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郑校华通讯员邓奕茂摄影报道:春季是肝炎的高发季节,为此,3月4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感染科组织医护人员举办肝炎义诊活动,免费为患者提供咨询服务,并免费检测HBsAg、肝功能、丙肝抗体。记者了解到,其中有部分患者受丙肝事件影响,主动要求做丙肝抗体检查。
医生义诊提醒预防
春季较其他季节而言,肝炎患者较多,其中包括新增的和复发的。该院感染科主任吴茂盛介绍,珠三角地区春季较为闷热潮湿,传染性病毒容易滋生,传染性疾病容易高发,其中就包括肝炎。来自从化的乙肝患者胡先生去年8月份住院治疗4个月后,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水平。今年2月中旬,他来复查时,结果令他大吃一惊,作为肝功能重要指标的转氨酶高到969U/L,是正常值(40/uL)近20倍。吴主任介绍说,这个跟他的饮食、休息与闷热潮湿的天气有很大的关系。他提醒乙肝患者尤其要注意两点:第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起居规律,避免过度劳累;第二,注意饮食卫生,由于春天气温起伏大,雨水频繁,空气湿度较大,致病微生物繁殖快,很容易传染,例如甲肝和戊肝等感染急性肝炎,因此不可生食水产品以做好防范工作。
丙肝容易漏诊危害性更大
据卫生部《201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统计表》显示,目前丙肝发病人数有1.7万,较2010年增长了13%。吴茂盛主任解释,一方面是由于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非常低,不会主动要求检查丙肝;另一方面,丙肝病毒的隐匿性极强,且无明显症状,因此,感染初期到中期难以察觉身体的异样。它危险的地方在于,等发现时往往已进展成为肝硬化甚至是肝癌。虽然丙肝危险,但是,目前丙肝治愈率可达95.5%,因此,宣传和普及肝炎的常识,让大家了解肝炎、积极科学认识肝炎显得十分必要。
重症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康复出院
医生提醒,回南天冲凉,小心煤气中毒
本报讯记者郑校华通讯员梁建婷报道:43岁的王某因在密闭卫生间使用煤气洗澡,发生重度一氧化碳中毒。入住广东同江医院后,医生给予精心治疗,10天清醒,25天生活自理,日前康复出院。
病情危重希望甚微
据了解,家人发现王某在浴室昏倒后,立刻实施了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并呼叫120送至广东同江医院。入院时患者神志不清,呕吐多次胃内容物,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高,口唇呈樱桃红色,吞咽功能丧失。遂急行高压氧舱治疗,同时予系统治疗,但护士进行打针抽血时,患者拳打脚踢,狂躁不安,约束带都无法阻止她拔氧管、胃管、尿管……患者爱人则日夜守候在床边,几乎一个星期未曾合眼。病房里其他的一氧化碳中毒病友陆续康复出院,而王某依旧未能清醒过来。按照医生经验判断,这类重症一氧化碳中毒,康复希望甚微。
女儿生日燃点希望
住院期间,恰逢王某女儿生日。当日女儿拎着蛋糕走进了病房,想起狂躁不安的妈妈昨日还抓伤了她的手臂,如今她又怎能记得今日是女儿18岁生日呢?正在暗自伤心时,一个极富磁性的嗓音唱起了生日歌,原来是爸爸的声音。两个人,四行泪……那烛光,闪动的是相濡以沫的温馨与感动,是生命的希望和曙光……
奇迹出现意识恢复
入院第10天的清晨,医生像往常一样查房询问病情,突然,王某自己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医生赶忙为其检查瞳孔、生命体征、认知、肌张力……王某爱人欣喜地感谢医生:“她今早已经会吞东西了!”呼吸内科所有医务工作人员激动不已,护士们逢人就说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科室的重症一氧化碳患者清醒了!”
