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怎么预防
随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增高,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卫计委脑卒中委员会提出三级预防方案,具体如下: 1、一级预防:针对脑血管高危人群进行病因预防。脑梗塞包括不可干预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遗传等。可干预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疾病,不良饮食习惯,如吸烟、酗酒。通过积极预防,减少脑血管病发病率; 2、二级预防:即三早预防,包括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积极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预防复发; 3、三级预防:即康复治疗,包括肢体、语言、心理康复治疗,通过各种方式,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脑梗塞如何用药
脑梗塞的治疗方式如下: 1、一般治疗:严格关注血压、血糖,积极防治消化道、颅内感染,使用降颅压类药物,改善颅内压升高,防止形成脑疝。二级预防,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积极降压、降血脂; 2、特殊治疗:使用神经营养类药物,即神经保护剂,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此外,可采用活血、化瘀、通络类药物,如三七、银杏叶片等,起到保护神经功能的作用; 3、手术治疗:梗死面积较大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
脑梗塞在CT上有哪些表现
脑梗死旧称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者软化。脑CT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达百分之六十几到百分之八十几,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可排除脑出血。当脑梗死发病在24h内,或梗塞灶小于8mm,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复查,以免延误治疗。脑梗塞的CT表现与类型及病期有关,具体如下: 1、缺血性脑梗死:脑血管闭塞后24h内,CT检查可无阳性表现;24h后呈低或混杂密度区,常并发脑水肿和占位表现。1-2周后边缘变清楚,2-3周后病灶变成等密度,4-6周则变为低密度软化灶,病侧脑室扩大。增强扫描梗死三天至六周时,低密度区中可出现脑回状斑块强化; 2、出血性脑梗死:好发于皮质和基底核,为大片低密度区中出现不规则的高密度出血斑; 3、腔隙性脑梗死:多位于基底核与脑干,表现为直径小于1cm,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