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降脂用他汀药

发布时间: 2011-12-15 14:28:04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糖尿病患者中,有些人有合并血脂异常的情况,所以就需要在降糖的同时调节血脂。该如何选择调血脂药呢?又有哪些禁忌呢?

在糖尿病患者中,尤其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的状况,而这类患者的血浆脂蛋白改变主要决定其血糖的控制情况。由于病程及胰岛素缺乏程度不同,糖尿病患者血浆脂蛋白水平可能有很大差别。

血糖控制稳定与否影响血脂变化

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患者中,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处于正常或偏低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处于较高水平。而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由于胰岛素的缺乏,不仅促使肝脏生成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增加,而且脂蛋白酶活性降低,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减少,常出现高甘油三酯(TG)和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酮症患者甚至可出现乳糜微粒血症。

由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危险较高,而其中血脂异常起着重要作用,故应高度注意。对成年糖尿病患者应每年进行一次空腹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测定调脂药的应用。儿童及青少年患者宜用消胆胺。高甘油三酯(TG)者可用贝特类。高胆固醇者可用他汀类。烟酸因致血糖控制恶化,此类患者禁用。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提出糖尿病降脂3建议

美国内科医师学会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广泛使用他汀类降脂药,以预防心血管病的发生,要大家认识到控制心血管病高危因素(特别是高血压与胆固醇浓度)与控制血糖浓度同样重要。

糖尿病的不良预后是微血管病或大血管病的并发症引起,前者有视网膜病和肾病,后者有冠状动脉病、外周血管病和脑血管病。一些研究证实,80%糖尿病患者将死于大血管病。因此,美国内科医师学会提出3项建议:

所有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成人患者,应接受他汀类药物作为心血管病的二级预防。

所有2型糖尿病与其他心血管病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吸烟、左心室肥厚和年龄大于55岁)患者,应接受他汀类作为大血管病的一级预防。

已接受他汀类的患者,至少应服中等剂量(即阿伐他汀20mg,一天一次;洛伐他汀40mg,一天一次;普伐他汀或辛伐他汀均为40mg,一天一次)。

推荐专家 资深医生在线免费分析病情
疾病常识 诊断治疗 护理保健 就诊指南
3岁儿童患糖尿病时,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胰岛素利用障碍导致血糖升高。如果出现明显的高血糖状态,则可能会累及多个器官、组织,从而引起... [查看更多]
糖尿病一直是会给吧少的家庭带来伤害的,患上了糖尿病患者是要注意这种病的检查的方法的,注意合理的检查对患者的病情是有不小的帮助的,糖尿病患者是... [查看更多]

精彩问答

  • 老年人糖尿病应该注意什么

    老年糖尿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合理的控制饮食,老年患者糖尿病饮食常常做得不好,部分患者暴饮暴食,导致血糖急剧升高,引起了糖尿病的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等并发症。还有部分患者,属于过度的控制饮食,导致了营养不良,甚至低血糖。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做好糖尿病的饮食,因此糖尿病的老年人首先要做好饮食的控制。2、糖尿病患者的家属一定要关心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可能视力不好,可能会健忘,可能用药不规律,甚至有些患者因为视力不好,在注射胰岛素时导致剂量的错误或者导致服药错误。因此,需要家属更多的关心老年人,防止出现一些意外情况。3、老年人糖尿病一定要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除了糖尿病,往往会合并一些其它的慢性疾病,而糖尿病可能会加重这些情况的发生,比如有可能会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有可能会导致患者心梗、脑梗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要控制好并发症。

  • 为什么老茧能导致糖尿病足 如何进行处理

    老茧在医学上叫做胼胝,是因一种皮肤的组织的增厚,这种增厚跟鼓面形成一种压力,导致组织的缺血加重,缺血加重引起皮肤破溃坏死,从而诱发糖尿病足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糖尿病的患者,足部有这种老茧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这个地方往往就是发生糖尿病足的地方,这种发生还可能跟糖尿病的病变有关系,我们建议要积极的到专科医生,专科护士那边去做专科的处理,不建议这种自行地使用剪刀去剪,自行处理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糖尿病足溃疡,最终导致截肢。

  • 糖尿病患者可以使用美托洛尔吗

    美托洛尔是一个贝塔受体阻滞剂,可以控制心率,可以降低血压。糖尿病患者往往会合并心血管疾病或者心律失常、心率过快、早期的心功能不好,有高血压,很多病人都会合并应用美托洛尔,它对内源性的交感神经是没有抑制作用的,所以它相对来说是比较安全的,我们糖尿病患者是可以使用美托洛尔的,它不会对我们的胰岛贝塔细胞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因为知道糖尿病病人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是哪里来的,就是胰岛里面的贝塔细胞释放的,美托洛尔会不会抑制胰岛的贝塔细胞来释放胰岛素,其实也有研究认为不是说百分之百没有影响,是比较轻微的它不至于造成严重的胰岛素的分泌不足。

