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髂关节炎怎样检查出来:许多骶髂关节炎病人,必须作一些化验检查,以帮助诊断,提到化验,不少人一定会认为这是近代才开始出现的事,其实不然,近代应用某些“试纸”进行比色的检验方法,有些就是根据“试纸”所反应出来的颜色变化及深浅程度来测知的,由此可见,这些通过“试纸”的试验,与我国1200多年前以白帛检查小便中黄疽的深浅,仅是大同小异。
现介绍几种与骶髂关节炎有关的化验。
(1)红细胞沉降率(简称血沉)血液像稀饭一样,它里面有着黏乎乎的汤——血浆、米粒——血细胞两个部分组成,其中红细胞是主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红细胞的密度比血浆大;所以在静置状态下,红细胞会慢慢沉降下来。血沉试验就是取一定量的血液,加入适量的抗凝剂,再被吸人特制的红细胞沉降测定管中。在一定的室温下,测定管垂直静置,经一小时后,观察红细胞的沉降速度。测定管表面刻度每一小格为1毫米,因此,化验结果用“毫米/小时”来表示。现在也有用仪器进行测定的。目前,国内外通用魏氏法,成人正常值为男性0—15毫米/小时,女性0~20毫米/小时。
血沉不是一种特异性的化验;伴随某些生理变化,血沉值会有所改变,如月经前、月经中、妊娠时,血沉常增快。感染性骶髂关节炎、类风湿骶髂关节炎、结核性骶髂关节炎、痛风、各种炎症、发热、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血沉均可增快。血沉是测试骶髂关节炎活动程度此较可靠和最简单的方法,并且常用来作为疾病严重程度和衡量治疗效果的指标。
(2)血清黏蛋白(简称黏蛋白)是—种黏多糖与蛋白分子结合成的复合蛋白。正常范围哈氏法20—40毫克/升,怀氏法则为400-900毫克/升。血清黏蛋白是反映炎症的良好指标之一。
(3)抗“O”是抗链球菌溶血素“O”的简称。溶血性链球菌产生一种代谢产物,能溶解红细胞,所以这种产物被取名为“O”溶血素。人体感染了A组溶血性链球菌后,“O”溶血素在体内作为一种抗原物质存在。为了对抗这一抗原物质,人体就相应地产生另一种抗体,来中和这种“O”溶血素,以免生命受到危害。测定这种能中和链球菌溶血素“O”的抗体含量,就称为抗链球菌溶血素“O”试验。抗“0”的数值以单位计算,有100、125、166、250、333、500、625、833、1250、2500等数档。正常人一般在500单位以下,若高于500单位,说明最近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些病人抗“0”升高,但是没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不能认为就是得了风湿性骶髂关节炎,只能说明近期曾有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患了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一类疾病,而且像柯萨奇B病毒感染、高胆固醇血症、溶血、肝炎、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均可呈现非特异性的抗“O”增高。但是,话又得说回来,风湿性骶髂关节炎的发病原因又确实与链球菌的感染有关,所以,风湿性骶髂关节炎活动期,抗“O”是升高的。
(4)C反应蛋白(丙反应蛋白)是一种能和肺炎双球菌的C多糖体产生反应的蛋白质,属急性反应性蛋白。正常情况下,血清中的C反应蛋白为阴性。与血沉一样,是反应炎症的良好指标。可在急性风湿热、类风湿骶髂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肿瘤、外伤和手术后等情况下呈现阳性反应。C反应蛋白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上升最早,2-3小时即达高峰,病情控制后又迅速下降,这种现象称为急性期时相反应。
在类风湿骶髂关节炎中,C反应蛋白常与血沉增快相平行,但比血沉更敏感一些。C反应蛋白含量越多,表示病变活动度越高。C反应蛋白在类风湿骶髂关节炎活动期升高,缓解期则明显下降,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C反应蛋白检测操作简单,影响因素小,一般不受贫血、妊娠、高球蛋白血症的影响,是一种实用的实验室检查项目。
(5)类风湿因子是由于细菌、病毒等感染因子,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免疫球蛋白G(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因为这种自身抗体首先发现于类风湿骶髂关节炎病人,并在类风湿骶髂关节炎病人血清中滴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被命名为类风湿因子。其实,凡是存在变性IgG并能产生抗变性IgG自身抗体的人,在其血清或病变中,均能测出类风湿因子,说明类风湿因子并不是类风湿骶髂关节炎的特异性自身抗体。
目前已知有4种类风湿因子,即免疫球蛋白M(IgM)型、免疫球蛋白A(1gA)型、免疫球蛋白C(屯C)型、免疫球蛋白E(IgE)型。IGM型被认为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在类风湿因子阳性的类风湿骶髂关节炎病人中约占80。这种类风湿因子存在于病人的血液中,也常逗留在关节的滑液中,对诊断类风湿骶髂关节炎有一定价值。由于IgM型类风湿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有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
(6)抗核抗体也称抗核因子。是指能与细胞核或核的组成成分发生反应的一类抗体。在机体免疫稳定功能失常的情况下,体内衰弱变性的细胞核成分不能被及时清除而成为自身抗原,由这些核抗原所引起的抗体就是抗核抗体。