生活自理康复出院
经过持之以恒的治疗,王某创造了自己的奇迹。如今的她,非但能自己吃饭,认知能力也提高了,时常吵着爱人带自己回家,而细致耐心的丈夫一边做好安抚工作,一边又送她到高压氧舱接受治疗,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入院一个多月后,王某可以自行行走、进食、大小便,认知、智力、记忆力都好转许多。如今,王某已经康复出院,“奇迹”的背后是医护人员的汗水与辛劳,但看到这个笑容满面的三口之家,每个医护人员都觉得欣慰和幸福……
注意通风莫洗太久
时下正值潮湿季节,回南天时,街坊为了防潮多将门窗关闭,如此一来,使用燃气具稍有不慎便会造成安全事故。呼吸内科医生提醒,冲凉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时间过长,家人应主动拍门问候一声。一旦发现家人出现轻度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打开门窗通风,在给中毒者保暖的前提下,将其移到户外通风的地方平躺,住在高楼的最好抱到阳台上,随后立即送医院救治。重度患者必须立即送医院进行氧气和综合治疗,对呼吸及心跳停止者,则应立即试用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尽力抢救。医生还提醒,预防煤气中毒主要在于保持房间空气流通,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增强对一氧化碳中毒的认识。
新生儿黄疸肝炎可能由遗传、环境、生理、病理等多种因素引起,需根据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如光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1、遗传因素 部分新生儿黄疸肝炎与遗传代谢疾病有关,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或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引发黄疸和肝炎。对于遗传性病因,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如药物治疗或肝移植。 2、环境因素 新生儿在母体内或出生后可能受到感染,如巨细胞病毒、风疹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炎和黄疸。母亲在孕期接触有毒物质或服用某些药物也可能影响胎儿肝脏功能。预防感染和避免有害物质是关键,必要时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3、生理因素 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生理性黄疸。若黄疸持续加重,可能发展为病理性黄疸,甚至引发肝炎。对于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可通过增加喂养频率促进胆红素排泄。 4、病理因素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原因,可能与胆道发育异常、胆汁淤积或肝脏炎症有关。严重时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治疗方法包括光疗降低胆红素水平、使用保肝药物(如熊去氧胆酸)或手术治疗(如胆道重建)。 5、外伤因素 分娩过程中,新生儿可能因缺氧或机械性损伤导致肝脏受损,进而引发黄疸和肝炎。对于此类情况,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必要时采取支持治疗或手术干预。 新生儿黄疸肝炎的病因复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黄疸的变化,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通过科学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
新生儿黄疸肝炎是一种常见的婴儿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可能伴随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其核心原因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常见于新生儿肝功能不成熟或感染等因素。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和调整喂养方式。 1、遗传因素 部分新生儿黄疸肝炎可能与遗传性代谢疾病有关,如先天性胆道闭锁或遗传性高胆红素血症。这类情况需要早期筛查和诊断,必要时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 2、环境因素 母婴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增加胆红素水平。感染(如巨细胞病毒或乙型肝炎病毒)也可能引发肝炎。预防措施包括孕期检查和及时治疗感染。 3、生理因素 新生儿肝功能尚未完全发育,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弱,容易出现黄疸。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风险更高。母乳喂养不足也可能导致胆红素排泄减少,建议增加喂养频率以促进胆红素排出。 4、外伤或病理因素 分娩过程中可能因缺氧或产伤导致肝功能受损,进而引发黄疸肝炎。胆道系统发育异常(如胆道闭锁)也可能导致胆汁淤积,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 治疗方法 - 光疗:通过蓝光照射分解皮肤中的胆红素,促进其排泄。 - 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可促进肝脏代谢胆红素,免疫球蛋白用于溶血性黄疸。 - 喂养调整:增加母乳或配方奶喂养频率,必要时补充水分。 新生儿黄疸肝炎虽然常见,但需及时干预以避免胆红素过高对大脑造成损害。家长应密切观察婴儿症状,如黄疸加重或伴随其他异常,需立即就医。通过科学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儿可完全康复。
新生儿肝炎确实是新生儿黄疸的一个重要原因。新生儿肝炎可能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从而引发黄疸。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皮肤和眼白发黄。新生儿肝炎的原因包括遗传、感染、代谢异常等,治疗方法需根据具体病因制定,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必要时的手术干预。 1、遗传因素 新生儿肝炎可能与遗传代谢疾病有关,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或囊性纤维化。这些疾病会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从而引发黄疸。对于遗传性肝炎,基因检测是确诊的重要手段。治疗上,需针对具体代谢异常进行干预,如补充酶制剂或调整饮食结构。 2、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是新生儿肝炎的常见原因,如巨细胞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或出生后感染,导致肝脏炎症和黄疸。确诊需通过血液检测或影像学检查。治疗上,抗病毒药物如更昔洛韦可能有效,同时需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肝功能恢复。 3、代谢异常 某些代谢性疾病,如半乳糖血症或酪氨酸血症,也可能导致新生儿肝炎和黄疸。这些疾病会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使胆红素积累。早期筛查和诊断是关键,治疗方法包括特殊配方奶粉或药物干预,以减少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害。 4、营养支持与护理 对于新生儿肝炎引起的黄疸,营养支持非常重要。母乳喂养或特殊配方奶粉有助于改善肝功能。