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远离假日心脏综合征
繁忙的生活节奏使得聚少离多成为大众的生活常态,节假日往往成为亲朋聚会的唯一时机。
春节一过,小长假陆续到来。过几天就是“五一”小长假了,假期到来前,我们先给大家送上温馨小提示,“三招远离假日心脏综合征”。
“假日心脏综合征”是指健康人在节假日期间出现以心律失常在内的心脏急性损伤为主要特征的一类综合征。这种综合征与长期的心脏病史无关,而是与不良生活习惯、情绪波动密切相关。
三大诱因引发心脏综合征
“假日心脏综合征”并不是新名词,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已出现,假日期间的心脏并发症可达平日的6-8倍。其中,饮食结构被打破,诸如暴饮暴食、过度饮酒,以及打牌等娱乐活动是深层诱因。
在重大节日或活动如春节、世界级体育赛事期间,或者股市强烈波动时期等与患者本身有直接关系的时间节点,也容易出现病人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心梗、心绞痛等情况。
另外,常年存在的散发病例也是“假日心脏综合征”的诱因之一。散发病例未必是赶上过节发病,三分之二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会出现心情低落、精神压力增加等情况,这个时期的频繁应酬,就像一个导火索,很容易点燃心脏综合征。
节假日前莫更忙
与老年人不同的是,对于年轻群体来讲,为了能将小假期延长一点,延长放松休闲时间,很多年轻人往往会选择调休,从而导致连夜加班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加班加点赶任务的过程中,更易引发综合征。
有一位年轻患者就是上述情况,幸运的是,她得到了及时救治。很多时候,因为熬夜加班,短短几分钟内导致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再也没能抢救回来。这种现象近几年呈逐年攀升趋势,尤其要引起广泛注意。所以节假日前夕,年轻人一定要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
日常建立科学生活观
生活中常常能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走在大街上,很多开汽车的往往是年轻人;中年人多选择自行车出行、装备精良考究、趋于半职业化;而老年人则更多以步行为主,饭前饭后时段,经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实际上,不同的出行习惯,反应的恰恰是不同机体在生活方式、生活态度上的潜意识。
很多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尤其是中年患者群体,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拿到体检报告,但不想吃药,而是希望通过改变生活习惯的方式来改善身体状况。
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是这种态度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未必科学,而且对恢复健康可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日常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好事,不能等到身体出现问题才想到这些。
老年人不要“太要强”
对于疾病的治疗方式因人而异。日常接触的患者中,很多患者缺乏科学态度,寄希望于通过改善生活习惯,来避免药物或手术治疗。但患者忽略了个体差异问题,如果患者在本身已经处于血糖、血压升高状态的情况下,仍然拒绝药物治疗,则是一种不可取的态度。
众所周知,目前很多人普遍存在睡眠问题。与此同时,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患者往往因为一种疾病跑到多家医院去就诊,面对不同医生给予的就诊结果的部分出入,患者内心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焦虑。
对于这些患者而言,迫在眉睫的不是做心脏搭桥或支架手术,背后的科学素养、生活方式、对疾病治疗的认知模式,才是重中之重。
与年轻患者不同的是,很多老年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往往更重视医嘱。
老一代人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子女成年后,无论多繁忙,都应抽出足够时间给予“反哺”。对于老年人来讲,预防假日心脏综合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
首先,药物一定要留出余量,以供不时之需。只有在充分作足准备的情况下,患者才能在遇到不舒服的情况时,及时控制病情,缓解心理恐慌。
其次,提前到医院就诊,医生会给予相应的治疗方案。不要等身体出现异常情况,或者药物已经用尽才到医院就诊。
最重要的是,老年人不要“太要强”。随着二胎政策的放开,很多在家看护孩子的老年人因过度劳累病倒。有的老人则积极投身于户外运动中,并且热衷于挑战极限项目。实际上,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样,相应年龄段有相应年龄段要做的、适宜做的事,切忌心态太“要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