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当您在与一家人享受生活的同时,您是否想过关注过一些癌症呢?虽然现代科技发达但由于直肠癌发病的隐蔽性,导致早期癌患病人的症状极不明显。临床发现,直肠癌病人出现明显的症状表现大多已到了中晚期。在此,我们提醒广大朋友,即使您没有患病也要引起重视。就算不为自己考虑也要为家人考虑,家人的健康就是自己的健康。
1.饮食因素
(1)脂肪、纤维素与热卡:饮食因素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占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它占第2位,而在一些不发达国家中它仅占第8位。流行病学观察和实验研究表明饮食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具有决定性地位,脂肪消耗量的增加与结直肠癌发病率的上升是平行的,直接测定饮食脂肪的含量显示消耗脂肪量高的人群,其结直肠癌的病死率也高。从低脂肪饮食区至高脂饮食区的移民研究发现其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与原来国家相比明显增高了。从日本移民至夏威夷的移民患结肠癌的死亡明显增加,从波兰移民至澳大利亚的移民也呈现这种病死率的增高。许多对照病例的研究均支持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但其他流行病学资料并不证实这种相关性,尤其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例如美国犹他州结肠癌的发病率比美国平均发病率低得多,而按人口每人的脂肪的消耗量则是相同的。流行病学资料之所以出现这种矛盾现象是因为没有考虑那些对抗结肠癌发生的保护性饮食因素。从北欧的一个研究发现丹麦人的结肠癌发病率明显比芬兰人高,虽然脂肪摄入是相同的,但芬兰人摄入纤维素量比丹麦人高,从而表明纤维素可能具有调节脂肪的致癌作用。最近,Willett等再次证实结肠癌的发生与动物脂肪的消耗量呈正相关。此外,最近的一个流行病学研究分析脂肪摄入与各种癌肿的关系中发现脂肪摄入与结直肠等6种癌肿的发生有肯定的关系。
(2)维生素和矿物质:结肠癌的发生率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因素中,流行病学研究集中在饮食习惯和食物选择上,除了脂肪、纤维素和热卡外,还开始研究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微营养素以及矿物质。抗氧化物具有清除或中和某些氧代谢产物称为氧自由基和单线氧的伤害作用。这些代谢产物形成于全身常规生化过程中,它们可能是危险的,因为它们可伤害DNA、脂质膜和蛋白质。对细胞的这种分子水平伤害如不受抑制就会促进癌肿的形成。有几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抗氧化作用。因此,学者们着重观察微营养素和VitA、C、E值低时结肠癌是否增多。
2.遗传因素
遗传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中是一重要因素,临床上有两类病人遗传因素表现较为突出,一类为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adenomatouspolyposis,FAP),另一类则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nonpolyposiscoloretalcancer,HNPCC),又包括部位特异的结直肠癌和癌家族综合征。除这两类病员外,就都称为散发性病例。
3.结肠炎性疾病
在结肠炎性疾病中有3个疾病与结直肠癌关系最密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是公认癌变危险性较大的疾病,但其癌变危险性与病期长短以及病变部位和范围有关,病期达10年者,危险性开始增加,病变局限于左侧结肠者危险性增加,溃疡性直肠炎和溃疡性直乙结肠炎的患者癌变危险性增高。因此从总体而言,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比无结肠炎者高10~25倍,但最近的一个大组报道25年累积危险性仅9%。而结直肠癌患者中伴溃疡性结肠炎者仅1%。溃疡性结肠炎在北美和西欧发病较高,我国相对较少,故在结直肠癌中,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所致者更为少见。
4.结直肠腺瘤
