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

发布时间: 2012-04-09 14:08:1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4万老人“空巢”万余老人失能

4月7日是第63个世界卫生日,今年全球关注的主题是“老龄化与健康”。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地面临的社会性问题。到去年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比例的19.65%,这标志着我市已迈入“老龄化”社会。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

与“老龄化”随之而来的,还有令人忧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一份科普资料显示,由于大脑功能的退化和离退休前后生活的急剧变化,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我市,失能老人总数已达10995人,半失能老人达到了26657人,目前纯老年家庭有4.19万人。老年精神患者日益增多,老年痴呆上升趋势明显,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老年精神病人住满病房

张大妈今年74岁。退休在家快20年了,刚开始腿脚灵便,女儿还未出嫁,跟老伴过着养养花、钓钓鱼的悠闲日子。

然而10年前,老伴突然去世,独生女儿也嫁到了外地。百平方米的房子里就只剩她一个人生活。虽然女儿一家每月都定期回来看看,但多数时候张大妈还是孤零零的。

养猫养狗呢,觉得家里太脏,种花种草呢,觉得会睹物思人,出去走走呢,看着别人一家其乐融融,自己孤零零地实在没劲。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没人陪着说话、没人陪着吃饭,干啥都无趣,吃啥都没劲。”张大妈脸上总是愁眉苦脸的。

过年前,张大妈突然觉得身上哪里都不舒服,一会儿腰痛,一会儿头痛,吃不下睡不好,B超、CT、磁共振,检查了一圈也没发现什么躯体病症,最后才在医生建议下来到市三院老年精神科治疗。

经过检查,医生诊断张大妈患的是老年性抑郁症。“与一般抑郁症相比,老年性抑郁症症状更多表现为躯体不适。”医生建议张大妈住院治疗。

“像张大妈这样的病人,在这两年上升趋势很明显。”市三院精神科临床科主任陈科介绍说,以往,病房里总有几张空床,这两年,病房越来越满,从住满到加床,再到预约,患精神类疾病的老年人越来越多,近半数是老年痴呆症患者。

在陈科的记事簿上,还记录了10多名患者预约排队等待住院。“这些病人有些是与张大妈一样的老年性抑郁症患者,还有四成多是老年痴呆症患者。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病情越来越严重,生活不能自理,家人无法妥善照顾,就只能拜托给医院。”

“这其中不少老人先期因长时间孤单引发心理疾病,之后又无人关注,心理疾病愈加严重,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另一名心身科医生告诉记者,每次坐门诊时就会有老人定时来看病,总觉得自己这里不舒服、那里不舒服,就爱跟医生聊,一聊就滔滔不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多是躯体的小毛病引起多种心理障碍症状,如老年抑郁症、焦虑症等。这些老人如果治疗得当或者家人给予一定关注,病情会有所好转,但令人失望的是,绝大多数老人在慢慢走向心理衰老,直至病情严重到住院。”

“空巢”引发“空巢综合征”

“孩子大了,像小鸟一样飞出了父母垒起的窝,留下年老的父母孤独守着空空的老巢。”市老龄办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在湖州,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比例已达到19.65%,且失能老人总数已达10995人,半失能老人数达到了26657,目前纯老年家庭有4.19万人,这些数字目前还在持续增长。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这意味着全市老人“空巢”现象严重。

据介绍,空巢现象使医学产生一个新名词“空巢综合征”。退休后一下没了压力而变得百无聊赖的老年人,各种内分泌水平低下,脑血管衰老,更易引发老年抑郁症。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0.34%的人有一定的精神分裂症状存在,0.75%的人患有老年痴呆症。

“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老人退休后,会面临各种无法回避的变故,如老伴、老友去世,身体衰老、健康每况愈下。这些现象会让老人感到恐惧和危机,一旦身体真的出现了毛病,无论大小都容易出现过分担心的表现,进而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情绪低落焦虑、失眠,引起抑郁症。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陈科观察发现,老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老年精神类疾病,而表现的症状则多样化。有的老人孤独自闭不合群;有的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虑、失眠;有的甚至觉得了无趣直闹自杀。“问题严重了才引起子女的重视,辗转医院,到处求医,最后发现是心理疾病引起的症状。”

