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癫痫是种什么表现
卒中是什么?
卒中(stroke)是指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的、影像检查(CT或MRI)或尸检发现的、由于梗死或出血所引起的、急性的局灶性的脑、视网膜或脊髓的功能障碍。
卒中后癫痫已被判定是卒中幸存者中一个严重的临床事件。
一项总数为34个纵向的队列研究包括了十万名患者,发现 卒中后癫痫 的发病率为7%。同样在≥65岁的患者中,卒中后癫痫 被发现占了所有新发癫痫的30~49% 。
卒中后癫痫 同时被发现导致了卒中后幸存者差的预后和增高的死亡率。
最新的研究还发现,卒中后癫痫具有很高的复发率。一组研究发现 卒中后癫痫 在360天内有30%的患者再次发生癫痫。进一步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接近50%的患者在随后的47个月里经历了再次的癫痫发作。
卒中后癫痫 的复发能导致患者出现更大的焦虑,因而使得恢复和生活质量都出现恶化,从而使得对于此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变得非常重要。
一级预防
美国心脏协会指南不推荐对卒中幸存者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
这主要是因为缺乏可靠的随机对照研究支持卒中后预防使用抗癫痫药物,以及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和很差的结局相关。报道认为,在自发性的、非动脉瘤性的脑内出血患者中单纯使用丙戊酸,和安慰剂相比并不能预防晚期癫痫发作 。
然而,预防性使用抗癫痫药物试验的失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使用了老的抗癫痫药物。近年来的动物实验结果认为左乙拉西坦具有抗癫痫效应。发现左乙拉西坦 能抑制白细胞介素-1b的炎性反应,并减少鼠癫痫模型的海马和梨状皮质反应性的胶质增生,这些均提示此药可能是个潜在的、能预防致痫灶形成的制剂。
另外的临床研究发现,左乙拉西坦和脑内出血后改善的或中立性的预后相关。吡仑帕奈是一个新型的、高选择性的、非竞争性的、突触后的、α-氨基羟甲基恶唑丙酸 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尽管尚没有临床研究将其作为卒中后癫痫发作的治疗,但是因为它能阻止谷氨酸盐的兴奋性中毒,后者在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
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明确是否新一代抗癫痫药物在卒中后癫痫的一级预防中产生作用。他汀类药物被广泛用于卒中的预防。近来,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被发现能减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危险,尤其是在急性阶段 。另外,其它研究也显示,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减少的癫痫发作盛行以及降低的因为癫痫发作而住院得危险有关。这些发现可能和他汀类药物的抗惊厥的或抗炎效应预防了血脑屏障的损伤有关。尽管和卒中后癫痫没有关联,阿司匹林和雷帕霉素因为都具有抗炎作用,已被报道在动物试验中能够预防致癫痫病灶的形成。这类抗炎药物可能也对卒中后癫痫发作具有预防作用,但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来确认这种可能性。
二级预防
尽管许多医师对卒中后癫痫患者开具了抗癫痫药物来进行二级预防,但是目前尚不能确定最有效的、能预防再次发作的药物。大部分医师同意具有再次的癫痫发作之后的患者需要抗癫痫药物,如同欧洲指南推荐的那样。
2014年,学者在日本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包括189个卒中医院,有84个神经内科,87个神经外科,发现只有33%的医院是在卒中后第一次癫痫之后开始服用抗癫痫药物,而在第二次癫痫发作之后则有88%的医院开始服药治疗癫痫。在维持阶段,预防卒中后癫痫发作的第一选择药物为卡马西平(44%),丙戊酸(30%)和左乙拉西坦(24%)。彼时,采用第二代抗癫痫药物在日本并没有被获批,当然,日本也没有统一的卒中后抗癫痫药物使用标准。
在美国,苯妥英和加巴喷丁是最常开出的抗癫痫药物 ;而在欧洲,卡马西平和加巴喷丁则是最常开具的抗癫痫药物。尽管这些结论的来源缺乏安慰组、没有随机化、且都为回顾性的,但是第二代抗癫痫药物,例如加巴喷丁、左乙拉西坦和拉莫三嗪都可以被认为是有活力的抗癫痫药物治疗选择,主要是因为后者具有低的复发率和较少的副反应。
卒中后癫痫也被分类为部分性和全身性两大类。2013年国际抗癫痫联盟推荐卡马西平、左乙拉西坦、苯妥英、唑尼沙胺为A级的证据,意即它们是有效的、能作为成人卒中后癫痫发作单一治疗方案的药物选择 。
新的钠通道阻滞剂,例如奥卡西平,能导致药物之间的更少的相互影响,且能对卒中后癫痫起到潜在的治疗作用。然而,此类药物能导致精神障碍,可能会加重卒中后的肢体无力。需要前瞻性的、随机的、双盲的研究来评估抗癫痫药物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