同时,需注意避免高脂肪饮食,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必要时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 新生儿肝炎是新生儿黄疸的重要病因之一,需根据具体原因采取针对性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通过科学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新生儿肝炎引起的黄疸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会传染,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男性与女性感染风险相似,关键在于预防和规范治疗。 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男性感染风险与女性相当,但男性因生活习惯或职业暴露可能面临更高的感染风险。 1、血液传播 HBV可通过血液直接传播,例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男性在纹身、打耳洞或进行其他有创美容项目时,若器械消毒不彻底,可能感染病毒。建议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操作。 2、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男性在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时,若未使用安全套,感染风险较高。建议使用安全套,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筛查,尤其是性伴侣较多或性行为频繁的男性。 3、母婴传播 虽然母婴传播主要影响女性,但男性作为病毒携带者,可能通过家庭接触间接传播给新生儿。建议家庭成员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尤其是孕妇和新生儿。 4、预防与治疗 预防乙肝的关键是接种疫苗。乙肝疫苗安全有效,建议未接种的男性尽快完成接种。对于已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遵医嘱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干扰素,具体用药需根据病情选择。 5、生活管理 感染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健康,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有助于增强免疫力,但应避免过度劳累。 慢性乙肝病毒性肝炎虽然会传染,但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男性应重视乙肝筛查和疫苗接种,避免高危行为,保护自身和他人健康。
乙肝慢性肝炎会传染人,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预防措施包括接种疫苗、避免共用针具、使用安全套以及母婴阻断治疗。 1、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共用针具、输血、性接触以及母婴垂直传播是主要途径。日常生活中,如共用牙刷、剃须刀等也可能导致传播。乙肝病毒在体外存活时间较长,因此接触被污染的物体也可能感染。 2、预防措施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疫苗可提供长期保护。避免共用针具、剃须刀等个人用品,减少血液接触风险。性接触时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传播概率。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母婴阻断治疗可有效防止新生儿感染,包括孕期抗病毒治疗和新生儿接种疫苗。 3、治疗方法 慢性乙肝的治疗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干扰素。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超声检查是必要的。饮食上,建议低脂、高蛋白饮食,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适当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乙肝慢性肝炎虽然具有传染性,但通过科学预防和规范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传播风险。定期体检、遵医嘱治疗和健康生活方式是管理乙肝的关键。
乙肝肝炎通过吃饭传染的可能性极低,主要传播途径为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乙肝病毒(HBV)不会通过共用餐具、食物或日常接触传播。预防乙肝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和注意个人卫生。 1、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传播。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 - 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或穿耳洞时使用未消毒的工具。 -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 性接触传播:与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病毒。 2、乙肝不会通过吃饭传播的原因 乙肝病毒无法通过消化道传播。即使与乙肝患者共用餐具或食物,只要没有血液或体液直接接触,感染风险几乎为零。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存活时间短,且胃酸可以破坏病毒结构,进一步降低感染可能性。 3、如何预防乙肝 - 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建议新生儿、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及未接种者及时接种。 - 避免高危行为:不共用针具、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直接接触他人血液或伤口。 4、乙肝的治疗方法 - 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可抑制病毒复制,延缓病情进展。 - 定期监测:乙肝患者需定期检查肝功能、病毒载量,评估病情变化。 -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饮酒,保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免疫力。 乙肝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传播风险。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定期检查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健康的关键。如果怀疑感染乙肝,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诊断和治疗。
乙肝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具有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预防传染的关键在于接种疫苗、避免高危行为以及定期检测。 1、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包括输血、共用注射器、纹身或穿耳洞等使用未经消毒的器械。体液传播涉及性接触,尤其是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母婴传播则发生在分娩过程中,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可能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2、如何预防乙肝病毒传染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尤其是新生儿和高危人群。避免共用个人物品如牙刷、剃须刀,减少接触他人血液的机会。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也能降低感染风险。对于乙肝病毒携带者,定期检测病毒载量和肝功能,及时治疗可减少传染性。 3、乙肝病毒携带者的管理 乙肝病毒携带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和肝脏B超,必要时进行抗病毒治疗。常用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和新鲜蔬菜。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乙肝病毒性肝炎病原携带者虽然具有传染性,但通过科学管理和预防措施,可以有效控制病毒传播。接种疫苗、定期检测和健康生活方式是保护自己和他人免受感染的关键。
