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

发布时间: 2012-06-01 09:31:29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在诊断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时,应根据出血症状、多次化验检查血小板减少、出血时间延长、体格检查脾不增大或轻度增大、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伴有成熟障碍、抗血小板抗体增高并排除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为主要诊断标准。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

中华血液学会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对本病的诊断标准如下:

1、多次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减少;

2、脾脏不增大或仅轻度增大;

3、骨髓检查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并有成熟障碍。

4、具备下列5项中任何一项者:①泼尼松治疗有效;②脾切除治疗有效;③PAIgG增多;④PAC3增多;⑤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

对诊断是否必须有骨髓检查争议很大,美国血液学协会认为如果患者年龄小于60岁,临床表现典型就不必行骨髓检查,但对要行脾切除或对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者,应行骨髓检查,许多儿科医生主张患儿在接受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必须进行骨髓检查以排除急性白血病。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标准另外,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患者,如表现为伴倦怠无力持续性发热及骨关节疼痛,不能解释的大红细胞症或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则必须行骨髓检查。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精彩问答

  • 吃中药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吗

    吃中药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但并非所有中药都会产生这种副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药物成分、个体差异或用药不当有关。若出现血小板减少,需及时就医并调整用药方案。 1、药物成分影响 部分中药含有可能影响血小板生成的成分。例如,雷公藤、大黄、丹参等中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些成分可能通过干扰血小板的生成或加速其破坏,从而引发问题。 2、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成分敏感,即使正常剂量也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因药物代谢障碍而出现副作用。 3、用药不当 长期或过量服用中药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例如,未经专业医生指导自行搭配中药,或超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药物毒性累积,影响血小板生成。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时,也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风险。 4、处理方法 若怀疑中药导致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评估血小板数量。治疗方面,轻度血小板减少可通过调整用药或补充营养改善,如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中度或重度减少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波帕)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可考虑中药替代方案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吃中药需谨慎,尤其是长期服用或联合用药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中药处方,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是关键。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