结直肠腺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息肉样病变,约有2/3结直肠息肉系腺瘤。组织形态学上腺瘤可分为管状、绒毛状和管状绒毛状3种,其中以管状腺瘤最为常见,纯绒毛状腺瘤较为少见,仅占所有腺瘤的5%。腺瘤的这种分类主要根据绒毛成分的比例,因为腺瘤上皮结构在形态学上并非均匀,当绒毛成分占0%~25%时,称为管状腺瘤,25%~75%时为管状绒毛状腺瘤,75%~100%绒毛时才称绒毛状腺瘤。腺瘤从肉眼上又可分为有蒂、广基和扁平3种。并非所有腺瘤都呈息肉样,有些仅在黏膜面上有轻微隆起,称为扁平的息肉。较大的腺瘤和绒毛状腺瘤更易发生高度间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结直腺瘤的高发地区与结直肠癌的高发区是一致的。在大组息肉切除的病理检查中可看到高度间变与局灶性侵袭性癌的频发性,这可以解释在癌肿切除标本中常发现其邻近存在着良性腺瘤,这一情况表现在具有遗传倾向的结肠癌病例中,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症(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症结肠癌(FNPCC)综合征。Gilbertson报道一组回顾性研究,在25年中对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每年作1次乙状结肠镜检查,并摘除所见腺瘤,结果使直乙结肠癌的发病率比预计减少85%。最近Selby等也证明在以往10年中曾作过乙状结肠镜检筛查者其远端肠癌的发生率降低3倍,根据NPS资料的初步分析表明凡进入结肠镜监测计划者其结肠癌发生率与相应年龄的一般人群相比降低75%以上。这些资料均提示阻断腺瘤生长可防止结肠癌,同时也是对“腺瘤-癌肿”序列的支持。当然也有认为癌肿的发生是原发的,也即一开始就是癌(denovo)。因为有一些很小的非息肉样侵袭性腺癌,其邻近并无腺瘤,对这些现象谁也无法否认,究竟2种情况都可能存在,或是即使最微小的腺瘤也可能发现有恶变,这是争论的焦点。但从最近的分子基因发现也支持“腺瘤-癌肿”序列,对这一见解的最终证据和标准是在进展性结肠癌的散发性腺瘤中有基因克隆的标志物。5.个人高危因素
以往曾患结直肠癌的病员再次患结直肠癌的危险性显然比正常人高,据StMarks医院报道在3381例结直肠癌进行切除手术的病员中,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1.5%,在随访25年的病例中,其发生率为5%:如切除手术时同时作腺瘤摘除者,则其发生率为10%,虽然绝大部分异时性结直肠癌发生在切除术后10年内,但有报道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发生率为3.4%,且67%发生在初次切除手术后11年以上。从而表明异时性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似乎是终生的。
以上就是关于“直肠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的介绍,与直肠癌致病因素有关的人群,建议要做好直肠癌的预防措施,如果关于直肠癌还有其他疑问,请在线咨询我们的专家或者打电话进行咨询。
要想判断自己得没得直肠癌,首先要密切关注自己的大便情况,如果在近3个月到近半年之内,出现了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大便性状的改变,就需要给予高度关注。比如原来排便正常的人出现了腹泻或者出现了便秘的现象,尤其是当排黑色大便的时候,一定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及时医院请普外科医生做直肠直检,通过指检可以摸到一些低位肠癌的癌症病变。必要的时候,医生会指导进行直肠和乙状结肠镜的检查,观察直肠内的病变情况。而取组织做病理学检查,是明确究竟是不是得了直肠癌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解黑便不一定是直肠癌。黑便多见于消化道疾病,包括良性疾病以及恶性疾病。良性疾病主要包括:1.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症。一般为无痛性出血,多在饱餐、服药、饮酒后出现呕吐随后呕血、黑便。2.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常表现为上腹痛、呕血、黑便等。3.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发病急表现为突发呕血、黑便。4.胃血管畸形,一般表现为呕血、黑便无明显腹痛,出血量可较大。5.消化性溃疡,腹痛为主要症状,周期性发作,发作时上腹痛呈节律性。可以合并出血穿孔,继而黑便。恶性病变、胃癌、小肠癌、结直肠癌等都可以出现黑便。
肛管癌与直肠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所以不能说肛管癌是直肠癌中最严重的一种。因为肛管癌最开始发病的部位,是肛管内齿状线上方;而直肠癌是肿瘤发生在直肠处的。这两者的发病部位就不相同,所以肛管癌不能算直肠癌的一种。而且肛管癌大部分都是鳞状细胞癌;直肠癌大部分是腺癌。肿瘤分型不同,所以这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不能相其并论。这两种疾病不同,所采取的治疗方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千万不能将肛管癌归为直肠癌。