戊型肝炎是可以治愈的,大多数患者通过适当的治疗和休息能够完全康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具体方案需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身体状况制定。 1、药物治疗 戊型肝炎的治疗通常以对症治疗为主,避免使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常用药物包括: - 保肝药物:如甘草酸制剂、水飞蓟素等,帮助修复肝细胞,减轻肝脏炎症。 - 抗病毒药物:对于重症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 - 免疫调节剂:在特定情况下,医生可能会使用免疫调节药物,帮助增强机体免疫力。 2、饮食调理 饮食在戊型肝炎的康复中起到重要作用,建议采取以下饮食原则: - 高蛋白饮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鸡蛋、鱼肉、豆制品,帮助肝细胞修复。 - 低脂饮食:减少油腻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 多摄入维生素: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增强免疫力。 3、生活方式调整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助于加速康复: - 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每天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 - 戒酒戒烟:酒精和烟草对肝脏有直接损害,戒除这些习惯有助于肝脏恢复。 - 适度运动:在病情稳定后,可进行轻度运动,如散步、瑜伽,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4、就医建议 戊型肝炎的症状轻重不一,轻微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食欲不振,而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黄疸、肝功能衰竭等。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立即就医: - 持续发热或黄疸加重。 - 严重乏力、恶心呕吐无法缓解。 - 尿液颜色深或大便颜色变浅。 戊型肝炎的预后通常较好,但需注意预防复发。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避免接触不洁食物和水源是预防的关键。如果确诊为戊型肝炎,积极配合治疗,大多数患者能够完全康复。
肝炎患者转氨酶会升高,这是肝脏受损的常见表现。转氨酶升高通常与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病毒复制等因素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药物、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 1、肝细胞损伤 肝炎病毒侵入肝细胞后,会导致肝细胞受损或死亡,释放出转氨酶进入血液,导致其水平升高。常见的转氨酶包括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其升高是肝炎活动性的重要指标。AST则分布在多个器官,但肝细胞损伤时也会显著升高。 2、炎症反应 肝炎患者的肝脏会因病毒或免疫系统的攻击而发生炎症反应,炎症过程中释放的细胞因子会进一步损伤肝细胞,导致转氨酶升高。慢性肝炎患者的转氨酶水平可能长期波动,急性肝炎则可能短期内急剧升高。 3、病毒复制 病毒性肝炎(如乙肝、丙肝)患者的病毒复制活跃时,肝细胞受损程度加重,转氨酶水平也会随之升高。抗病毒治疗是控制病毒复制、降低转氨酶的关键。常用药物包括恩替卡韦、替诺福韦和干扰素等。 4、治疗方法 - 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抗病毒药物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损伤。 - 保肝药物:如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等,有助于修复肝细胞,降低转氨酶水平。 -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和坚果,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 -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如散步、瑜伽等,有助于改善肝功能。 肝炎患者转氨酶升高是肝脏受损的信号,需及时就医并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通过抗病毒、保肝药物、饮食调理和生活方式调整,可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转氨酶水平,保护肝脏健康。定期复查肝功能指标,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是管理肝炎的关键。
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因类型、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方式而异,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可显著延长生存期。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不同类型的肝炎,其预后差异较大。通过抗病毒治疗、戒酒、药物调整及生活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得到有效提升。 1、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其中乙型和丙型肝炎可能发展为慢性肝炎,甚至肝硬化或肝癌。早期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如使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药物抑制病毒复制。定期监测肝功能及病毒载量,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 2、酒精性肝炎 长期大量饮酒是酒精性肝炎的主要病因。戒酒是治疗的核心,同时需补充维生素B族及叶酸,改善营养状况。对于严重病例,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肝移植治疗。戒酒后,肝功能可能逐渐恢复,但已形成的肝损伤不可逆。 3、药物性肝炎 药物性肝炎由药物或毒素引起,停用相关药物是首要措施。保肝药物如谷胱甘肽、水飞蓟素可帮助修复肝细胞。避免再次接触肝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防止病情反复。 4、生活方式调整 肝炎患者需注意饮食均衡,避免高脂肪、高糖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鱼类、豆类、蔬菜等。适量运动如散步、瑜伽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5、心理支持 肝炎患者可能因病情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心理支持尤为重要。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专业心理咨询可帮助患者保持积极心态,配合治疗。 肝炎患者的生存时间与病情控制密切相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通过药物、生活方式调整及心理支持,患者可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定期复查和遵医嘱是长期管理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