  • 糖尿病肾病肌酐达到多少需要透析

    能够导致肾脏损害的原因很多,慢性肾脏病的病因主要包括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炎、肾结石、多囊肾等等。这么多的原因当中,其中以糖尿病造成的损失肾脏的损害,相对来说比较特殊。因为这种病情,可能比其他类型的慢性肾衰要严重一些,并发症要多一些。所以在临床上一般来说,对于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进入透析的指征要更为提前。有其他疾病造成的肾功能衰竭,一般来说,患者血肌酐达到707μmol/L左右的时候,可以考虑进入透析。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肌酐在500-600μmol/L的时候也可以考虑进入透析。因为这个时候患者往往有心衰,重度的贫血等等症状。临床上一般以肾小球滤过率作为判断标准的话,糖尿病肾病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5ml/min以下的时候,就可以考虑进入透析。

  • 老年糖尿病的分类是什么

    老年糖尿病中95%以上是2型糖尿病,少数为1型糖尿病或其他类型的糖尿病,其中大多数人是介于60-75岁之间.新发糖尿病的病程一般在十年以内,预期寿命在十年以上,有条件接受健康管理理念,有管理好糖尿病意愿的患者。老年2型糖尿病还可以分为老年前患糖尿病和老年后新发糖尿病两种情况,以后者占大多数,相比较而言老年后糖尿病患者,更多的表现是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代偿性高分泌,更多的伴随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肾功能损害等,而老年前患糖尿病的患者往往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较多。

  • 胃癌合并糖尿病的病人饮食应注意什么   

    胃癌合并了糖尿病的病人的饮食需要注意的。胃癌的营养是以高蛋白质 、高维生素为主,它的营养高度补充的是碳水化合物糖类的物质,热卡的物质相对来说和正常人差不多。糖尿病的病人,要求的也是要低热卡的,高蛋白质的、高维生素的饮食。因此它两个营养的支持是相对来说不矛盾的,如果病人胃癌合并糖尿病的这一类病人当中,我们要两个因素都要权衡。在糖尿病病人当中,我们尽量的控制它高糖的饮食,比如说碳水化合物,含有高糖的饮食之类的,高脂的饮食之类的饮食,我们要根据糖尿病来控制。

  • 胖子是不是容易得糖尿病

    肥胖患者得糖尿病的几率比普通人群更高。容易患糖尿病的情况包括:1、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这两者均是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2、家族中有亲属患有糖尿病。3、吸烟,长期吸烟可以使多个器官受损,特别是心血管系统。4、超重、肥胖以及有高油、高糖饮食习惯,长期食用高油、高糖食物会引起肥胖,造成胰岛素抵抗,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诱发糖尿病。5、中老年人,45岁以上人群患糖尿病的风险较高。6、妊娠期高血糖,容易导致妊娠期糖尿病。肥胖者多患的是2型糖尿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先采取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方式,通过控制体重、改善饮食结构、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适当运动等途径控制血糖。如果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治疗无效,则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对于这类患者常用的药物有二甲双胍,其中拉肚子、头晕等胃肠道副作用少、服用方便的有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Ⅱ)。

  • 胰岛素抵抗是不是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不是糖尿病,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糖尿病可以分为4个类型:一、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足,不存在胰岛素抵抗;二、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以及胰岛功能欠佳,胰岛素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妊娠期糖尿病,胰岛功能欠佳和胰岛素抵抗共同作用;四、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大多和胰岛素抵抗无关。

  • 胰腺癌与糖尿病有关系吗

    胰腺癌和糖尿病有关系。胰腺癌和糖尿病有一定的关系,许多的研究表明,糖代谢的异常会促进胰腺癌的发生,有20%到60%的胰腺癌患者会伴有糖尿病,但两者具体发生的机制,目前还不是特别的清楚,因此针对糖尿病的患者建议应该高度重视并定期检查胰腺癌,争取得到早期的诊断早期的治疗。

  • 糖尿病人能吃黄色火龙果吗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人能吃黄色火龙果,但要适量。 黄色火龙果富含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有助于平稳血糖的上升速度,避免血糖出现急剧的波动。而且火龙果中还含有维生素C,能够起到抗氧化的作用,能够减少自由基对糖尿病人机体细胞的损害,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益处。 黄色火龙果中虽然含糖量相对不是特别高,但仍然含有一定的葡萄糖、果糖等,过量食用会导致糖分摄入过多,进而使血糖升高,不利于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而且过量食用也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胀、腹泻等。 糖尿病人在食用黄色火龙果后要加强血糖的监测,了解食用火龙果后的血糖变化情况,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火龙果的食用量和食用频率。

×

特约医生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