性白血病,则需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日常生活中,患者应注意合理饮食,多吃易消化食物如小米粥和南瓜粥等。若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骨髓抑制性贫血的治疗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治疗方式。
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性细菌侵入骨组织造成炎症反应,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大片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破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整个骨干坏死80%以上。由金色葡萄球菌引起临床分期一急性期大约是1到4周炎症,主要位于干骺端就是血液比较丰富的部位直接向骨干的髓腔内蔓延,在骨内形成多数脓肿干骺端的脓肿侵犯并穿破邻近的皮质脓液流入骨膜下将骨膜掀起形成骨膜下脓肿,骨膜下脓肿重新穿破骨皮质进入髓腔形成弥漫性脓肿骨膜的营养血管被阻断形成血栓,使部分的骨皮质营养中断形成死骨亚急性期介于急性期和慢性期之间,在病理上从骨质破坏的蔓延扩散,吸收逐步转入骨质恢复和增生慢性期骨膜增生显著增多,骨质硬化死骨逐渐游离有时脓液侵蚀形成骨瘘孔皮质的死骨完全游离一般需要60天左右,但也有迟到半年。
该病变单一血常规是不可以确诊,到医院做完善检查,如生化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骨髓检查、骨髓X线拍片、CT、MRI、血清游离轻链检查等。结合症状体征等,是可以确诊,及时治疗处理。生活中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增加抵抗力,化疗对症处理,按时复查,必要时手术处理修复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属于骨髓内浆细胞的一种恶性肿瘤,血常规化验检查大多会有贫血表现,但是并不能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应该进行骨髓穿刺检查和x光检查,明确诊断,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要注意休息,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多喝水。
骨质增生是指骨骼边缘出现骨性增生物,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可能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等症状。其形成与年龄、体重、遗传及重体力劳动等因素有关。治疗上,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等,并辅以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盐酸乙哌立松片等药物。患者需定期复诊,监测病情,同时可适当锻炼以增强抵抗力,促进康复。
骨质增生并发骨髓炎属于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以免病情加重。骨质增生若持续发展,可能累及其他部位,引发化脓性关节炎、心肌炎、肺炎等炎症。化脓性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及功能障碍,需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钠、万古霉素等治疗,并及时切开引流;心肌炎由骨质增生刺激心肌导致,症状包括发热、胸闷、乏力,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肟、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炎由细菌感染引起,症状为咳嗽、咳痰、胸痛,需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治疗。骨质增生还可能压迫神经和血管,引发局部麻木、疼痛、缺血、坏死等,需及时手术治疗。骨质增生并发骨髓炎需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患者应适当锻炼,避免剧烈运动。
血小板减少骨髓穿刺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方法,通过抽取骨髓液来检测疾病,主要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的辅助诊断。如果患者病情较轻,皮肤黏膜出血但没有其他不适症状,且积极配合治疗,可能不会有后遗症。然而,若患者不配合治疗或病情严重,可能会出现多个部位出血及贫血,从而留下后遗症。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并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定期复查,关注疾病发展情况。
登革热病毒通过感染骨髓抑制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导致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进而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该病毒还会引起发热,进一步消耗体内能量,加剧骨髓功能抑制。登革热患者常出现高热、寒战、头痛和肌肉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休克。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按医嘱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及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治疗。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处,若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颈椎骨质增生压迫骨髓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异常及头晕、头痛等症状。疼痛以胀痛或刺痛为主,运动功能障碍如站立或关节活动受限,感觉异常如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严重时,可能引发颈椎不稳及颈椎管狭窄,加重症状。确诊后,早期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如甲钴胺片治疗,严重压迫神经根或脊髓时需手术治疗,如经皮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患者应避免长时间低头或伏案工作,适当运动锻炼,定期复查,以缓解症状。
糖尿病足骨髓炎是由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引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性病变所致,表现为患处红肿热痛及溃疡等症状,严重者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诊断需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清淡饮食,并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同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和降糖药物,必要时进行清创术。中医理疗也可辅助缓解病情,如出现不适应立即就医。
糖尿病足骨髓炎主要由血糖控制不佳和局部外伤引发,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针对性治疗。对于轻症患者,可使用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重症患者则需通过清创术和高压氧舱辅助治疗,必要时需采取截肢手术。患者日常需做好护理,保持患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戒烟戒酒,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运动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