95以上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出现抗核抗体阳性,并且效价多在1:160以上,类风湿骶髂关节炎病人有20出现阳性;系统牲硬皮病、慢性肝病等也有不同比例的阳性,就连正常人中,也有3左右呈阳性。;(7)血清免疫球蛋白是具有抗体活性、结构相似的血清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D(IgD)及免疫球蛋白E(IgE)5类。系统性红斑狼疮以IgG、IgA增高为主,类风湿骶髂关节炎早期出现IgM增高,以后IgG、IgA均升高,当病情趋向静止,以上各种免疫球蛋白的含量也逐渐恢复正常。
双侧骶髂关节炎主要引起下腰部、臀部及大腿后侧的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行走和日常活动。这种疼痛通常与炎症、关节退变或外伤有关,需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症状。 1、疼痛的原因 双侧骶髂关节炎的疼痛主要源于骶髂关节的炎症和退行性改变。骶髂关节位于骨盆与脊柱连接处,负责传递上半身重量至下肢。当关节发生炎症时,周围组织会受到刺激,导致下腰部、臀部和大腿后侧的放射性疼痛。疼痛可能因久坐、久站或剧烈运动而加重。骶髂关节炎可能与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这些疾病会加速关节的退变和炎症反应。 2、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对于严重病例,医生可能会开具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或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抑制剂)。 (2)物理治疗:热敷、超声波治疗和低频电刺激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专业的康复训练(如核心肌群锻炼)有助于增强关节稳定性。 (3)生活方式调整:避免久坐久站,保持正确坐姿;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可增强关节灵活性;控制体重以减少关节负担。 3、就医建议 如果疼痛持续加重或伴随发热、乏力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通过X光、MRI或血液检查明确诊断,并根据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双侧骶髂关节炎的疼痛虽常见,但通过科学治疗和日常护理可以有效缓解。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是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
两侧骶髂关节炎症是一种常见的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骶髂关节区域的疼痛和活动受限。其病因复杂,可能与遗传、环境、生理、外伤及病理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1、遗传因素 骶髂关节炎症可能与遗传有关,尤其是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家族史中常见类似病例。基因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密切相关,携带该基因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并干预。 2、环境因素 长期处于潮湿、寒冷环境或久坐不动可能诱发骶髂关节炎症。不良姿势、过度劳累也会加重关节负担。改善生活环境,避免久坐,保持适度运动,如游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症状。 3、生理因素 年龄增长、骨质疏松、激素水平变化等生理因素可能导致骶髂关节炎症。女性在妊娠期因骨盆韧带松弛,也可能出现骶髂关节疼痛。针对骨质疏松,建议补充钙和维生素D,必要时进行激素替代治疗。 4、外伤 骶髂关节区域的直接外伤或长期慢性损伤可能引发炎症。例如,跌倒、车祸或剧烈运动导致的关节损伤。急性期需休息,避免负重,必要时使用支具固定。 5、病理因素 骶髂关节炎症可能是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早期表现。若疼痛持续加重,伴随晨僵、低热等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影像学检查和血液检测,明确诊断。 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用于控制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制剂(如TNF-α抑制剂)适用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 2、物理治疗 热敷、超声波、电疗等物理疗法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康复训练如核心肌群锻炼、骨盆稳定性训练有助于增强关节支撑力。 3、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久坐,保持正确坐姿;适度运动如游泳、太极等低冲击性活动;饮食上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亚麻籽),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两侧骶髂关节炎症的治疗需结合病因和症状,早期干预可有效控制病情发展。若疼痛持续或加重,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通过药物、物理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大多数患者可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