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的症状有哪些
脑梗死根据梗死部位、梗死面积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具体症状如下: 1、梗死发作前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的表现,也称TIA,表现为一过性眼睛黑蒙、肢体活动不利等症状,在10小时或1-2天内发展到高峰; 2、偏瘫、一侧肢体力弱、偏身感觉障碍,感觉麻木、迟钝,偏盲、一侧视野缺损,伴随人格、情感改变,如欣快、缄默,性格与以前不同; 3、眩晕、恶心呕吐、动作不协调等共济失调表现; 4、严重病例直接出现昏迷、意识障碍、高热等表现,甚至影响生命中枢,出现呼吸、血压、心率改变,常危及生命。 临床最常见因肢体麻木、力弱就诊的患者。需与其它疾病相鉴别,如颈椎病、腕管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相关检查诊断和鉴别疾病。
脑梗早期如何确诊
部分患者未发生脑梗塞,但患者长期存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情况,建议进行磁共振检查,检查有无梗塞灶。此外评估血管情况,包括颈血管彩超,直观排查颈动脉硬化斑块问题,椎动脉血流欠佳,可考虑动脉硬化,建议进一步检查MRA,即磁共振的血管成像,或CTA即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一旦明确大动脉狭窄情况,建议进行DSA评估,再决定治疗方案。如患者出现肢体无力,或语言障碍情况,建议首选神经内科检查确诊。
脑梗死的治疗方法
脑梗死的治疗包含三大原则,即超早期治疗、个体化治疗、整体化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1、超早期治疗:发病早期应争分夺秒的救治; 2、个体化治疗:根据梗死面积、部位、年龄、基础疾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3、整体化治疗:除了针对卒中治疗,还需进行一般支持治疗,针对并发症以及卒中相关疾病治疗,尽早给予康复治疗,开展脑梗死的二级预防。针对患者血压、血糖进行相应调整,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以及电解质紊乱,对于进食困难、吞咽困难患者,预防误吸引起的吸入性肺炎。超早期时间窗内进行溶栓,包括动脉溶栓、静脉溶栓、联合机械取栓。错过超早期时间窗或基础疾病多、年龄大,不符合溶栓指征者,建议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大面积脑梗死形成脑疝、颅内压严重增高,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外科治疗,病情稳定后,建议尽早开始康复治疗。恢复期进行脑梗死二级预防。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