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研究者报道,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MMR)疫苗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的一个危险因素。
伦敦公共卫生实验室传染性疾病监控中心的ElizabethMiller博士及其同事对于1991年到1994年间住院年龄在12~23个月的血小板减少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
所研究的36例患儿共住院45次,21例MMR免疫接种史的患者住院28次,其中9例在接种后的42天内住院。
结果发现,接种疫苗组6周内住院的概率是对照组的3.27倍,研究人员认为MMR组在接种的6周后发生血小板减少的绝对风险是1/22,300次接种,每三例血小板减少患者中有2例是由于MMR疫苗接种引起。
与非接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相比,接种MMR疫苗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的特点为:病情较轻,住院时间短,血小板计数较高。
由于疫苗接种与儿童既往的血小板减少复发无关。因此Miller博士指出,该种情况并不是MMR疫苗接种的禁忌证。
吃中药可能导致血小板减少,但并非所有中药都会产生这种副作用。血小板减少可能与药物成分、个体差异或用药不当有关。若出现血小板减少,需及时就医并调整用药方案。 1、药物成分影响 部分中药含有可能影响血小板生成的成分。例如,雷公藤、大黄、丹参等中药在特定情况下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减少。这些成分可能通过干扰血小板的生成或加速其破坏,从而引发问题。 2、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体质和代谢能力不同,对中药的反应也存在差异。某些人可能对特定中药成分敏感,即使正常剂量也可能引发血小板减少。例如,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容易因药物代谢障碍而出现副作用。 3、用药不当 长期或过量服用中药可能增加血小板减少的风险。例如,未经专业医生指导自行搭配中药,或超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药物毒性累积,影响血小板生成。中药与西药联合使用时,也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增加副作用风险。 4、处理方法 若怀疑中药导致血小板减少,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常规检查,评估血小板数量。治疗方面,轻度血小板减少可通过调整用药或补充营养改善,如增加富含维生素B12和叶酸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绿叶蔬菜)。中度或重度减少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艾曲波帕)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在医生指导下,必要时可考虑中药替代方案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吃中药需谨慎,尤其是长期服用或联合用药时。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开具的中药处方,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可有效降低血小板减少的风险。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