肛门镜是可以检查出直肠癌的情况,直肠癌属于恶性肿瘤疾病,大部分直肠癌的病灶在距离肛门十厘米之内的情况,直肠癌可以采取直肠指检检查证实直肠病变与肛缘的距离。一般来说病灶在距离肛缘五厘米以上可以采取保肛手术治疗,但是病灶距离肛缘五厘米以内,一般不建议采取保肛治疗。同时直肠指检可以触及肿瘤大小,且与周围组织是否存在粘连的情况。如果出现病灶与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下,手术挖除肛门的可能性不大,只有采取直肠病变上方封闭,乙状结肠造瘘术,从而改善患者排便的问题,其次术后需要采取化疗治疗。
营养不良、恶性肿瘤、贫血、低蛋白血症、过于肥胖、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缺乏维生素等因素均可影响造口术后组织的修复,如果肠与人工通道未能完全愈合,会增加造口旁疝发生的机会。针对造口旁疝发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针对性措施。肥胖的病人应当适当控制体重,并加强腹肌的锻炼,造口的位置一定要选择要适宜。造口位置应当选择在左下腹或右上腹,应在腹部切口旁造口,尽量避免经腹部切口造口,尽可能选择经腹直肌造口或腹膜外造口。造口大小要适宜,一般直径在1.5~2.0cm之间,肥胖者可适当扩大,拖出肠管应高出皮肤1cm左右。术中严格无菌操作,选择适宜麻醉,确保在无张力状态下进行组织缝合。术后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积极治疗引起腹内压增高的疾病。
虽然手术是直肠癌的核心治疗,但是放疗在直肠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概括起来,放疗在不同的直肠癌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转化,也就是可以把不能做手术的病人,通过放疗达到能够做手术,在我们专业上就是说都不可切除的病变,转化为可切除,第二放疗可以预防复发,降低复发率,第三,通过放疗可以减轻晚期不能做手术患者的痛苦,主要是减轻直肠的下坠,减少大便的带血,直肠癌治疗失败,主要表现为复发和转移,即使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也就是根治性手术治疗,对于三期的直肠癌患者,术后局部复发率,仍然高达20%-30%,如果通过术后的放疗或者是放化疗,可以使局部的复发率降低到15%左右,但是相对于术前放疗而言,术后放疗副作用比较大,如果是采用术前放疗或者是术前放化疗,不仅可以进一步降低复发率,而且副作用要小可控。
腹泻、便血不一定是直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常可引起大便带血、腹泻、下腹部疼痛、排便不尽感、大便次数增多以及逐渐消瘦等临床症状。但出现大便带血以及腹泻等症状,不一定都是直肠癌引起的。腹泻和大便带血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临床症状,可以由很多疾病引起,例如溃疡型的结直肠炎、普通的直肠炎,或者比较严重的痔疮等。因此出现腹泻和大便带血不一定是肠癌,不必过度担心,可以到医院行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老人直肠癌可以喝的粥比较多,例如青菜粥、胡萝卜粥、南瓜粥、小米粥等。老人直肠癌主要需要多摄入膳食纤维,有营养又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可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还可以在粥内加入一些高营养的物质,例如肉类、蛋类、鱼类等等加强营养。另外,还可以加入一些补中益气的药物,增强患者的体质。直肠癌患者平时还需要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避免饮酒,适当加强运动。有手术条件的患者应限期行手术治疗。对于已经没有手术条件的晚期直肠癌,应采取放、化疗等综合治疗方法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肛裂并不会演变成为直肠癌。直肠癌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和遗传因素、肠道炎症性病变、肠道腺瘤性息肉等都有关系,而绝大多数的直肠癌是由于直肠腺瘤性息肉出现恶变导致,而肛裂并不是直肠癌的诱因。虽然理论上讲,肛裂也有可能会诱发直肠癌的形成。因为病史比较久的肛裂会转变成为陈旧性肛裂,而陈旧性肛裂有可能会诱发肛瘘,大多为低位的皮下肛瘘,而肛瘘局部反复的炎症刺激有可能导致组织变性,而演变成为直肠癌,但是发生的概率非常低。
肠癌的治疗以手术切除癌肿为首选,辅之以放射治疗、化疗药物治疗及中医保守治疗等,手术仅为姑息切除或对症处理。手术后身体元气损伤,一般辅助人参皂苷RH2提高手术成功率,而且减少肿瘤的复发转移。中西医在治疗肿瘤上各有所长,故治疗大肠癌必须做到发挥中医药各自优势,坚持长期治疗,宽舒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心理治疗,增加饮食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功能。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