抽点时间多陪老人

不少子女认为孝顺老人就是多给钱,让他吃得好穿得好。事实上老人最重视的还是家庭和亲情。

湖城凤凰街道青塘社区居委会负责老龄工作的范女士称,作为子女和晚辈更应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让老人感受到天伦之乐,消除寂寞烦恼。不管工作多忙,子女都应常回家看看,陪陪老人,加强和老人的沟通。有事了多与老人交流和沟通,让老人有被需要感和重视感。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与越来越富足的物质条件相比,老年人其实更需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家人的关心。”陈科告诉记者,他碰到过很多病人,送父母来住院,嚷嚷着钱不是问题,但就是没有时间陪老人,把老人往医院一扔,就只在节假日来看看。而对很多老年人,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来说,年轻人大多在外奔波,留下老人独处,多半会感到寂寞;如果让老人搬到城市与子女一起居住,那大半辈子生活在乡村的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狭小的空间。“生活方式不良、缺乏沟通才是各种老年心理疾病的成因,交流胜于钱物。”

陈科认为,老年人的心病需要预防和求治。在子女的配合下,作为老年人本身,应端正心态,接受现实,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一定要对生活抱一种现实的积极态度,自己关心自己,宽慰自己,设法保持心理平衡。人老了,空闲时间多了,老年人可借此多学一些东西,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要多参加公益的事业和活动,让自己变得忙碌而充实。人一忙了,孤独寂寞就没了;并且学了知识、为他人作了贡献,还有成就感。同时要加强人际交往,不要把自己禁锢在房间里,应走访亲戚朋友、邻居,防病于未然。寂寞晚年谁来排忧解愁

同步链接在世界卫生日关注老年人健康之际,还有一份报告值得关注:市疾控中心近期发布了2011年度我市成人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市60周岁以上城镇退休人员中,高血压、高血脂和高尿酸患者比例居高不下,高血脂一直独霸鳌头,60周岁以上高血脂患者达10%。高尿酸比例则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升高,60周岁人群中高尿酸比例约为5%,到了80周岁则超过了10%。而在农村,高血压成了健康第一杀手,60岁以上农村老人患高血压或血压异常的已接近45%,比去年增长了8个百分点。看来,老人的心理和身体健康都该让身为子女的我们足够重视了。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相关推荐
 出轨,好像是年轻男人才做的事情。老年人出轨,似乎让人感觉不可思议。有好多老年人说:“老了,老了,再不享受,就没机会了。”听着这样的话,让人...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要点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需要从日常生活管理、心理支持和医疗干预三个方面入手,帮助患者维持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护理重点包括提供安全环境、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以及情感陪伴。 1、日常生活管理 老年痴呆症患者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护理者需要为其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家中应减少障碍物,安装防滑垫和扶手,避免患者摔倒。规律作息有助于稳定患者的情绪,建议制定固定的起床、用餐和睡眠时间。饮食上,选择富含Omega-3脂肪酸、维生素E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和深色蔬菜,有助于延缓认知功能衰退。同时,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或简单的伸展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 2、心理支持 老年痴呆症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护理者需要给予充分的情感陪伴。与患者沟通时,保持耐心,使用简单清晰的语言,避免引发患者的挫败感。鼓励患者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如拼图、绘画或听音乐,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护理者可以定期与患者回忆过去的美好时光,帮助其保持积极的心态。 3、医疗干预 老年痴呆症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和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病情进展。对于伴有严重行为异常的患者,医生可能会开具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或奥氮平,但需谨慎使用,避免副作用。护理者应定期带患者复诊,监测病情变化,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痴呆症的护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护理者具备耐心和专业知识。通过科学的日常管理、心理支持和医疗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护理者自身也应关注心理健康,寻求社会支持,以更好地应对护理过程中的挑战。

