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如何管理血压
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它既是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也是最主要的可控危险因素,预防意义重大。人体血压从110/75mmHg开始,伴随血压升高的心脑血管风险上升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及时发现血压变化至关重要。
2、 舒缩血压、男女血压各有千秋 2010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城乡之间血压差别不大,高压为130~131mmHg,低压处于80.3~80.6mmHg。就年龄分布而言,收缩压随年龄增高而上升,舒张压则在65岁之前随年龄增高上升。就性别而言,男性血压水平为126.2/80.4mmHg,女性为124.2/77。5mmHg,男性略高于女性。45岁之前,男性收缩压高于女性,45岁以后反之;相比,男性舒张压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女性,此种差别在45岁之后缩小。 事实上,2002年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我国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治疗率和控制率却常年处在较低水平。
3、 血压监测需“三管齐下” 血压升高是大部分冠心病、心力衰竭和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关注24小时血压变化,了解血压的昼夜节律,全面血压管理尤其是关注清晨血压升高,对降低心脑血管事件意义重大。 监测血压情况评估治疗效果非常重要,常用方法有家庭血压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诊室血压测量,这三种方法有机结合会更好地掌握解血压控制情况。
4、践行“三大注意”,巧行血压监测 家庭血压监测在家中进行,可评估血压的季节变异性和长期疗效,对白大衣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有诊断价值,对于儿童、糖尿病、妊娠和肾病患者诊断治疗尤其重要。 实践中,应注意三个小技巧:在起床后1小时内进行,通常建议为6:00-10:00;尽可能在服药前、早饭前测量;测压前尽量排空小便,采取卧位。
5、 切莫遗漏清晨血压 清晨血压升高与脑血管疾病关系密切,评估并治疗清晨血压是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的重要手段,可明显提高降压治疗的效果。
6、 高血压共病抑郁、焦虑让预后“雪上加霜” 众所周知,高血压还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基础疾病和危险因素。相比血压正常的同龄人,高血压患者共病抑郁的可能性增加37%~46%。国外资料显示,在高血压病患者中,有明显不良心理因素者占74.5%;即使据不完全统计,该比例在我国也在1/3~1/2。综合国内外文献,高血压伴焦虑的患病率为11.6%~38.5%,伴抑郁的患病率为5.7%~26.1%,伴焦虑和抑郁的患病率为1.7%~14.2%。 高血压伴焦虑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体力劳动者、失眠、体质指数> 25kg/m2、高血压分级 2 级及以上、未规律治疗高血压等;伴抑郁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女性、年龄65岁以上、服用利血平或含利血平成分的降压药、合并糖尿病、低收入、低教育程度、未婚、丧偶或离异等。
7、不良情绪导致血压升高真相 人情绪紧张时,主要通过肾上腺髓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两个通路实施血压调节。一方面,紧张刺激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加,另一方面刺激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使肾上腺皮质激素、醛固酮等分泌增加,使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主要是皮质醇)和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率增快,进而引起血压升高。 下丘脑控制体温、血压、饥渴、情感、能量、性活动、睡眠和脂肪代谢。一旦功能失常,可导致各内脏功能、行为暂时或持久变化,产生心因性疾病和心身疾病。交感神经引起血压升高的机制也是多方面的,包括小动脉收缩→增大外周阻力→舒张压升高;静脉收缩→增加回心血量→收缩压升高;兴奋心脏β受体→心脏收缩力增强→提高心输出量;激活RAS系统;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肥大;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对儿茶酚胺更加敏感,增加儿茶酚胺的升压作用。 人愤怒时,由于动脉外周阻力增加,能引起舒张压显著升高;焦虑、恐惧时,则心输出量增加,以收缩压升高为主。
8、高血压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 患者一旦确诊高血压后,必须终身服药,长期监测血压,无形中给患者增加了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由于对降压治疗缺乏科学认识,部分患者私自停药,造成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卒中等危险。长期服药者对药物常存在恐惧感,加上药物不良,更易导致患者的悲观、焦虑心理,这非但不利于高血压治疗,还会引发焦虑、抑郁共病。 现已观察到,高血压患病时间越长,患者的焦虑、抑郁越明显,反之,高血压严重程度与焦虑、抑郁病情成正比关系,相比中老年人高血压伴焦虑、抑郁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明显的焦虑情绪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独立预测因子,可影响降压药物的疗效、临床预后。 由此可见,高血压与心理障碍可相互影响,引入恶性循环。
9、重点防范老年患者血压波动隐患 临床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出现直立性低血压、直立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和餐后低血压等,而且血压波动较大。主要归咎于老年人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差、血管顺应性差等因素。 面对老年患者,临床医生应及时评估血压波动状况,重点筛查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肾病和糖尿病等,谨慎选择药物,密切监测血压,尽可能避免血压波动继发的脏器和血管损伤。
10、拟妊娠高血压患者管理建议 青年高血压女性经常会面临生育抉择题,因此拟妊娠高血压管理也不容小觑。 我国孕妇高血压发病率为5.6%~7.9%,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因素。相当多的女性在孕前已患高血压,知晓和治疗情况却不尽相同。 目前建议,拟妊娠女性应行血压评估,建议先评估易患因素,如精神压力、环境、寒冷、营养、初产妇年龄(是否小于18岁或大于40岁)以及有无免疫疾病、糖尿病、肾病等。 治疗首选改善生活方式,如限盐、控制体重、饮食调节结合增加体力活动。血压仍高者,建议在拟妊娠前6个月改用硝苯地平或拉贝洛尔控制血压,血压不能降至150/100mmHg以下或伴蛋白尿者,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建议暂缓妊娠。
中国高血压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血压监测不足以及凭感觉吃药或频繁换药停药现象普遍,推动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评估非常重要。在治疗层面,首先应强调高血压患者适盐饮食,以避免增加交感神经活性。对于盐摄入大于12g/d的患者,在强化限盐同时应予包含利尿剂的降压治疗;对于盐摄入每天小于6g/d的患者,优先考虑肾素-血管紧张素抑制剂治疗。再者,必须关注体重控制、糖脂代谢异常的早期检出,建议采用终生心血管风险评估,强调多危险因素并存患者早期高血压治疗的重要性。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