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感染后免疫性的一类疾病。各种传染病都有其特异的病原体,如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细菌性痢疾(菌痢)的病原体是痢疾杆菌等。
传染病有流行性、季节性的特点。传染病在人群中可以个别发生,也可以表现为在短期内出现很多同类疾病的病人,后者就是传染病的流行。不少传染病的发病人数在每年的特定季节升高,如冬春季多流行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易患肠道传染病。
人在患了某些传染病后可以得到终生免疫,极少再患第二次,如麻疹、伤寒;而有些传染病患后只能获得短暂免疫力,可以再次发病,如流感、菌痢等。
人一生中最容易得的传染病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俗称感冒,另一类是感染性腹泻。其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所有的传染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所有人类疾病的1/4左右。有资料显示,学龄前儿童每年平均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6—10次,而成年人平均也在2—4次左右。除了感冒外,感染性腹泻也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类疾病,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患感染性腹泻的病人数高达30亿—50亿人次。
人患传染病,取决于3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接触过传染源,二是要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三是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人在患传染病之前,一定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传染源,传染源就是传染病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和携带病原的动物。其次,要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需要经过一定的途径,到达并侵入新的易感者体内。有的病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有的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病的传播主要有5种方式。
方式一:消化道传播(粪—口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水、食物、食具和手,易感者在进食或饮水时获得感染,如菌痢、伤寒、霍乱等。
方式二:空气飞沫传播 病原体通过传染源咳嗽、打喷嚏、谈话排出的分泌物和飞沫使易感者吸入而感染,如百日咳、流感、麻疹等。
方式三:虫媒传播 蚊、蚤、蜱、恙虫、蝇等为重要传播媒介,在叮咬人时把病原体传给易感者。如蚊子传播疟疾、丝虫病、登革热;蜱传播回归热;虱传播斑疹伤寒;蚤传播鼠疫等。
方式四:接触传播 接触病原体污染物而发生的感染,包括皮肤接触、性交等方式接触。
方式五:血液传播 通过输血、拔牙、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等方式传播。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乙肝、丙肝、丁肝)可通过血液传播。
为什么接触了同样的传染源,有的人被传染,有的人就传染不上呢?这是因为每个人对特定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抵抗力——即有不同的易感性。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他们对该病原体具有易感性。
三大法宝——让您远离传染病
法宝一:隔离传染源 例如发生SARS的时候确诊的和疑似的病人进行隔离。
法宝二:切断传播途径 洗手、开窗通风、饮食卫生、生殖安全、远离毒品、做好自我保护(如必要时戴口罩、眼罩,穿隔离服,分餐,消毒)等。
法宝三: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加上增强体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