  •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用什么药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治疗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和辅助药物,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同时注重心理支持和家庭护理。 1、胆碱酯酶抑制剂是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常用药物,通过增加大脑中乙酰胆碱的浓度来改善认知功能。多奈哌齐是首选药物,适用于轻中度患者,每日一次口服,剂量从5mg开始,逐渐增加至10mg。加兰他敏和利斯的明也是常用药物,适用于轻中度患者,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剂量。这类药物常见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和腹泻,长期使用需监测肝功能。 2、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适用于中重度患者,通过调节谷氨酸的活性来改善认知功能。美金刚的起始剂量为5mg,每周增加5mg,最大剂量为20mg。常见副作用包括头晕、头痛和便秘。美金刚可单独使用或与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使用,联合用药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3、辅助药物包括抗抑郁药、抗焦虑药和抗精神病药,用于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症状。舍曲林和西酞普兰是常用的抗抑郁药,适用于伴有抑郁症状的患者。奥氮平和喹硫平是常用的抗精神病药,适用于伴有精神症状的患者。使用辅助药物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有效剂量,避免过度镇静和锥体外系反应。 4、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认知训练、体育锻炼和饮食调整。认知训练如记忆游戏和阅读可刺激大脑功能,延缓认知衰退。体育锻炼如散步和太极拳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饮食调整如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和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有助于保护脑细胞。家庭护理和心理支持对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家属需学习护理技巧,提供情感支持。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的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结合生活方式干预和心理支持,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属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 老年痴呆后期能活多长时间

    老年痴呆后期的生存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在2到10年之间,具体取决于病情进展速度、护理质量和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的重点。 1、老年痴呆后期的生存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病情进展快的患者可能仅能存活2-3年,而病情进展较慢的患者可能存活5-10年。疾病晚期患者常出现严重的认知功能丧失、行动能力下降和多种并发症,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生存时间。 2、护理质量对老年痴呆后期患者的生存时间有重要影响。良好的护理可以延缓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专业护理人员能够提供全面的生活照料,包括饮食、卫生、康复训练等,帮助患者维持基本生活能力。家庭护理中,家属需要学习相关护理知识,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 3、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也是影响生存时间的重要因素。老年痴呆后期患者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这些疾病的控制情况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时间。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治疗相关疾病,有助于延长生存时间。 4、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是护理的重点。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延缓认知功能下降。非药物治疗方面,认知训练、音乐疗法、艺术疗法等方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饮食方面,推荐地中海饮食,多摄入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运动方面,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太极拳,有助于改善身体机能。 老年痴呆后期的生存时间受多种因素影响,良好的护理和综合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属和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提供全面的支持和照料,帮助患者度过这一阶段。

  • 痴呆的中医辨证分型及方剂

    痴呆在中医中被归类为“健忘”“呆病”等范畴。根据不同体质和病因,中医将痴呆分为脾肾两虚、痰浊阻窍、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类型,并针对每种情况选用不同的方剂和药材,如石菖蒲、远志、益智仁、人参、鹿茸等。这些中药通过补益气血、开窍醒脑、补肾养心等作用,帮助改善大脑功能和记忆力。不过,痴呆的病情复杂,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诊断和治疗,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调理身体。 1. 痰浊阻窍型——石菖蒲 痰浊阻塞大脑通窍,常表现为健忘、思维迟缓、失眠等症状。这时,石菖蒲可发挥重要作用。它味辛,具有开窍醒脑、化湿祛痰的功效,能够帮助清除“蒙蔽”心窍的痰浊,恢复头脑的清明状态。不过,石菖蒲性质温燥,阴虚火旺的人需慎用,避免加重虚火上炎的情况。 2. 心脾两虚型——远志 心脾两虚常表现为气血不足,导致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思维迟钝等症状。远志能够安神益智、活血通络,对于这类情况有较好的改善作用。远志在使用时需注意用量,过量可能会引起中枢兴奋,反而影响睡眠或精神状态,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适量服用。 3. 脾肾两虚型——益智仁 脾肾两虚引起的痴呆,常伴有腰膝酸软、健忘、反应迟钝等症状。益智仁作为补肾温脾的良药,能够温补脾肾、提升脑力,适用于肾精亏虚型痴呆。不过,外感风寒、肺热咳嗽等实证患者不宜服用,避免病情加重。 4. 气血两虚型——人参 气血两虚会导致供养大脑的能量不足,从而引发记忆力减退、头晕目眩等问题。人参能大补元气、益气养血,辅助治疗因气血亏虚引起的痴呆症状。在服用人参期间,要避免同时食用萝卜,因为萝卜会消解人参的补益效果,影响疗效。 5. 肾阳虚衰型——鹿茸 肾阳虚衰的痴呆患者往往表现为四肢发冷、精神萎靡、反应迟缓等症状。鹿茸性温,具有补肾阳、强筋骨的功效,能够温补身体、提升大脑功能。服用期间应避免生冷油腻食物,影响身体对药效的吸收。 辅助建议:认知训练与健康管理 除了中医药调理,患者还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认知训练,例如玩益智游戏、做记忆力练习,促进大脑活性。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血液检查和神经系统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痴呆风险,及时干预。 温馨提示 痴呆的中医治疗注重辨证论治,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灵活调理。中药虽有助于改善症状,但必须在专业中医的指导下使用,避免因不当服用而带来不良反应。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运动、规律作息,对大脑健康也至关重要。

