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血运的骨移植方式有哪些,手术效果如何
带血管骨移植,骨移植材料都选自于患者自身(自体骨),主要取自:
a.带腓深动静脉的腓骨;
b.带旋髂深内侧或外侧动静脉的髂骨(脊)骨瓣;
c.连接肌肉的骨瓣(如:缝匠肌肌骨瓣);
d.带有血管束的肌瓣。
这些手术方法是希望通过移植带有血管(运)的移植骨或肌瓣,能够使其血运在没有血运的股骨头内重新建立起血液供应。但问题在于:
⑴带有血管的移植骨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血运供应使周围的坏死骨真正建立起血运供应,是否能够像喷泉一样,能够在移植骨滋润周围已经坏死的骨组织,使其重新恢复血运供应呢?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即使做了带血管的骨移植手术,也不是都能够使坏死区域恢复血液供应,也就是说,还有许多病人手术后坏死区域血运供应没有重新建立,骨坏死还会继续加重。目前,一个长期随访的临床报告,一组带血管的腓骨移植术后十八年的结果,52%的病人没有重新手术。另外48%的病人,已经做了髋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⑵带血管的骨移植手术,需要从病人的身体上取带有血管的正常骨组织,因此,在切开取骨移植材料时,需要充分显露提供骨组织的区域(供区),对供区周围是一种创伤,这种创伤可以造成供区出现症状,我们称为供区并发症,这一比率有文献报告能够达到19%。也就是说,不论移植手术成功与否,供区都有可能出现问题。而且比率不是很低(19%)。比如,取带血管的腓骨后,可能造成病人踝关节疼痛,踝关节不稳,伸拇肌力减弱,腓总神经麻痹,供区疼痛等并发症,造成病人新的病痛。
⑶由于骨移植材料带有血管束,需要在植骨区域预留较大空间(16—19mm),以便血管束通过或吻合。这就使得股骨颈结构减弱,可能造成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
⑷带血管的骨移植材料的血管,根据是否需要吻合于植骨区域血管上,可以分为游离血管移植或不游离血管的骨移植手术。a.游离血管是自供区游离后与植骨区域血管吻合,如接于旋股外侧动静脉上升支上,这里有一个吻合血管的再通率的问题,当吻合的血管不通时,植入的骨组织,是没有血运的。因此,更不容易使坏死区域恢复血运。这能够解释此种手术后临床结果不是都好的原因。b.另一种是自供区取下骨移植材料后,分离出血管束翻转至股骨颈部位,自减压孔道植入股骨头坏死区域,不需要吻合血管,这种植骨方式取材于髋关节周围骨组织,如髂骨脊带旋髂内侧或外侧动静脉骨移植。但问题是:是否能够分离出足够长度的血管束或肌瓣保障血管不扭曲、牵拉、损伤而发生血管闭塞。植骨材料对股骨头软骨下骨的支撑作用也不是很强。因此,一段时间内,不能够保障股骨头不塌陷。所以,临床效果往往也不是很好。
⑸带血管的骨移植手术,因为需要充分显露供区血管,并需要吻合植骨区域血管或将带血管的植骨骨瓣翻转至植骨区,因此,植骨区域也需要较大范围显露,因此,手术创伤大,往往需要较长手术时间,术后有可能影响髋关节活动功能。
终上所述,带血管的骨移植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这种手术技术要求高,手术难度较大,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损伤大,手术效果也不如预期那样好,因此,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文章
1.5万次阅读 2018-06-25
1.41万次阅读 2018-06-25
1.28万次阅读 2018-06-25
1.2万次阅读 2018-06-25
1.61万次阅读 2018-06-25
1.78万次阅读 2018-06-25
1.44万次阅读 201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