  • 老年痴呆会发生脑萎缩吗

    老年痴呆,通常指的是阿尔茨海默病,这种疾病确实可能导致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逐渐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患者常表现出记忆障碍、语言能力下降、判断力减弱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精神异常。脑萎缩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脑组织发生器质性病变,从而出现萎缩现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可能会经历脑萎缩。 1、疾病特征与症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较为隐匿,其特征包括记忆障碍、失语、失用、视空间技能损害、执行功能障碍及人格和行为改变等。这些症状会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加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会逐渐受到影响。 2、可能的病因:虽然阿尔茨海默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可能在其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遗传因素可能包括家族史和特定基因的存在,而环境因素则可能涉及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 3、脑萎缩的影响:脑萎缩指的是脑组织的萎缩,可能会导致脑功能的减退。这种现象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可能进一步加重记忆力减退和其他认知功能障碍。 为了帮助患者减缓症状,家属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尽量减少外界刺激。确保患者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以维持机体的能量供给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存在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遵循医嘱进行康复训练可能有助于改善其身体功能。 重申一下,阿尔茨海默病确实可能导致脑萎缩,这种变化会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显著影响。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适当的护理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应对这一挑战。保持对疾病的了解和关注,有助于更好地支持和照顾患病的亲人。

  • 老年痴呆会发生脑萎缩吗

    老年痴呆症,通常指阿尔茨海默病,确实可能导致脑萎缩。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大脑会逐渐萎缩。这种疾病的特征包括记忆障碍、语言能力下降、空间感丧失、执行功能障碍以及人格和行为的变化。虽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其具体病因,但遗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1、并非所有患者都会立即出现脑萎缩的症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早期可能不会有明显的脑萎缩表现。患者可能仅仅表现出轻微的记忆力下降或认知功能减退。对于没有明显不适症状的患者,通常建议定期复查,密切观察病情的发展。 2、随着阿尔茨海默病的进展,脑萎缩的现象会逐渐显现。患者可能出现严重的记忆力减退,对时间和地点的辨识能力丧失,甚至性格改变。在这种情况下,药物治疗可以提供一定的帮助,比如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或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稳定的情绪对病情控制也很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健康是护理的重要部分。摄入丰富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和西红柿,能够为身体提供所需的维生素。富含营养的食物如排骨汤和鸡蛋羹,也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合理的饮食搭配不仅能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还可能对延缓病情进展有所帮助。 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及其家属需要面对许多挑战,但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定期复查、合理用药、健康饮食以及心理支持都是管理这一疾病的重要措施。希望每位患者都能在科学的指导下,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 大脑额叶层痴呆怎么办

    大脑额叶层痴呆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功能下降、行为异常和情绪波动。治疗需要结合药物、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早期干预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 1、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大脑额叶层痴呆的重要管理手段,主要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来缓解症状。常用药物包括: - 胆碱酯酶抑制剂:如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可提高脑内乙酰胆碱水平,改善记忆和认知功能。 - NMDA受体拮抗剂:如美金刚,用于中重度患者,帮助调节谷氨酸活性,减缓认知衰退。 - 抗抑郁药物:如舍曲林、氟西汀,用于缓解情绪波动和抑郁症状。 2、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提升生活质量。常见方法包括: - 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负面思维,改善情绪管理能力。 - 回忆疗法:通过引导患者回忆过去的生活经历,增强自我认同感和情感支持。 - 音乐疗法:利用音乐刺激大脑活动,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3、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具体措施包括: - 饮食调整:增加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减少高糖、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 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太极等,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大脑功能。 - 社交活动: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减少孤独感。 大脑额叶层痴呆的治疗需要多管齐下,药物治疗、心理干预和生活方式调整缺一不可。早期诊断和干预是关键,患者家属应积极配合治疗,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定期就医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老年痴呆后期能活多长时间

    老年痴呆,通常指阿尔茨海默病,到了后期的存活时间确实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有几个月,而有些人则能坚持数年。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情的变化让人感到无奈。它主要表现为记忆力的减退、语言能力的丧失、空间感知障碍以及执行功能的损害,甚至会影响到个性和行为。这种疾病目前尚无治愈的方法,但通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病情的发展。 1、生活护理的重要性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尤其是在病情后期,家属的照顾显得尤为重要。良好的护理不仅能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寿命。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意外的发生,比如跌倒或走失。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2、饮食健康的影响 饮食在病情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以及高蛋白食物,如苹果、香蕉、牛奶和鸡蛋,这些都能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健康的饮食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 3、适度运动的好处 即便是在疾病的后期,适度的运动仍然是有益的。简单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或打太极拳,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提升免疫力。运动还能帮助患者保持一定的社交活动,减缓孤独感。 阿尔茨海默病后期的存活时间虽然不确定,但通过科学的护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患者仍然可以拥有较好的生活质量。对于家属来说,理解和支持是最重要的。面对疾病带来的挑战,保持积极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是应对的关键。希望每个家庭都能在这段旅程中找到力量与温暖。

  • 真性痴呆和假性痴呆的区别

    痴呆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智力障碍,而真性痴呆和假性痴呆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定义、症状表现和治疗方式上。真性痴呆是一种持续性的智能损害综合征,患者会经历记忆力减退、计算力下降等症状,伴随人格改变。而假性痴呆则是在特定环境下出现的短暂性认知功能障碍,通常一旦离开该环境,症状便会得到缓解。 1、在定义上,真性痴呆是一种长期且不可逆的智能损害,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能力。假性痴呆则是暂时性且可逆的,往往与心理因素或环境压力有关。真性痴呆患者通常需要长期医学干预,而假性痴呆可能通过调整环境或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2、症状表现方面,真性痴呆常见的症状包括严重的记忆障碍、语言能力下降、视空间能力问题以及执行功能障碍。这些症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假性痴呆的症状则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和反应时间延长,但这些症状通常在心理状态改善后有所缓解。 3、在治疗上,真性痴呆患者可能需要药物治疗,如盐酸多奈哌齐片和重酒石酸卡巴拉汀胶囊,以减缓症状的发展。而假性痴呆则更适合通过心理疏导、环境调整和可能的辅助治疗如针灸等方法来改善症状。 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痴呆患者尤为重要,避免情绪波动和过度紧张,确保充足的休息时间,以免加重症状。如果出现其他不适,建议及时就医。对于每位患者,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家庭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正确的诊断和适当的干预,许多患者的生活质量都可以得到显著提升。

  • 大脑没思维感觉痴呆怎么办

    感觉大脑没有思维、类似痴呆的状态,可能让人感到困扰。这种情况可能是年龄增长带来的正常生理现象,也可能与一些病理因素有关,如脑血管疾病或颅内感染性疾病。建议尽快前往医院就诊,专业医生会帮助您找到具体原因,并指导您进行适当的治疗。 1、非病理性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人会发现自己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有所下降。这种变化通常是大脑功能逐渐衰退的结果,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虽然不需要特殊处理,但通过记忆训练和脑力活动,如读书、拼图游戏等,可以帮助改善这些症状。 2、病理性因素: 脑血管疾病:像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疾病,常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大脑神经功能异常。这不仅可能导致思维迟钝,还可能伴随头晕、头痛等症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毒性脑炎或结核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起颅内炎症反应。这种炎症可能导致思维能力下降,并伴随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利巴韦林颗粒、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来控制病情。 除了这些常见原因,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类似症状。如果排除了生理性原因,尽快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是非常重要的。明确病因后,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可以帮助改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很重要。多参与社交活动、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均衡的饮食,都是维护大脑健康的有效方法。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